張 珂,尹 佳,馬 驍,李唐波,高 瑞,周許輝
海軍軍醫(yī)大學附屬長征醫(yī)院骨科,上海 200003
先天性脊柱畸形是由于脊柱發(fā)育缺陷導致的脊柱形態(tài)及結構功能異常,在嬰兒中其發(fā)生率約為1/1 000[1]。頸椎半椎體畸形是先天性脊柱畸形的一種,常見于Klippel-Feil綜合征,與胸腰椎畸形相比,此類畸形在臨床上更為罕見。Deburge等[2]和Winter等[3]分別于1981年首次報道頸椎半椎體畸形及其治療方法,Ruf等[1]在2005年對其進行詳細闡述。近年來,臨床報道了多例頸椎半椎體畸形病例,治療方法各有不同[4-6]。本院2015年收治C5半椎體畸形并上胸椎重度脊柱側凸1例,現(xiàn)將診療過程報告如下。
患者,男,18歲,因“頸胸段脊柱向右彎曲10年余”收住院。隨患者年齡增長,脊柱向右側彎曲逐漸加重,無明顯感覺運動異常,無氣喘、呼吸困難等伴隨癥狀。查體:背面觀脊柱頸胸段向右側彎曲,兩側髂嵴基本等高,右側肩胛區(qū)明顯“剃刀背”畸形,軀干整體平衡可,略向左偏。血和尿糞常規(guī)、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實驗室檢查及腹部B超、心電圖、心臟彩超檢查結果基本正常。肺功能提示第1秒用力呼氣末容積/用力肺活量(FEV1/FVC)為54%。在全脊柱X線片上測量Cobb角為81°(圖1a,b);頸椎CT三維重建示椎動脈和頸動脈位置基本正常(圖1c,d),寰椎后弓缺如,C5半椎體畸形,C4,5椎體及附件部分融合(圖1e,f);頸椎MRI檢查未見明顯脊髓壓迫。
患者入院后完善常規(guī)檢查評估病情,先天性頸椎半椎體畸形診斷明確,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術,行顱骨頭環(huán)牽引3個月(牽引質(zhì)量20 kg)。牽引后復查全脊柱X線片,測量Cobb角為57°(圖1g),肺功能FEV1/FVC提高至65%。再次評估病情后擬行前后聯(lián)合入路頸椎半椎體切除術。
患者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臥位,導尿,建立深靜脈通道,術中應用電生理監(jiān)測和自體血回輸。常規(guī)頸前路右橫切口進入椎前間隙,顯露C4~7椎體及椎間盤前部,確定C5半椎體位置后予以前部切除,放置引流管后逐層縫合。頸托保護下患者改為俯臥位,同時水平方向顱骨牽引(牽引質(zhì)量5 kg),作C2~ T9后正中縱行切口,咬除C2~ T9棘突,分別在C2、C4、C6、T1~3、T5~6、T8~9右側,C2、C4~7、T1、T5~9左側置入椎弓根螺釘,處理T1~9兩側小關節(jié),行后路松解,預彎鈦棒并固定于兩側螺釘上,旋棒后予以凸側加壓、凹側撐開,矯形滿意后螺帽固定。手術總時長245 min,術中出血量約1 400 mL,回輸自體濃縮紅細胞300 mL,輸注異體紅細胞400 mL,血漿200 mL。
術后給予心電、血氧監(jiān)護及對癥支持治療。術后5 d拔除負壓引流管,14 d在頸胸支具保護下下床活動。分別于術后第1天、術后3個月和術后24個月復查全脊柱正側位X線片(圖1h ~ m),提示內(nèi)固定位置良好,術后各隨訪時間點Cobb角基本無變化(分別為37°、37°、39°)。術后3個月復查頸椎CT三維重建,示后路植骨融合良好(圖1n,o),隨訪過程中無感覺運動異常及其他并發(fā)癥發(fā)生。
圖1 病例影像學資料
先天性頸椎畸形大部分是無癥狀的,其發(fā)生率難以準確統(tǒng)計,有研究報道先天性頸椎畸形的發(fā)生率為1/42 000 ~ 1/40 000[7],女性發(fā)生率略高于男性,其包含了頸椎枕骨畸形、上頸椎畸形和下頸椎畸形,其中由于椎體發(fā)育不良引起的頸椎半椎體畸形常因?qū)е录怪鶄韧箍色@得早期診治。
顱骨頭環(huán)牽引是中重度脊柱畸形圍手術期輔助治療技術之一。有研究表明,兒童重度脊柱畸形術前行顱骨頭環(huán)牽引在改善肺功能和Cobb角方面均效果良好,但對成人重度脊柱畸形牽引效果卻不甚滿意,可能與骨骼成熟、脊柱僵硬程度有關[8]。研究表明,在矯形手術完成后,成人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有限,甚至下降,這與脊柱畸形本身引起肺功能和肺容積損失有密切關系[9]。對成人重度脊柱側凸行術前顱骨牽引治療的有效性仍需進一步探討。本例患者雖已成年(18歲),顱骨頭環(huán)牽引使患者Cobb角較術前改善29.7%,效果較為滿意。
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外科技術發(fā)展,多種手術方式被應用于半椎體畸形的治療中,包括前后聯(lián)合入路內(nèi)固定技術、凹側松解前后聯(lián)合入路矯形內(nèi)固定技術、前后聯(lián)合入路半椎體切除術以及單純后路半椎體切除術等。在成人和兒童患者中,后路椎弓根螺釘?shù)陌踩院陀行跃蛔C實[10-11],但對頸椎半椎體畸形的固定效果尚無定論。2005年,Ruf等[1]提出,由于頸椎區(qū)域解剖結構的復雜性,應采取前后聯(lián)合入路半椎體完全切除以獲得最大程度的矯形效果。本例患者亦采取前后聯(lián)合入路半椎體完全切除的方式,并進行了長節(jié)段的融合固定,以防止患者在術后出現(xiàn)脊柱整體失衡或局部代償彎形成,術前對椎動脈位置也作了充分評估,減少了手術誤傷。
頸椎半椎體畸形在臨床中較為罕見,手術治療可矯正畸形,并防止代償彎進展。本例患者的治療結果證實了前后聯(lián)合入路半椎體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臨床相似病例的診治提供一定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