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過程是生命被激活、被發(fā)現、被欣賞、被豐富、被尊重的過程,是課程創(chuàng)生與開發(fā)的過程,是動態(tài)生成的。學生出錯的很大原因是當時學生對問題就沒有生成。農村學校的學生是來自鎮(zhèn)及周邊鄉(xiāng)村,且有1/10是留守學生。他們有各種各樣不同程度的學習方面的困難。學生動態(tài)生成的途徑或起點在哪?如何走近體驗生成?學生由問題轉換促進動態(tài)生成。學生由已知的問題變換一個新的問法,進而多個新的問法。這多個問法或本質還是原問題或已是另類新問題。在此過程中不經意間經歷了認知沖突——操作感悟——內化活化——偏離平衡四個階段,試驗了動態(tài)生成過程,進而有學科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
【關鍵詞】學生 問題轉換 動態(tài)生成 課堂教學 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自籌經費重點課題《農村學校學生由問題轉換促進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教學研究》(課題編號13041713)的研究成果論文。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015-02
一、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研究的現狀綜述
我省和外省課題中,有“生成性教學模式”研究,精心預設促進動態(tài)生成的研究,有動態(tài)生成課堂教學的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研究,動態(tài)生成案例研究等。且學科教學模式中以教師教的角度的研究較多。但是以學生學習為視角方面的研究較少,針對占高中生70%的農村學校學生動態(tài)生成研究比較少;特別是針對學習困難生如何體驗動態(tài)生成,獲得生命意義的成長經歷的研究更少。本課題是以學生學習為主線,以學習中學生生成為載體,以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為目的。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農村學生想參與各種活動又怕能力不夠,心理上有較多的封閉自卑等心理問題。這部分學生一方面主動生成有阻力,反過來他們更需要動態(tài)生成,即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產生自己的學習經驗,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在情感體驗和積累中,喚起心理感應,學生改變心理態(tài)度、促進自己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科學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在動態(tài)生成中體驗生成的快樂、發(fā)現自我,找回自己人生價值。如何走近體驗生成?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學生是具有生成性的,表現為創(chuàng)造性、自決性、開放性、具體性。教學過程是生命被激活、被發(fā)現、被欣賞、被豐富、被尊重的過程,而是課程創(chuàng)生與開發(fā)的過程。因而課程不完全是預設的,而且是多向互動,動態(tài)生成的?!皠討B(tài)生成”教學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這一學習過程分為:認知沖突——操作感悟——內化活化——偏離平衡四個階段。
學生由已知的問題變換一個新的問法,進而多個新的問法。這多個問法或本質還是原問題或已是另類新問題。在此過程中不經意間經歷了認知沖突——操作感悟——內化活化——偏離平衡四個階段,試驗了動態(tài)生成過程。
(四)課題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
①本課題研究角度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和學生的需要為出發(fā)點,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
②本課題研究對象是農村學校學生,占高中生的70%。他們將是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影響國家建設發(fā)展;他們生活幸福,是國家繁榮富強。
③本課題研究有實踐性、可操作性。
④本課題研究是動態(tài)生成學習的入門、啟蒙——星星之火。
⑤本課題研究符合“少教多學”等教學模式。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從學生的學習方法中找到切入點,逐步引領,促進動態(tài)生成
1.研究學生養(yǎng)成問題變換意識 嘗試生成
來自學生的信息大多處于原生狀態(tài),從原生狀態(tài)出發(fā),通過換一個說法,或換一個角度,換一個方式;換成圖形;或做一個類比、一個試驗;或表演一個情景,談一個生活感受,一個經歷等等,認識,理解新問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學生有感而發(fā),積極參與探究,學生有成就感,學生很高興,課堂有達成,從而嘗試生成。
①在課堂教學中,捕捉學生變換問題說法的時機,再一次表達或整理。(不強領、不給壓力、不給負擔)有驚喜、有體驗。
第二次捕捉和再表達或整理,就這樣,逐步滲透,經歷一段時間的習慣養(yǎng)成。
②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心理需要,個性特點,學生由已知的問題變換一個新的問法,進而多個新的問法。并且學生感悟這多個問法,或本質還是原問題或已是另類新問題。
2.研究學生養(yǎng)成多方面問題轉換意識,走近生成
學生隨著自己、生生之間問題變換中情感體驗或撞擊,有了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問題變換意識逐步拓展到心理方面、情感方面、人文文化、人生觀等。學生感受激情碰撞的課堂,生命的課堂。
即同一學科不同體系之間,或不同學科之間、文科與理科之間等等多方面問題轉換意識,走近生成。
(二)研究教師捕捉學生變換問題信息的策略
①教師要善于傾聽,用心去發(fā)現學生發(fā)言的閃光點,追溯思維的起因,并用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與學生一起去提煉、分享生成。
②時刻關注捕捉課堂上多向互動中產生的有探究價值的新信息、新問題,重新調整教學結構,重組信息傳遞方式,再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從而再有所發(fā)現,有所拓展,有所創(chuàng)新,促進學習的不斷生成和發(fā)展。
2.在捕捉中瞬間對信息的有效加工和升華
①瞬間對生成的信息進行選擇。在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過程中,來自學生的信息大多處于原生狀態(tài),老師自始至終研究學生,“選擇”有利于課堂教學目標;學科學習的規(guī)律的有效信息。
②瞬間對生成的信息進行加工。老師要從眾多發(fā)言中優(yōu)選部分發(fā)言內容進行簡要歸納,以此形成共識。老師要引導學生把不同認識加以匯集、豐富,形成新認識,并引出新的問題。
③瞬間對學生生成的信息進行升華。創(chuàng)新信息升華,師生形成深層次、高質量的資源,學生的健康人格、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在共生共創(chuàng)中得到和諧統(tǒng)一的發(fā)展,升華科學素養(yǎng)。
三、實施方案
前期準備階段:現狀調查,取樣分析研究
第二實施階段:(1)先用案例法部分研究
(2)后用試驗法單科目研究
(3)再將試驗科目整體比較研究
具體完成了:
(1)以物理學科為主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形成案例
(2)案例研討 學生問題轉換方法
(3)各門學科教學反思,主要分析教學內容的結構重組、教學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彈性控制、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生成有效性
(4)課堂教學實踐形成典型案例,如把抽象問題轉換為學生生活具體問題,從而加深對問題理解和生成的典型案例之一。
第3節(jié)《功率》課堂教學片段記錄(人教版 必修2 第七章)
生甲:汽車上坡時,牽引力F增大,速度V變小,又怎么理解?
師:我們熟悉提起貨物做功,爬樓梯克服身體重做功;說說爬樓梯運動感受?
生甲:我兩次爬樓,第一次我做到氣喘吁吁的最厲害,即以最大做功功率跑。
第二次我背上重書包跑,也做到氣喘吁吁的最厲害,即以最大做功功率跑。這一次,跑的速度要慢一些。
生甲:即當P是一定時,牽引力F增大,速度V變小。
生:機械都有實際功率,和最大功率。
把P=FV物理意義及因果關系的抽象問題,抓住學生質疑(汽車上坡時速度變化)轉換為學生生活感受中的具體問題。學生有感而發(fā),積極參與探究。課堂有效達成。
更重要的是,還有本次試驗中,“師:我們熟悉提起貨物做功,爬樓梯克服身體重做功;說說爬樓梯運動感受?”既把問題轉換了,同時也啟發(fā)學生“從熟悉相互關系入手”進行問題轉換。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問題轉換思維。我們課題組本次試驗,也是培養(yǎng)了學生問題轉換思維的典型案例之一。
四、研究結果及其分析
試驗的各科課堂教學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共同點是課堂學生活動多了;學生參與回答的人次多了;學生討論,學生互相提示,互相交流的多了;學生活動的內容豐富了,學生變換問題積極主動了;學生變換問題的方法多了;通過換一個說法,換一個角度,換成圖形;做一個類比、一個試驗;或表演一個情景,談一個生活感受,一個經歷等等,認識,理解新問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學生有感而發(fā),積極參與探究,課堂有達成。例如在比較速度變化快慢的問題時,兩位學生主動出來表演情景,幫助同學們理解問題。再如在學習電勢概念時,學生有意識把電勢對比重力勢能中的位置高低,等等。
課題組的教師們比本校教師更重視課堂生成過程和方法,課題組的教師們都感覺到,喜歡學生發(fā)言,喜歡與學生一起去提煉、分享生成。師生多向互動多了;課堂上有探究價值的新信息、新問題多了;再有所發(fā)現多了;師生形成深層次、高質量的資源多了,等等。
課題組進行了“課題試驗的課堂教學”效果調查,取樣分析,進行了材料整理和心理分析;進行了數據統(tǒng)計形成了統(tǒng)計表:
物理學科———試驗效果調查,取樣分析統(tǒng)計表1
數學學科———試驗效果調查,取樣分析統(tǒng)計表2
生物學科———試驗效果調查,取樣分析統(tǒng)計表3
政治學科———試驗效果調查,取樣分析統(tǒng)計表4
歷史學科———試驗效果調查,取樣分析統(tǒng)計表5
五、課題研究取得成果
(一)課題組中物理、生物、政治、數學、歷史各學科老師分別進行了“課堂問題轉換課題”的課堂案例試驗教學
老師們在試驗中進行大量記錄、整理、反思,形成了有效的課題研究案例。課題組成員都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為教學研究打下好的基礎,成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的帶頭人。
1.物理學科進行了試驗教學,形成了:
①把抽象的問題轉換為學生有生活感受的具體的問題的典型案例。
②探究方案設計的問題轉換的典型案例。
③物理量測量的轉換的案例。
2.生物學科進行了試驗教學,形成了:
①把抽象的問題轉換為生活的具體的問題的典型案例。
②生物試驗轉換的典型案例。
3.歷史學科進行了試驗教學,形成了:
①用圖表使問題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把復雜問題轉換為簡單問題的一種思想方法,形成了典型案例。
②單一的問題轉換為比較分析問題的典型案例。
4.政治學科進行了試驗教學,形成了對比、舉例等典型案例。
5.數學學科進行了試驗教學,形成了數形轉換等等典型案例。
(二)課題研究論文有
侯要文老師研究論文《物理教學中轉換法的思維方法舉例》、《淺談問題轉換的策略》等。
六、存在的問題
不同學科之間、文科與理科之間等等多方面問題轉換意識,走近生成的研究中受到學科知識限制,研究還不夠深刻,停留在問題表面,有待進一步研究,我們課題組中有多學科老師組成,有能力進一步深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