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運
摘 要 時下,“素質”一詞已成為交際中對人評價時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在學校教育中,“素質教育”更是一個叫得響的詞兒?!八刭|教育”的理論若要付諸實施,必須要由成功的教育教學實踐來作開山利刃,而目前這種成功的教育教學實踐不算太多,有些地方在落實素質教育的目標時甚至進入了一種相當尷尬的境地。在此,筆者也有一些感言,一吐為快,以求得專家同行的指點。
關鍵詞 素質;教育;斷想
中圖分類號:G804.6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1-0030-01
一、“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
目前,仍有不少學者對“素質教育”提法的科學性持否定態(tài)度,還有不少學者認為“素質教育”不能與“應試教育”對立起來,“素質教育”中有“應試教育”,“應試教育”中也有“素質教育”,教育不能取消考試,有考試就要應試,因此,兩者可以“和平共處”。
如此說來,是我們未能完全弄清“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一步說,是我們的理論研究未能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與需要,便急于拋出了“素質教育”的理論?這還真有點難于說清道明的感覺。
顯然,要使素質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結出碩果,那么我們的教育專家們還必須以務實的態(tài)度,深入基層,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氛圍,與師生對話,傾聽師生的意見。一線教師或許有一些成功經(jīng)驗,但可能由于理論素養(yǎng)的欠缺而沒能上升為理論,而理論研究者又可能由于第一手材料的貧乏而使自己的研究很難切中肯繁,兩者一結合,就很可能使素質教育理論研究閃現(xiàn)火花,使素質教育的實踐有的放矢,呈現(xiàn)異彩。
二、對“雙基論”教學的反思的再反思
長期以來,我們的中學教學一直在落實“雙基”,這在教師早已是多年經(jīng)營、習以為常的事,但近年來學術界存在對“雙基”教學進行反思的意見。所謂“反思”者,就是說過去的做法尚有問題,還需加以修正。加以修正是正確的,因為真理畢竟是發(fā)展的,而在修正的同時老說過去的不是,這種做法未必太明智?!半p基”論從誕生之時,在打好學生基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在運作中發(fā)現(xiàn)了它的不足,修正、補充、豐富、發(fā)展即可,根本犯不著對它的科學性實、用性產(chǎn)生懷疑,甚至還要來一個“反思”,這太可怕了!學術似乎有沾了政治之嫌,慎之,慎之!事實上,在對“雙基”論“反思”之后建立起來的“四基”教學觀,即基本事實、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應用,完全是對“雙基”理論的合理延伸和發(fā)展,并沒有在本質上跨越“雙基”論。那么,認為“雙基”教學會“使教學內容越來越走向形式化”,“越來越脫離實際需要,忽視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說法也就是不足取的??陀^的講,我們的教學不是沒有這些缺陷存在,但這些缺陷是人為因素造成的,而并非“雙基”論與生俱有的頑癥。
三、“教無定法”與“以不變應萬變”的二律背反
教壇是個海洋,它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譎云詭,真正高明的教師就如同乘風破浪的水手。但無論哪位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他恐怕也不敢說對每一種教法他都精通,如同水手說任何一種風浪他都不懼怕。教海茫茫,教法無邊:舉若于漪的情感派、錢夢龍的導讀派、寧鴻彬的思維派、魏書生的管理派,其他還有語感派、目標教學派、快速寫作派、快速閱讀派、大語文教學派等等,在國內應該說是很有影響的,但我們在借鑒這些成功經(jīng)驗時應該注意,這些流派的創(chuàng)始人們都是依據(jù)各自獨特的一套而成了功,出了名,這真正應驗了“教無定法”的教學定律。
在此我也想到了另外一句話,“以不變應萬變”。此語對國人來說恐怕已經(jīng)是耳熟能詳,為人處事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做學問可以“以不變應萬變”,教學也可以“以不變應萬變”。這樣一來,從教師來說,豈不是選定了一種教法就可以獨步教壇了嗎?這顯然不是教學的公理。前面提到的眾多好的教學方法,是他們的首創(chuàng)者們精心研究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這并不等于說他們在教學中就僅使用這一種方法,也不等于我們教師在借鑒他們的成功做法的時候僅止選取其中一種教法。然而無情的現(xiàn)實卻是誰出了名,我們就學誰,大張旗鼓,一擁而上,似乎只要把人家的做法學過來,就可以保證我的教育的成功,隨時隨地都可以受用,一生一世都不會過時。這實在有些誤導!拿著一種“妙法”,“以不變應萬變”,這符合辯證法嗎?《呂氏春秋》有言:“世易時移,變法宜也。”此語同樣適合我們的教學。那些試圖一只槍桿打天下,“咬定青山不放松”,“以不變應萬變”的人,恐怕早已感覺到自身的窘迫了吧?因為僅憑“一技”絕對培養(yǎng)不出高素質的建設人才,并遠遠落伍以現(xiàn)代教育的高標準、嚴要求。
四、“減負”背后的陰影
“減負”的號角如此嘹亮地響徹于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校園。也許政府已經(jīng)發(fā)覺,在跨進新世紀的門檻之時必須對教育投以猛藥,徹底根治自身的“痼疾”,才會有利于二十一世紀中國教育的真正騰飛,這毫無疑問是極富膽識的明智之舉。學生的負擔過重是不爭的事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負擔應是政府的當務之急?!皽p什么”已經(jīng)很明確,即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和經(jīng)濟負擔。“怎么減”卻只有一些較為抽象的框子,缺乏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尺度,實在難于操作。雖然目前國家已斥巨資解決了義務教育的經(jīng)費問題,然而,學生的學業(yè)負擔依舊沉重,甚至比減負前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上是拙文對素質教育的幾點想法,在教育史上,中國的現(xiàn)當代教育可以稱得上是爭議最多的教育,“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的大碰撞并未在教育上閃現(xiàn)靈光,致使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國人還在圍繞著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作爭論。時下中國經(jīng)濟正講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教育也應講可持續(xù)發(fā)展。如果爭論之后仍未有較大起色,那么我們今后的教育仍有可能陷入泥沼,甚至出現(xiàn)混沌局面,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將變成一句空話。我深信,一切有志于民族振興的仁人志士,一定會挺身而出,為中國教育的宏偉藍圖指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