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桂兵
近年來,我國大力倡導素質教育、文化教育,在這種大趨勢下,如何針對小學生特點,營造快樂學習、興趣主導的體育課堂,幫助學生文化課程與身體素質共同提升,已經成為體育教師的一項研究課題。而足球作為一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身體協(xié)調能力的體育運動,是小學體育課堂中一項重要教學內容。筆者基于足球運動的特點,對小學校園足球興趣教學的方法進行探討,以此提高學生學習足球的興趣。
一、校園足球興趣教學的意義
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離不開“德智體美勞”的協(xié)同進步,而在文化課程壓力較大的環(huán)境下,多數(shù)家長和學生常忽視體育鍛煉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體育課作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體能的重要途徑,需要受到重視。校園足球作為體育課的重點內容,因其運動量大、技巧性強、競技性強的特點,更適合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而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足球運動熱情,傳統(tǒng)的說教式教學已不太適用。推崇快樂課堂,營造興趣體育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到校園足球運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足球課堂中找到樂趣和獲得感。而且這種教學方法符合我國現(xiàn)在主張的素質教育,更利于學生學習的個性化發(fā)展?!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觀點不僅適用于文化課程的學習,在足球運動的教學中也同樣適用。
二、小學體育課堂足球課程現(xiàn)狀
由于教學場地、課時長度、運動器材等因素的限制,足球運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常處于邊緣化地位。體育教師多將跳高、跳遠、短跑等對于環(huán)境因素需求較少的體育項目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相比田徑類運動,足球的運動特點更適合小學生學習,但是以上所述教學現(xiàn)狀限制了足球運動在教學中的推進,致使很多學生因為對足球運動陌生而缺乏興趣和關注度。小學體育課堂足球課程的教學質量始終難以達到較好標準。
三、小學校園足球興趣教學的培養(yǎng)方法
(一)快樂課堂激發(fā)足球興趣,科技課堂輔助教學實施
體育課堂不同于其他文化課程,它可以分為理論基礎和實踐練習兩個部分,其中實踐練習是體育課的重點內容。課堂教學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設計:
理論基礎。針對大多數(shù)學生對足球運動缺乏了解的現(xiàn)狀,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先為學生進行關于足球歷史、足球運動現(xiàn)狀、世界重要足球比賽賽事情況的趣味性講解,讓學生從理論和現(xiàn)實層面對足球運動有所了解,進而激發(fā)學生對足球運動的好奇心。實踐練習。實踐是體育學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現(xiàn)場演示踢球、帶球、顛球等動作進行足球教學,但由于演示動作過快,學生很難學會,于是產生學習興趣減弱等狀況。在多媒體教學普及后,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視頻播放踢球技巧的分解動作,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進行細致學習,更有利于學生快速掌握足球運動技巧,這對提升學生的足球興趣具有積極作用。
(二)競爭式課堂建立互助小組,比賽機制觸發(fā)足球熱情
足球運動作為一種競技體育項目,“競爭性”才是足球受人喜愛的核心原因。為了提高學生對于足球課程的興趣,課堂上進行分組教學,設置比賽機制,也是促進學生熱愛足球課的重要方法。以課堂教學經驗為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身體素質和性格特點進行教學分組,課上教完一項足球技巧后,先讓同一小組間的學生進行互助練習,在組員間互相切磋、探討足球技巧并準備完畢之后,再進行不同組別間的足球比賽,學生在比拼中不但可以尋找到足球運動的樂趣,同時也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足球技巧和水平。這種互助競技式課堂教學方式,容易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高效培養(yǎng)學生足球運動能力。
(三)游戲闖關式教學,增加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的頻率和課堂小游戲的加入也能有效提高學生對于足球的興趣。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常常會與學生有一定隔閡。但體育課堂的特殊性決定了體育教師需要融入學生并與學生進行更多的互動,這樣才能保證活潑熱烈的課堂氛圍。體育小游戲的加入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促進師生良性互動,從而提升學生課堂興趣。例如:教師可以設計運球闖關的小游戲,讓學生運球前進,跨越不同障礙,教師作為障礙終點的守門員,學生能夠運球到終點并成功射門即為過關。這類游戲的編排能夠高效調動學生課堂興趣和活躍課堂氛圍,并十分容易受到學生的歡迎,是值得嘗試的興趣教學培養(yǎng)途徑。
在興趣教學受到空前關注的當下,如何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樂趣,提升學生學習動力已經成為教師教學中需要探究的首要課題。體育課堂在課改及教學優(yōu)化中逐漸受到重視,而校園足球作為一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課程其地位也有所提升。為了更好地推進小學校園足球課程的發(fā)展,興趣教學、“快樂課堂”仍然是教師需要思考的重點問題。在課程設計和體育設施完善之路上,體育教師仍然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qū)東壩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