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題教學法源于美國,是目前歐美普遍運用的外語教學方法。主題教學法主張:語言學習的目的不單指掌握語言知識,更強調培養(yǎng)綜合交際能力。學習者能夠用語言表達意思即可,允許在語言形式上出現一些小錯誤。它強調語言教學的真實性和實用性,使學習者圍繞一個主題在教學的全過程使用語言進行交際,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教學環(huán)境和語料力求貼近真實情境,可快速應用于現實工作、生活。本論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從理論上闡述主題教學法的內涵、發(fā)展及特點,在實踐上將主題教學法運用于小學語文教育,通過理論與實踐研究論證主題教學法適用于小學語文教育,并在推廣和教學策略方面提出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漢語教學;主題教學法;小學教育
一、主題教學法的定義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定義
什么是“主題教學”?關于這個問題,國內外學者都有所研究。
對主題教學法的定義最早可溯源至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1955年,美國學者哈納(L.A.Hanna)首次對主題教學法的概念內涵進行了界定。他認為主題教學“是聚集于對某一具有社會意義的課題的理解而展開的有目的的學習體驗”。 20世紀80年代,甘伯格(R.Camberg)和歐雷姆(J.Altheim)等人從“學生中心”和“整合課程”的視角出發(fā),嘗試對主題教學進行新的概念界定。他們認為:“主題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強調通過廣泛的主題研究而非拘囿于某一學科領域來運作的教學模式”。
近年來,隨著主題教學法的引入,國內對“主題教學”的內涵有了自己的理解。美國明德中文暑校始終堅持以主題教學法為主導方法開展?jié)h語教學,校長白建華對“主題教學”深有體會,他在《主題式教學在21世紀的發(fā)展及應用》中這樣界定主題教學法:“主題式教學,是將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言知識與言語技能有機融合的有效教學方法,讓學習者在良好的、具有高動機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通過大量的、有意義的、溝通性強的練習,來發(fā)展他們的語言自動化能力?!?/p>
筆者認為,主題教學法是圍繞學生有需求、感興趣的各學科、社會或生活主題,將言語技能以工具的形式納入到學習過程之中,通過學生對資料的搜集整理、主動探究和課堂交際活動等途徑實現對主題的深入理解,同時回歸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掌握,實現綜合能力的養(yǎng)成。
二、主題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袁頂國在其博士論文《從兩極取向到有機整合:主題式教學研究》中把教學的理論基礎分為四類:系統(tǒng)論、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教育信息理論。他認為,“系統(tǒng)論指導教學的結構性構建;教學理論為教學提供模式概念的解釋;學習理論促成學習過程機理的發(fā)展;教育信息理論提供選擇媒體的依據?!?若以此觀點,主題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應涵蓋這四大方面,鑒于本文主要從漢語教學法的方向做研究,在此僅概括引述主要的認知、學習理論,分別為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以及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
三、主題教學法的特點與教學策略
主題教學法與傳統(tǒng)的知識體系單元教學法不同,它以圍繞一個主題的知識內容為教學主體,把語言視為學習研究主題的媒介,通過學習研究主題回歸至掌握言語技能,同時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知識,使語言作為一種工具真正服務于學習者的工作、生活。Eskey(1977)曾指出,“在主題式的語言教學課程中,學習者有機會去對某些主題的看法進行了解和溝通,為了要了解主題的相關內容,學習者必須運用相關的語言,這樣的過程便能達到學習語言的效果。” 相比較傳統(tǒng)的知識體系單元教學,主題教學法更能反應學生的需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更能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筆者認為,主題教學法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1.教學主題化
“主題教學法”,顧名思義,是以主題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有別于傳統(tǒng)的知識體系教學法,主題教學不局限于單一的語言知識,主題涉及學科知識、生活、工作、文化、宗教等各個方面,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功能性。
這要求相應的教學策略為:首先,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愛好精心選題,以達到激發(fā)學生主動性的效果;其次,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多元知識的整合,尊重個體差異。
2.學生主體化
主題教學法強調教學的主體建構性,追求以學生主體打破單純的強調學科自身系統(tǒng)的范式,使學生角色從“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榉e極主動建構自身知識能力體系的“主動參與者”。
這要求相應的教學策略為: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多設問,多給學生布置活動任務,引導他們圍繞某一主題進行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其次,教師應使學生在掌握新知識后,運用所學知識對自身進行評價。
3.環(huán)境情境化
主題教學法在主題的選取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個人需求與興趣愛好,是為學生能將新的知識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因此,在教學環(huán)境方面力求迎合主題,語料力求貼近真實的情境。
這要求相應的教學策略為:追求充足的教學準備,使教學環(huán)境迎合主題內容,所選取的教材、語料貼近真實的情境,追求實用性。
4.資源開放化
在當今數字媒體時代,教學資源充足,教材種類繁多且各有所長,主題教學法追求資源開放化,以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這要求相應的教學策略為:學生可通過網絡數字媒體自主檢索與主題相關的各種信息,通過檢索、收集信息,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教材或可摒棄單一化,博采各家所長。在教學過程中,可使用多媒體展示教學資源,以達到更好地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李祖祥.主題教學內涵、策略與實踐反思[J].中國教育學刊,2012(09).
[2] 袁頂國.從兩極取向到有機整合:主題式教學研究[D].2008.
[3] 徐蕾.主題教學法在美國小學漢語教學中的應用[D].2009.
作者簡介:
李慧哲,女,1990年6月—,漢,廣東深圳人,碩士,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