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芳
【摘要】“小練筆”已成為語文教師讀寫訓練的法寶,躋身于閱讀教學的課堂之中,打通了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之間的壁壘。但毋庸諱言,熱熱鬧鬧的“小練筆”背后也隱藏著一些不和諧的現(xiàn)象。本文結合課堂“小練筆”的教學實際,立足文本,對如何設計有效的閱讀課堂“小練筆”,提出了“緊貼著課文的地面行走”的“這一個”“獨一家”路徑策略。
【關鍵詞】小練筆 “這一個” “獨一家”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用此詩句形容如今小語閱讀課堂的“小練筆”,一點也不為過!自語文課程改革強調(diào)“語用”以來,我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小練筆”已成為語文教師讀寫訓練的法寶,躋身于閱讀教學的課堂之中,打通了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之間的壁壘,成為作文教學新體系“大習作+小練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毋庸諱言,熱熱鬧鬧的“小練筆”背后也隱藏著一些不和諧的現(xiàn)象。諸如,“我想對××說”流于形式、為寫而寫的小練筆;或“學了《泉城》寫家鄉(xiāng)楓葉”的切換場景、讀寫割裂的小練筆;或“學了《錢學森》想到林則徐”的跑題千里、遠離文本的小練筆……究其原因眾多,但“練什么”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是癥結所在。基于上述認識,筆者對如何設計有效的閱讀課堂“小練筆”,提出“緊貼著課文的地面行走”的“這一個”“獨一家”路徑策略。
一、咬定“課文”不放松,突出“這一個”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將此引申為“課文”與“小練筆”的“皮”“毛”關系,極其恰當。我們強調(diào)的“這一個”,專指“小練筆”必須緊緊依附于的“課文”?!靶【毠P”應“隨文設計”,就“文”取材,也即咬定“課文”不放松,突出教材之本,呈現(xiàn)源自課文“這一個”的“以讀促寫,以寫帶讀”功能。達到讀寫結合、學文練寫之目的。為此,隨文設計的小練筆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基于“這一個”,由此及彼
課堂小練筆的練點眾多,但其切入點應源自文本,跟文本的內(nèi)容、作者的情感基調(diào)等相關聯(lián),是脫胎于文本這個母體的、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聯(lián)想和表達能力的。如《九色鹿》這篇課文中的九色鹿、調(diào)達等人物都有自己的語言,唯獨國王沒有語言描寫,文中只是概述了他講話的內(nèi)容。于是,“讓國王開口說話”就可以創(chuàng)生為本文的小練筆。設計如下:
《九色鹿》這個故事之所以備受人們喜愛,是因為故事中的人物特點鮮明,在表現(xiàn)人物特點時采用了“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描寫。
譬如,這個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語言,可是國王說的話卻沒有直接寫出來,只是概述了他講話的大致內(nèi)容(慚愧、斥責、懲罰、下令)。如果你是國王,你會說些什么?現(xiàn)在,請發(fā)揮你的想象,圍繞“慚愧、斥責、懲罰、下令”四個關鍵詞,寫一寫國王說的話,看誰寫得生動形象!在這段話中,還要用上“竟然”這個詞語。
此練筆內(nèi)容基于文本,既填補了文本的空白,又厚實了文本的學習,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2.緣于“這一個”,感由文發(fā)
實踐證明,課堂練筆是建立在讀的基礎上的關于表達內(nèi)容或表達形式的開掘、拓展、延伸。“感從文發(fā)”,是小練筆正確的打開方式。即,結合文本內(nèi)容找到適宜的練筆引爆點,有效啟動學生的練筆欲望,達到舉一反三,實現(xiàn)積累和運用的有效遷移。譬如,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一課時,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練筆:
看到媽媽那眼角滑落的淚水,“我”心里會默默地想些什么?請接著往下寫。請選擇用上“……難過……愧疚……”“……輕……重……”“……我以為……沒想到……”“……第一次……無數(shù)次……”這幾組詞中的一組詞語。
上述小練筆,是源自文本的“感從文發(fā)”,練在了學生的情感噴發(fā)處,以寫促讀,沉淀了情感,實現(xiàn)了語用。
3.依據(jù)“這一個”,練有依傍
不可否認,仿寫是小練筆的主要抓手。所謂仿寫,就是以所學課文為例,仿照文中的一句或一段或一篇的寫作方法。依據(jù)文本指導學生仿寫,就如同書法中的臨摹一樣,是學生“習作入格”的良好開端。如學習了課文《西湖》后,不妨讓地處太湖的學生們仿寫《太湖》,學生就能依葫蘆畫瓢,按《西湖》的描寫順序和表達方法,寫出太湖的美麗景色,再套用課文中的一些優(yōu)美詞匯,一篇篇佳作就應運而生了。
這樣的小練筆,不僅降低了寫的難度,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立根原在“文本”中,凸顯“獨一家”
“獨一家”,是一個相對概念,指的是這個文本的句式、語段、表達或布局等具有明顯的特征或代表性。這種特征是這篇課文所獨有的,往往被認為是該文本的主要特征。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獨特言語資源,精準提煉言語實踐點,達到一課一練的目的。
1.抓住“獨一家”,學習語言范式
課文中優(yōu)美的詞句、獨特的句式、生動的修辭手法等都是學生學習、借鑒和模仿的練筆“范式”。教學時,我們應該緊緊依據(jù)文本,抓住文本特有的言語范式,有針對性地訓練,使學生練有所依、練有所獲。以《灰椋鳥》一文為例,文中“鬧林”一段的文字極為精彩,可謂是言意高度契合。作者連用了三個比喻,其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對仗工整,詩一般的語句值得學生品味、積累與運用。為此,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練筆:
請你模仿本文描寫“百鳥爭鳴”的這段文字展開想象,寫一個灰椋鳥早晨出林的片段。用上“像、似、如、成了”等比喻詞中的任意2個,可以寫聽到的,也可以寫看到的,還可以寫想到的。清晨,灰椋鳥出林了 。
文本是教與學的憑借。語文老師應練就一雙智慧的眼睛,憑著對語言文字的高度敏感,根據(jù)文本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靈活巧妙地發(fā)掘、提煉文本中的有效資源,使之成為有價值的課堂練筆。
2.捕捉“獨一家”,模仿段式結構
語文老師在平時的課堂小練筆中都比較熱衷于仿句、仿段,而對隱含在教材中的精彩段式結構往往會忽視。其實,中高年級教材中已出現(xiàn)了較多的總分總、并列式、因果式、轉(zhuǎn)折式、承接式等段式結構。這種段式結構理應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讀寫資源,值得中高年級學生學習與運用。例如,《放飛蜻蜓》一文的構段就很有特點,課文中的兩大重點段2~6和7~11都是按照“陶先生提出問題—孩子們回答—陶先生補充”的順序展開描寫的。“對話推進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段落構成特點”是該文特有的核心價值內(nèi)容,作為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學習、品味與運用。課堂上,教師可抓住課文第9自然段中的省略號開掘,引導學生模仿其獨特的構段結構。設計如下:
試著結合老師提供的有關蜻蜓翅膀的資料,模仿課文的語言,按“陶先生提出問題—孩子們回答—陶先生補充”的順序介紹蜻蜓翅膀的特點和作用。
陶先生又問:“蜻蜓的翅膀有什么用,誰知道?”
“蜻蜓用翅膀 ?!?翠貞搶著說。
一個男孩子 地說:“翅膀是 ?!?/p>
陶行知 打開蜻蜓的翅膀,指著它的末端說“這塊厚斑點 ?!?/p>
組織學生交流之后,教師總結并提煉本文的構段特點,即:用這種對話的方法來介紹動物的相關知識會讓人覺得言簡意賅,親切自然。并啟發(fā)學生今后在寫其他動物的身體特點和作用時,也可以借鑒這樣的構段方式。
上述小練筆,練在了課文的重點處,練在了年段的關鍵處,練在了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核心處,是“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成功范例。
3.發(fā)掘“獨一家”,遷移謀篇布局
小學生的習作往往缺乏謀篇布局的整體構思,如能以課文為“學材”,關注并發(fā)掘教材中可供借鑒或遷移的文章構思和表達方式,則能化難為易,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如《莫高窟》一文就是高年級學生學習謀篇布局的典范。從全篇看,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有兩大特色:其一,總分總的結構、首尾呼應的布局方式,值得學生讀中感悟、練中生成。其二,作者重點選取了莫高窟中的三個典型代表“彩塑”“壁畫”“藏經(jīng)洞”來記敘,且在描寫彩塑和壁畫時,所用的結構、語言、寫法等都是相同的。也即,構段相似。為此,“掌握謀篇布局的規(guī)律,習得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并學以致用”理應成為課堂小練筆的核心內(nèi)容。同樣,在學習《愛之鏈》《桃花心木》《竊讀記》《落花生》等高年級課文時,也可把“學習謀篇布局的規(guī)律并學以致用”作為課堂小練筆的設計目標,讓學生在“讀”中獲得“寫”的生長點。
綜上所述,課堂小練筆,應緊貼著課文的地面行走,練在課文內(nèi)容的關聯(lián)處,練在語言文字的獨特處,練在教學的重點處,練在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處,凸顯“這一個”“獨一家”!一句話:咬定“課文”不放松,立根原在“文本”中——此為課堂小練筆的應然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