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明竹
摘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化底蘊。語文作文的教學不僅能夠培養(yǎng)個人的文字運用能力,而且對于個人內在修養(yǎng)以及外在素質的提升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小學階段是系統(tǒng)學習的開始階段,也是開始正式接觸語文寫作這一課題的階段。高效地開展語文作文教學,對于推動語文學科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學語文、愛語文的興趣有很好的作用。本文基于語文學科中作文教學的經驗,結合筆者教學實踐,從培養(yǎng)興趣、積累素材、聯(lián)系實際三個方面分別論述提高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效率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興趣;素材
提起語文,大家會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寫作。說到寫作,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會不自覺地皺起眉頭。尤其是在小學開始階段的作文教學,更另許多教育工作者頭疼。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不切合小學生心理。這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無異于雪上加霜。因此,教師應當創(chuàng)新課堂模式,逐漸培養(yǎng)學生對于創(chuàng)造作品的興趣,引導學生積累素材,在結合生活實際的基礎上開展寫作教學活動。
一、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寫作熱情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就更為重要了。然而,在目前的寫作教學中,一直存在著教師灌輸式教學方法的弊端,這不僅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會阻礙學生學習寫作的步伐,甚至影響學生對整個語文學科的學習,產生排斥甚至厭惡心理,從而成為學生學習語文道路上的絆腳石。因此,教師應當創(chuàng)新授課方式,以一種全新的授課方式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在學生心中建立起系統(tǒng)的寫作體系,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進行《寫一件有關規(guī)則的事》習作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以一種新奇的方式帶入話題,拓寬學生寫作的思路達到文思如泉涌的效果。談到規(guī)則,學生會本能地把思路限制在法律合約方面。規(guī)則本就是最枯燥、最刻板的東西,學生這樣想也無可厚非。但是教師該如何把刻板抽象的話題引入教學,并借此激起學生習作興趣呢?筆者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不是由遵守紅綠燈等一些枯燥刻板的規(guī)則帶入,而是在剛剛進入課堂的十分鐘內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個小游戲,由這個游戲帶入,引出做游戲必須遵守規(guī)則的主題,從而帶入規(guī)則的習作教學。這樣不僅趕走了課堂上的抽象乏味,將抽象的事物通過游戲這一實際活動表達出來,而且在這樣的影響下,學生會潛移默化地感受到習作與生活之間的貼近,對作文的表達和情感的抒發(fā)有很積極的作用。
因此,教師應在習作教學的開始環(huán)節(jié)使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引入,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習作的興趣,從而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促進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
二、積累素材,奠定寫作基礎
目前,有些學生的作文雖然語言優(yōu)美,結構清晰,但文章內容卻顯得空洞無物。究其原因,是寫作素材積累的不夠。這就仿佛空中樓閣一般,非常脆弱,極易倒塌,經不起實踐的檢驗。要想讓學生言之有物,內容充實,教師就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積累素材的意識,同時幫助學生學會累積的方法。
學生的習作素材,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眾所周知的閱讀,也就是對名家著作、名人事跡的閱讀積累。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正是如此。另一個方面,就是來源于生活經歷。這就要求教師在平常培養(yǎng)學生寫日記的習慣,通過寫日記,學生不僅能夠宣泄自己的情緒,而且可以將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記錄下來,在一定程度上為寫作積累了素材。
例如,在教授《我的一次科學嘗試》的習作活動中,學生可能會覺得無物可描、無事可寫,認為身邊的科學嘗試寥寥可數(shù),甚至沒有科學的蹤跡。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逐步引導學生回想生活中的事跡,聯(lián)系閱讀積累的材料,比如說愛迪生、牛頓等人物小時候的發(fā)現(xiàn),來開展寫作。這個時候,平常積累的日常生活中的事跡就派上了用場,記錄了生活中小發(fā)現(xiàn)、小研究的日記就成為了這次習作的素材之一。同時,在閱讀了大量的名家著作之后,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將名家的表達方式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如此,素材和表達方式都得到了累積,學生寫起作文來就會輕松很多,教師的教學也會更加順利。
通過兩個方面的素材累積,學生不僅積累了作文的表達方式和寫作素材,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語文這一學科的美,激起語文學習的興趣,愛上語文。
三、聯(lián)系實際,寫作貼合生活
前文中我們提到過素材的積累有一部分來源于生活,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寫作必須來源于生活并且無限貼近生活的特點。離開了生活實際的寫作,就猶如戰(zhàn)斗的時候紙上談兵。這樣的寫作習慣嚴重脫離了正常的軌道,是完全不可取的。寫作不僅應該來源于生活,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說,創(chuàng)作應該拒絕華而不實的東西,寫作必須具有有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只有這樣,創(chuàng)造的作品才能釋放最大的能量,學生的能力才會得到完整的表達。同時,讀者能夠從來源于生活的創(chuàng)作中得到精神的力量,從而在實際生活中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例如,在進行《寫一個人物群體》寫作指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進行寫作構思,一個是一般性普通群體,以家庭、班集體、小組為例;另一個是特殊群體,如公安干警、環(huán)衛(wèi)工人、殘疾聾啞人群體。不論是一般性普通群體,還是特殊群體,都來源于身邊實實在在的生活經歷,是來源于生活的。同時,通過對某一人物群體的描寫,學生能夠從中汲取人物群體身上某些閃光的特質,如聾啞人的堅強、公安干警的勇敢無畏,由此內化為己物,從而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起到引領的作用。
寫作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生活中的實例中汲取養(yǎng)分。這樣不僅對寫作有著建設性的意義,而且還會促進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在道德、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以敦促學生成長為一個具有健康健全的人格的人。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創(chuàng)新授課方式,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注意指導學生寫作從生活中來,并回到生活中去。只有這樣,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才能順利開展,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學習能力才會得到穩(wěn)步提升,進而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陳斌.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學習(下),2014
[2] 郝清琴.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方法研究[J].學周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