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閱讀理解能力是小學語文學科關鍵能力的核心。以測試推進教學行為的改變,促進閱讀能力的提升。建立大語文觀,加快課外閱讀課程化建設,拓寬閱讀的廣度,形成閱讀的品質(zhì),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促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關鍵詞】能力指向;探究式課堂;關注過程;閱讀深度;閱讀廣度;閱讀品質(zhì)
閱讀理解能力是小學語文學科關鍵能力的核心。從第一學段到第二、第三學段,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明顯的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層級特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在已有層級基礎之上不斷調(diào)整和優(yōu)化的過程。
對此,本文結合京口區(qū)小學語文學科閱讀能力的檢測,以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對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出相關建議。
一、選文及考查目標
本次課外閱讀的選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樹》。選擇名家作品,是因為作品有內(nèi)涵,語言表達有特色,有閱讀的價值,也更能考查學生的閱讀水平。
圍繞學生閱讀能力的測試指標,設定了以下問題。
1.閱讀文章,完成填空
(1)樹和鳥兒的約定是 ▲ 。
(2)鳥兒找它的好朋友樹,分別問了 ▲ 、 ▲ 、 ▲ ,知道樹被砍倒,運到廠里被 ▲ ,運到村里被 ▲ ,在村民家被 ▲ 。
2.對于短文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鳥兒與樹是好朋友,感情深厚。 ( ▲ )
(2)鳥兒最后沒有找到樹。 ( ▲ )
(3)一定要信守對朋友的諾言。 ( ▲ )
(4)要保護環(huán)境,不砍伐樹木。 ( ▲ )
3.聯(lián)系全文,體會第15—17自然段帶點語句的意思,想象鳥兒的心里想法
(1)“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彼谙耄簶浒?, ▲
(2)“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它在想:樹啊樹, ▲
4.你讀了這個故事,心情怎樣?請聯(lián)系故事內(nèi)容說說原因: ▲
考查內(nèi)容的能力指向:
第1題考查學生從文本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第2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形成解釋的能力,第3題考查學生對內(nèi)容的感悟、想象表達的能力,第4題考查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評價反思的能力。
二、測試數(shù)據(jù)及分析
從得分率來看,“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較強,學生具有較好的閱讀習慣,能認真閱讀文本,根據(jù)問題找出相關內(nèi)容;“理解內(nèi)容、形成解釋”的能力稍弱,集中在第(2)(4)小題上,兩題的選擇正確率僅為50%和30%,說明學生通過閱讀,基本能全面了解內(nèi)容,但在深度理解上還是有偏差的;“感悟中心、想象表達”“情感體驗、評價反思”的得分率較低,恰好反映出了學生之間的差距,全區(qū)約25%的學生這兩題幾乎可以達到滿分,但大多數(shù)學生只能得一半多的分,約10%的學生幾乎零分。
縱觀整個測試情況,學生善于在文章中尋找已有的答案,不善于通過表面內(nèi)容形成自己的理解;善于淺層次的閱讀理解,不善于深層次的閱讀感悟;有閱讀的代入感,但缺少豐富的情感體驗;“獲取文學體驗”的閱讀能力明顯低于“獲取信息”的閱讀能力。要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必須認清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課堂求效益,課外求拓展。
三、主要建議
1.力求三個轉(zhuǎn)變,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1)從“滿堂問”向探究式課堂轉(zhuǎn)變,提高閱讀的深度。課堂學習需要問題驅(qū)動,但是對偏離目標的問題要刪,喋喋不休的滿堂問要減,“清可見底”的膚淺提問要換。騰出時間來,保障學生投入到讀書、感悟、討論、質(zhì)疑、續(xù)寫仿寫等語言實踐活動中,讓課堂充滿研究的色彩與探索的樂趣。
(2)從“教人知識”向“用知識教人”轉(zhuǎn)變,習得閱讀的方法。知識需要講授,但不能僅僅停留在“講”,更需要跟進式“練習”,需要在語言的環(huán)境中“運用”,促使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用知識教人”,必須減少課堂上教師的活動時間,加大學生的活動時間,運用知識學思維、學方法,獲得能力。
從關注結果向關注過程轉(zhuǎn)變,注重閱讀的感悟。教學中要注重過程,而非“貼標簽”式的結論式教學。讓學生有思考、交流、表達的過程,對于文本含義的理解有個內(nèi)化的過程,而不是只記背一些概念化的詞句。交流討論中,不能是學優(yōu)生的舞臺,要給更多學生展示的空間,有錯誤才有討論的意義,有不同的聲音才有爭辯的意義,這才是學習的過程。
2.建立大語文觀,加快課外閱讀課程化建設,拓寬閱讀的廣度,形成閱讀的品質(zhì)
背景: 讓每個孩子小學階段讀上一百本書
整本書的閱讀從進校園的第一天開始
海量閱讀、連滾帶爬地讀
——部編教材總主編,北大教授溫儒敏
2017年從一年級開始使用部編新教材,2019年將在全國所有小學推行。部編教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課內(nèi)外閱讀一體化。所以,從一年級開始,識字量大增,促進兒童課外閱讀;“與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名著導讀”等學習欄目進入課本,將課內(nèi)外閱讀有機連貫,課外閱讀成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1)從一課到一本到一類。 依托教材,學習閱讀的方法,從課內(nèi)的教材學習,到課外整本書的延伸閱讀,再到一類書的閱讀,形成閱讀系列,打開學生閱讀的視野,使閱讀有廣度、有深度,不斷豐富閱讀體驗。
(2)從悅讀到會讀到慧讀。悅讀——讓學生愛上閱讀,喜悅地讀書。很多學校做得非常好,有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有專門開辟完整的讀書時間,師生共讀,形成儀式感。
會讀——學會閱讀,有一定的閱讀策略指導。這需要把整本書閱讀作為一項教學內(nèi)容,納入到教學計劃中,每學期有計劃、有步驟、有課程設計,帶領學生認真讀一到兩本書,既鞏固課內(nèi)閱讀的技能,又運用一定的閱讀策略,逐步形成閱讀的品質(zhì),從而達到慧讀——智慧地讀書的境界。
事實證明,課外閱讀的質(zhì)量、品位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全面發(fā)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試想,當學生整本書都能讀得順、讀得懂、讀得深,還會懼怕考卷上一篇篇短小的文章嗎?
總之,以測試改進教學,目標、測試、教學一致,形成合力,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