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紅
摘 要 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是我國教育方針所規(guī)定的。而且是德育為首全面發(fā)展。但在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下是以課本知識傳授為主,而素質教育則是以培養(yǎng)學生品德為主。為此,應在開放的理念下全面提升學生素質。
關鍵詞 美德 開放性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應試教育注重知識的傳授,體現(xiàn)在如下方面,傳授知識為應對考試得高分,在打牢書本知識的花費很多功夫。對問題解答用標準答案,對品德與法制中的概念、理論、條文采取死記硬背。落實的是知識的掌握,忽略了思想教育在思想與行為的落實。學道理如果僅為了懂道理,那樣就只停留在口頭上。懂道理只是有了行為準則,將行為準則落實到行為上才是目的。素質教育的提倡與實施就改變了這一現(xiàn)狀。
(1)開放性是培養(yǎng)學生美德的有效途徑。何為開放性?這里是指素質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形式,即應試教育搞三中心(課堂、教材、教師三中心),而素質教育要打破三中心,可以適當走出教室,適當調整或補充教材,教師角色要轉變?yōu)椤爸鲗А闭?,而不是主宰課堂的中心。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學了的道理才可能形成美德,即融入靈魂,落實于行動。
教育學告訴我們,人的美德的形成是由環(huán)境影響和教育的結果。環(huán)境是美德的氛圍,教育是更直接的影響。由此,開放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廣泛地接觸社會,讓學校教育與社會影響統(tǒng)一起來。廣泛地接觸社會,社會的風氣中,那些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傳統(tǒng)美德,都在社會活動中體現(xiàn)出來。這是正面的影響。同時,那些陽暗面,如損人利己,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違反傳統(tǒng)道德的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但哪是主流,哪是非主流。只有在廣泛接觸社會的前提下,才能認識到,我們的社會是美好的社會,正義始終壓倒邪惡,光明始終充滿大地。有了這種認識,就不會被那些暫時的局部的陰暗現(xiàn)象遮著了雙眼,一葉障目而不見太陽,以致使自己滑到到陰溝里去。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使自己從現(xiàn)象看到本質,可以從一花知春,從一滴水見太陽。從一葉而知秋。這樣他就會把握著時代的脈搏,踏著時代的步伐,克服一切困難,奮勇前進。以往曾一度出現(xiàn)過一種什么封閉式的貴族學校(出不起錢的人讀不起),我認為不可取。封閉式也就是說很少與外界接觸,校里優(yōu)越的條件猶如一間溫室,培植的花朵一旦見了社會陽光。必定很快凋謝。就算你把校園打造成一方凈土,那么培養(yǎng)人就只能適應在凈土上生存。但終究是要融入社會的,那適應社會能力呢?有人說以前校園是一方凈土,現(xiàn)在都不是了。這種說法我不敢茍同,校園是凈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任何時期都是這樣,因為學校是教育場所,比起廣闊的社會來,肯定好思想,好風氣是絕對優(yōu)勢。而說現(xiàn)在都不那凈了,這也是事實。為什么,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即使搞封閉教育也封閉不了。好的社會風尚吹進校園,但那些一時的歪風邪氣也同樣可以吹進校園。校園與社會同步,這是正常規(guī)律,校園是社會的縮影也屬正常。因為社會就是一個美好為主,丑惡為次的大家庭,學校這個小家庭豈能不是這樣。所不同的,學校是教育場所,每天都在美好環(huán)境熏陶之中,有了垃圾,每天都在清理之中。所以那種認學校以往是凈土,現(xiàn)在似乎不是了,是不正確的。學校永遠是一方凈土,但他永遠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學校也有思想垃圾,是好事而不是壞事。有垃圾才能鍛煉師生清除垃圾的能力。才能總結出清除垃圾的方法。這樣培養(yǎng)出的人才能適應未來社會并推動社會前進。這是素質教育的規(guī)律。什么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它應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采取生動活潑的方式,科學有效的途徑,使他們在自然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都得到發(fā)展,以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和促進社會發(fā)展?!彼詫W生美德培養(yǎng),應在開放的環(huán)境里才會見效。
(2)思品課怎樣進行開放式培養(yǎng)。①以開放的形式提高學生認識。非開放形式是滿堂灌、注入式、開放形式是啟發(fā)引導,促進學生思考,搞教學民主、師生互動。學生可以提出疑問。教師也不必,有疑必答,仍以再啟發(fā)或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歸納出結論,教師若發(fā)現(xiàn)學生歸納出錯誤的結論,可以聲明,以平等身份進行反駁。讓學生在爭論中感悟正確的東西。只有學生內心服了,才有可能落實于行動。比如有個學生在“助人為樂”的問題上提出疑問。社會上熱心助人自找麻煩的事時有發(fā)生,難道不應遠離是非嗎?是個問題,如果讓教師講解回答未尚不可,而且講得條理清楚,頭頭是道,但沒有經過學生充分的思考,未必就能接受。老師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進行爭辯(正方與反方對立爭議)。爭辯的結果:見事不救是沒有社會責任感的表現(xiàn),也有違傳統(tǒng)道德。那種救了他,還被反咬一口的人畢竟是少數,為了防止被冤枉,可以先拍照再救助,或打110前來處理?;蛘襾砣俗C后再行動。總之,見人有難應當救助,這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問題搞清楚了,心里輕松了,若遇到此類事情。斷然不會逃避責任了。②以開放的形式接觸社會。接觸社會是指社會調查,社會參與。社會調查是布提倡有布置地開展調動。目的是了解社會動態(tài),印證所學理論。如調查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人多,還是不守規(guī)則的人多。加強安全宣傳和治理半年時間后,交通事故上升還是下降了。這些調查所得,使學生學的理論有了注腳,在社會環(huán)境熏陶下,理論化成了社會責任感,必將在行動上表現(xiàn)出良好的風尚。
參考文獻
[1] 劉解軍.新課程改革評價與新標準解讀分析[M].哈爾濱:黑龍江科技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