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語教學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然而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課堂出現(xiàn)一系列諸如詞語教學脫離具體語境、缺少對詞語內(nèi)涵的挖掘、學生缺乏運用新詞匯的機會、教學方法和形式單一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采取的對策是:創(chuàng)設(shè)課堂語境,幫助品味詞語;反復推敲詞語,煥發(fā)審美樂趣;巧設(shè)多種平臺,學會運用詞語;豐富教學形式,深化理解詞語。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詞語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張志公先生曾多次在其《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一書中提到“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學習詞匯”,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詞語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本文試就小學詞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做些探討。
一、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詞語教學脫離具體語境
在小學詞語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將詞語教學流于形式,只是讓學生通過查閱詞典和工具書把握意思,再進行識記背誦即可。這種詞語教學的形式“完全忽視詞語和詞語、詞語和語句之間的聯(lián)系”,這將詞語教學看成了一個單獨的環(huán)節(jié),使詞語與文本語境、生活語境相脫離,不利于學生對新詞語的理解和掌握。如有些教師在教《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文時,不注重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及時代背景,從而造成對個別詞語的理解錯誤,將“他用同情的目光看著前面白皙的少年和禿頂?shù)睦项^兒”一句中的“白皙”一詞理解成“白凈”,而此處的“白皙”并不是說這少年皮膚白凈,而是用以凸顯少年因生活的艱苦和貧困而造成的發(fā)育不良,皮膚沒有血色,從而在外表上呈現(xiàn)出一種病態(tài)。因此詞語教學應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來進行教學,這應該受到廣大教師群體的關(guān)注和重視。
(二)缺少對詞語內(nèi)涵的感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詞語都蘊含著深刻的含義,這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對詞語深層次內(nèi)涵的挖掘。然而,目前有一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講詞語的表面意思,致使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淺顯而片面,很難掌握詞語所蘊含的深層次意蘊,更加不會靈活運用于寫作和閱讀中。如在講解三顧茅廬、愚公移山、掩耳盜鈴等經(jīng)典詞語和典故時,教師沒有通過講故事或闡述道理等方式去擴展素材,讓學生去感受詞語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次意蘊,這將不利于學生充分理解詞語,也會固化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致使學生在平時的“說話和寫作中出現(xiàn)‘干巴巴和詞不達意的現(xiàn)象”。詞語的深層內(nèi)涵是值得每個教師去深挖和探究的,通過反復推敲詞語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用詞之美、妙,從而煥發(fā)學生的審美樂趣,提高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如果只是一味對詞語采取僵化的理解,將使課堂變得單調(diào)而乏味,難以激發(fā)學生的上課興趣和熱情。
(三)缺乏運用新詞匯的機會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基本圍繞著講解字詞,分析文章脈絡,講解課后習題的流程來進行教學,且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很少有運用新詞匯的機會??梢哉f目前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用分離的現(xiàn)象是十分普遍的,盡管學生認識這個詞語,但由于缺乏運用的平臺,學生在寫作中還是不會靈活運用所學詞語,更不可能寫出生動活潑的語句,往往造成詞語貧乏、語句生澀的現(xiàn)象。如學生在寫《秋游》這篇作文時,學生從頭至尾只知用“心里很高興”來表達心中的開心和興奮之情,殊不知還有很多表達高興的詞匯,例如“手舞足蹈”“興高采烈”“喜笑顏開”等。因此,在小學階段,只是讓學生學習詞語的音、形、義并進行反復抄寫和記憶,不注重提供運用的平臺的話,將使學生在平時的思考和語言中不能自如運用詞語,從而達不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四)詞語教學方法和形式單一
在整個詞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味地注重對詞語的講解,教授學生通過查字典和工具書去學習詞語,機械地背誦詞語的意思,這只是讓學生短時間記住這個詞語,形成一種被動記憶,到真正需要運用的場合還是不會運用。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全程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只是教師單方面灌輸和教導,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因此很難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究字詞的深層意蘊,這不利于加深對字詞的理解和印象。有的教師過于相信學生對詞語的掌握能力,直接把詞語拋給學生,讓學生自由地討論和解讀詞語,然后再派代表來回答相關(guān)的詞語讀音及解釋,教師只是適當?shù)丶m正其中的知識性錯誤而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高估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沒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以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來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很難使學生在腦海中對詞語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象,這不利于學生形成有關(guān)詞語的長久記憶,不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
二、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的對策
(一)創(chuàng)設(shè)課堂語境,幫助品味詞語
教師為了讓學生積累一定的詞匯和理解新詞,往往通過設(shè)計練習題和背誦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這不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課堂語境,讓學生能自主地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經(jīng)驗來理解詞語,這有利于幫助學生品味詞語。如教師在教學《灰雀》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明白“果然”這個詞語的意思,于是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并在課文中找到原句:“小男孩對列寧說灰雀還活著,列寧剛開始還有一點不相信,但是灰雀果然又飛回來了”,這樣就讓學生能更快地理解“果然”的意思,明白其指的是之前預測會發(fā)生,最終真的發(fā)生了的意思。
此外,教師面對那些具有幾重意思的詞語,可以適當?shù)芈?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使學生能更全面地理解詞語。如在講解《最后一課》中的“宛轉(zhuǎn)”一詞時,教師除了教其在課文中所指的畫眉唱歌聲音悠揚動聽的含義,還要講解其指代的委婉而含蓄,不直接坦白的意思,這時教師就可列舉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加強學生的印象。如列舉一個很淘氣的小男孩不小心把鄰居家的花瓶給摔碎了,他內(nèi)心感到愧疚但又不知道如何妥善地處理這件事,于是他把這件事“宛轉(zhuǎn)”地告訴了媽媽,以尋求幫助。通過舉例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語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宛轉(zhuǎn)”的意義,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和印象。
(二)反復推敲詞語,煥發(fā)審美樂趣
在詞語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對詞語進行反復的推敲和比較,煥發(fā)學生的審美樂趣。如在學習《頤和園》這篇文章時,為了分析“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這句話中“滑”的含義,這時可用“劃”來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滑”在這指的是船行駛得很慢的意思,而用“劃”字來形容的話,就表示用槳來劃,這時湖面會產(chǎn)生波紋,這就與“游船、畫舫在湖面駛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相矛盾了,因此“滑”用在這里顯得更準確,更能凸顯湖面像鏡子的特點,也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靜”。通過這樣的課堂設(shè)計,可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用詞準確、生動的特點,從而煥發(fā)學生的審美樂趣。
此外,詞語教學還要立足課文,去挖掘詞語的深層表達意義。如在教《碧螺春》這篇文章時,教師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茶汛”這個詞,先是讓學生用“汛”組詞,同學們很快聯(lián)想到“汛期”“潮汛”等詞語,知道“汛”跟水有關(guān),“潮汛”給人一種水勢很大、很兇猛,潮水不可抵擋的感覺,而“茶汛”這個詞則讓學生聯(lián)想到:春分時節(jié),滿山的茶樹仿佛都在一夜之間長出了芽兒,就像潮水一樣擋都擋不住。接著教師又結(jié)合文章的篇章結(jié)構(gòu)來講解“茶汛”,分別展示了文章中所涉及的三個場景:漫山遍野的新綠“茶汛”、采茶女穿梭“茶汛”、入夜后焙茶手依然在“茶汛”中辛苦勞作,從而讓學生能更深層次地了解到茶汛的深層含義,感受到茶園中辛苦卻快樂的場景。
(三)巧設(shè)多種平臺,學會運用詞語
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平時的積累已經(jīng)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詞匯量,但要讓學生達到靈活自如地運用詞語的境界,還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設(shè)多種平臺,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多說話、多表達。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jié)》這篇文章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了一個當堂練筆,讓學生結(jié)合課文中所學過的燈火通宵、張燈結(jié)彩、日夜不同、各形各色等詞,來寫一篇小短文介紹下同學們各自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景象。這樣設(shè)計不僅是對當堂課詞語教學效果的檢測,也是提供一個鞏固和運用的機會給學生。
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地創(chuàng)設(shè)平臺。如在教學《天凈沙·秋》這篇文章時,當場有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靈活地運用上“夕陽西下”“形單影只”這些新詞,教師應適時給予鼓勵并順應形勢。如增加“詞語加油站”這么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從“縷縷炊煙”“微波粼粼”“孤單寂寥”“枯枝敗葉”“冷冷清清”“嬌艷欲滴”“疾馳而下”“花團錦簇”這些新詞里面自由選擇五個來表達詩的意境,這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對詞語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需要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交往過程中注重對詞語的積累和運用。此外,還應鼓勵學生多看書、多寫作,在看書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詞匯量,并結(jié)合課堂中所教授的學習新詞的方法去理解詞語,探究詞語的深層意蘊,從而更靈活地運用詞語。
(四)豐富教學形式,深化理解詞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由于小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圖片、表演、講故事等方式來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獲得感官感受,以更直觀地了解詞語的內(nèi)涵。如在教《長城與運河》這篇文章時,同學們對“曲折蜿蜒”這個詞不是很理解,教師如果還是按常規(guī)講解,將不能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時教師可充分地利用好插圖的作用,讓學生將手指放在課文中的長城插圖上,順著長城從這頭運行到那一頭,然后告訴學生這個過程就叫作曲折蜿蜒。這將使學生很快地理解曲折蜿蜒的意思,也讓學生感覺到詞語教學的樂趣。
教師還可將簡筆畫板書模式運用到課堂中。如在教《黃鶴樓送別》一文時,學生不能充分理解“沙鷗點點”這個詞,甚至提出為何不用“沙鷗只只”來形容的疑惑。這時教師就可用簡筆畫來進行演示,先畫一只近處的帶有翅膀的沙鷗,再畫幾只遠處的沙鷗,此時由于距離之遠,只能用幾個小圓點來代表沙鷗,通過這樣的演示就能讓學生恍然大悟,頓時明白了詞語的內(nèi)涵。此外,以演示的方式去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有利于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體會詞語的含義。
三、結(jié)語
詞語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和基礎(chǔ),教師應避免傳統(tǒng)的識記背誦的方式,通過創(chuàng)設(shè)課堂語境去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反復地推敲詞語內(nèi)涵,幫助學生獲得審美感受。以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去幫助學生理解詞語,以巧設(shè)多種平臺幫助學生靈活地運用詞語,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郭烈萍.小學語文語境式詞語教學探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3]姜利波.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策略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09.
作者簡介:蔣甜,1995年生,女,湖南邵陽人,單位為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2017級碩士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