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課內的閱讀教學應當作為一個跳板,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課內的閱讀轉化為閱讀技巧與知識,通過閱讀的方法將目標轉向課外讀物,將課內課外閱讀進行有效銜接,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基礎與文學素養(yǎng),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語文閱讀的理解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內外閱讀;銜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現(xiàn)行人教版教材中,在原有的課文基礎上,教師可以推薦或讓學生自行查找與課文相關的題材,從而尋找類似的或者同一作者書寫的閱讀材料,有助于學生了解文章內容以及作者的背景資料等。這樣既可以為語文學習奠定基礎,同時也可以開拓學生的閱讀面,使學生更加深刻自主地學習并了解更多知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立足課堂,促進閱讀興趣有效提升
(一)立足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如何使學生有興趣地閱讀課外題材是老師們的主要工作。大多數(shù)學生不喜歡過于抽象化的閱讀題材,喜歡生動立體的童話故事或者情節(jié)感人的小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老師在教導課本的知識之后,尋找學生更喜歡的課外閱讀材料,不僅能大大提高學生對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也能夠通過這種方式來使課外閱讀的效果不斷提升,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之中。
(二)利用課內文本開拓思維,引發(fā)閱讀習慣
現(xiàn)行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生動形象的好文章,這些文章即便老師不去教,學生也有很大的可能會自主閱讀。因此老師一旦為學生尋找到類似的文章,學生將更加喜歡閱讀。比如在《魯濱孫漂流記》中,老師應當循循善誘,使學生尋找更多有趣的外國作家所寫的類似題材的小說,例如《吹牛大王歷險記》《猴王出世》等。教師也可以尋找我國古典神話,例如在學習《盤古開天地》一文之后可以介紹與女媧有關的文章,如《女媧造人》《女媧補天》等。小學生對未知的事物總是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科普文章這一領域,還可以重點介紹世界未解之謎等有趣的課外閱讀材料。在神話故事中,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中的經典故事,都可以拆分開來給學生課外閱讀。當閱讀一篇文章和一本書時,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作者的寫作視角,同時關注缺失的部分,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這可以成為學生探索的新課題,能夠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出發(fā)去看待問題。對于小學生而言,大家都讀過《丑小鴨》,大多數(shù)人注意了小鴨子的外貌,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更多問題,思考:丑小鴨是男孩,還是女孩子呢?文章中有沒有給出一些相關細節(jié)?小鴨子走后,媽媽是怎樣的心情呢?
(三)采用情境教學,深度展示課程教學內容
小學生正處于愛動愛玩的年齡,長時間閱讀難免會產生浮躁厭煩的心理,同時由于學生具有逆反心理,一部分學生越是要求越是想要反駁,這時教師就應該學會采用其他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F(xiàn)今隨著互聯(lián)網與多媒體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課堂教學引用多媒體,使用視頻、音樂、游戲或表演等形式進行課外教學。實際上情境教學法對閱讀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講解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尋找相似的課外閱讀資料,令學生自行組織故事情節(jié),進行課外閱讀的故事表演,不僅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動手能力,還能通過這種形式來增進學生之間的情感與互動,深度領會課外閱讀資料的內容,將經典故事或精彩片段拆分起來,給學生進行課外的表演將激發(fā)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教師通過尋找學生感興趣的課外閱讀片段,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閱讀的理解能力。
二、擴展閱讀,促進閱讀內容有效延伸
(一)選擇同類閱讀材料拓展閱讀
同種題材的閱讀材料,可以使原有課文涉及面增加。在原有的課文基礎上,不斷豐富內容,使學生及時接觸到更多不同寫作方式、表達形式以及情感表現(xiàn)等題材,從而突出各種作品的特點,使學生不斷豐富自身的閱讀面,并且養(yǎng)成鑒別的能力。例如在《蜜蜂》這一課節(jié)中,教師通過講授使學生基本掌握了蜜蜂的生活習性以及勤勞的特點。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入《貪睡的小蜜蜂》這篇文章,使學生掌握蜜蜂的另一面,不斷豐富蜜蜂的形象,使學生了解到生動、立體、多面的蜜蜂形象,同時通過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的有效銜接,使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大大提高。
(二)選擇相近文體材料拓展課外閱讀
文體相近的閱讀材料主要表現(xiàn)在內容以及寫作手法上的相近,通過文體相近的課內外閱讀來進行擴展訓練,有助于學生對同一種文體進行深入了解,同時通過同一種文體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來豐富學生對寫作的技巧,從各種不同角度進行敘述或抒情,加強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三年級下學期的《月球之謎》這一科普類文章中,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基本掌握科普文章的主要特點,這時教師應當再進行擴展訓練,尋找例如《蝙蝠與雷達》等與《月球之謎》題材與寫作手法、文章結構等相似的課外閱讀材料,從而快速幫助學生掌握閱讀這一類文體材料的方法,迅速切中文章要領,對后期語文閱讀理解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不斷訓練學生對同一種文體的寫作技巧。所謂“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從而達到“自主閱讀”的效果,不斷完善語文閱讀基礎。
(三)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擴展閱讀
在現(xiàn)行人教版小學語文閱讀課本中,除了教師應當教導給學生的閱讀文章外,教師還應當根據(jù)所教授的課文作者中尋找其他的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文章。對同一作者的文章進行細致閱讀,不僅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寫作手法與寫作習慣,同時還能將作者的寫作技巧不斷領悟形成自身的寫作方法,并且觸類旁通。通過對同一作者的文章進行分析,可以對其他作者的文章起到借鑒和對比的作用,從而學習作者良好的寫作方法。
三、多措并舉,促進閱讀能力有效提高
(一)巧用故事情節(jié),激發(fā)閱讀興趣
在小學生這一年齡段,聽故事是他們非常喜歡的一件事。教師可以通過這一特點進行教學,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精彩片段,抓取懸念片段,將故事情節(jié)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從而為學生介紹這本課外的閱讀材料,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求知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就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同時也更加喜愛閱讀。
(二)加強閱讀指導,培養(yǎng)閱讀方法
教師教給學生的并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學習的方法。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如何使學生自身掌握閱讀技巧與方法,教授給學生如何辨別優(yōu)秀題材的閱讀資料,是將課內外閱讀銜接的關鍵點。例如,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如何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批注閱讀,邊讀邊寫,在筆記本上記下自己對文章的見解或者感悟,記錄下好的句子,標記出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對某些問題引發(fā)的聯(lián)想等,都可以在課內外閱讀中標記出來。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精準輔導,在學生們課內標注的問題中進行詳細指導,只要教導給學生如何思考問題的辦法,在課外閱讀中則進行引導分析,讓學生自行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同時為今后的閱讀理解打下基礎,開拓學生的知識面。
(三)甄選閱讀材料,提高閱讀能力
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不斷的閱讀而提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不斷進步,若是一味閱讀層次較低易于理解的閱讀資料,難免會對今后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造成一定的干擾。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不應當僅僅將目光停留在小學語文課本的閱讀教材中,在教導學生語文課本的同時,還應當尋找與課文相似但難度略高的文章,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在大多數(shù)的閱讀測試中,學生應當要學會閱讀一段文章,并預測接下來的內容是什么。預測是一種常見的閱讀理解模式,該模式的目的是確保學生可以從文章中的線索里推斷出信息。大多數(shù)非虛構類作品都試圖證明某種觀點。探索作者是如何開發(fā)這個觀點的,作者是否提供了相關作品的注釋,作者是否以自己的經歷來創(chuàng)作的。這些問題能幫學生更高效地評估自己的閱讀效果。
四、結語
語文教材只是學生了解語文的一個出發(fā)點,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平臺而不是全部。語文閱讀的目的并非僅僅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而是通過閱讀的過程構建起一個橋梁,延展到更加寬闊的課外閱讀。教導學生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銜接起來,使學生在閱讀中尋找到快樂、掌握知識,促進心智的成長,是課內外閱讀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謝寶清.小學閱讀教學中的學法養(yǎng)成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3(19).
[2]許睿.小學閱讀教學中的錯位與異化[J].語文建設,2013(1).
[3]徐光華.創(chuàng)新小學閱讀教學策略增強小學閱讀教學效率[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8).
作者簡介:張華,女,1977年生,河南人,本科,一級教師,就職于寧夏銀川市興慶區(qū)第二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教學。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