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的意義,在于讓小學生領會漢語言的精神和魅力,學會最為恰當?shù)厝ミ\用語言,而不僅僅是讓學生認識漢字,理解其意思。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總是不能夠盡如人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小學語文教學沒有充分運用本體性的教學方法。在此,本文就小學語文本體性閱讀教學的方法略談。
【關鍵詞】小學語文;本體性閱讀;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目前,為了改善小學語文的教學質(zhì)量,新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然而有些方法并沒有將課文原文作者的意思表達出來,甚至曲解了作者的意圖。我國的漢語言文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關于語文的教學也是有一段十分長久的歷史,其中仍有很多可取之處,或許,在語文教學中,保留語文最初的味道,才更有意義。
一、本體性閱讀教學的含義
1.注重積累語言。當前,我國的語文教學很重視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而不注重學習更多的語言。在語文教學中,一篇文言文即使要花幾堂課的時間來講,老師也會將它講清楚,可是文言文理解起來十分有難度,老師講完,小學生也不一定能夠理解。其實,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記憶能力的黃金時期,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一能力。在這一階段,讓學生多讀、多背,積累更多的語言。
2.注重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學習語言的意義就在于能夠很好地使用語言,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運用課堂上所學習的內(nèi)容,相比于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學生更能夠理解和體會教師所講解的內(nèi)容的含義。
3.教師要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文的學習需要保持不間斷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來學習語文,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小學階段學生還是比較喜歡聽故事的,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以講故事的方法來進行語文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本體性閱讀教學
1.采用正確的閱讀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自己進行閱讀。而且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提出要求,不能只是將文章的內(nèi)容看一遍即為閱讀完成,而是學生要將自己帶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充分感受作者的感受,觸碰作者的情緒波動,無限靠近作者的思想。例如《小壁虎借尾巴》這一篇文章,學生要學會將自己想象成那只小壁虎,去體會它由恐懼、擔心、著急再到意外驚喜的心境的轉(zhuǎn)變。
2.每一篇文章的講解結(jié)束之后,都要讓學生抄寫一遍原文。抄寫課文并不是沒有意義的,首先,它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加熟悉在文章中出現(xiàn)的生字。另外,還可以讓小學生加深對文章的印象,在抄寫的過程中再體會一遍作者的感受,回想老師的講解,從而鞏固學生對一篇課文的學習。
3.教師要用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意見。教師的教學不應該是灌輸式的教學,老師可以通過了解學生對一篇文章的理解程度,來進行選擇性的教學。一般在進行教學之前,教師都會讓學生預習,那么在課堂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首先發(fā)言談一談自己預習之后的心得,這樣能夠讓教師了解到學生對一篇文章理解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授課的時候作為重點來進行講解,同時,這樣還能夠快速地讓學生進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例如《烏鴉喝水》這篇文章,可以讓學生談一談他們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教師來判斷是否全面且正確。
4.提高學生閱讀的綜合能力。從整體來對學生進行教學是非常有意義的。這個整體,指的是文章中的人物特點、情境特點以及作者細膩的、不易察覺的感情等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多多發(fā)言,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不同的學生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想法,每一位同學的發(fā)言都能夠幫助其他同學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而這需要學生多讀多看,反復體會和揣摩,最終形成自己的理解。由此可見,本體性閱讀的重要意義?!渡倌觊c土》這篇文章就是一個較好的例子,其中對于環(huán)境、閏土的外貌、作者的內(nèi)心等描述都極其細膩,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綜合能力。
5.在學生進行預習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小學生階段還不能夠太全面、準確地讀出文章中的重點,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日常上課的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一些閱讀的分享和經(jīng)驗。在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最好能夠逐漸讓學生提出問題,從而在學生學習中形成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的體系。
6.教師可以挑選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上扮演課本中的人物,學生會更加認真閱讀,也更加能夠讓學生準確地理解到人物的心理特點,他們會細細地去琢磨課本中的人物說每一句話時的語氣和心理活動。相比于學生自己閱讀,角色扮演能夠讓學生直接地感受到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和沖突,作為觀眾的學生也可以擁有直觀的感受,還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想法與其他同學想法的不同之處,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除此之外,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盡快地適應上課環(huán)境,對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有著一定程度的正面影響。
三、結(jié)語
總而言之,我國悠長的語言教學歷史中,還是存在很多的可取之處。為了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zhì)量,我們不能夠一味地追求新的教學方式,而是應該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尋找到真正適合我國小學生的語文教學方法。當然,這離不開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勇于探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夠通過合適的方法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
作者簡介:劉金芳,1984年3月,江西省樂平市人,本科,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本體性閱讀教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