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琦花
【摘要】初中政治是學生學習生涯中最早接觸的較為抽象的學科,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幾個方面,把整個社會生活囊括其中。初中政治的學習為學生打開一扇新的大門,它通向世界、通向全國、通向自我。它也是學生最早接觸的有關時政的課程,學生的學習生活不再僅限于語文、數(shù)學、英語這些學科,使其學生生涯得以豐富、全面。通過初中政治課程的學習,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天地。
【關鍵詞】激勵理論 初中政治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051-01
激勵理論主要是指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情況、學習情況、接受情況,教師通過有效的方式激勵學生,比如鼓勵、獎勵等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熱情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激勵理論主要針對學生心理或生理上的需求,當教師能夠準確抓住這一需求并有效利用時,將對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起到重要作用。激勵理論不能隨意運用,要把理論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教師應明確學生的基本需求,根據(jù)基本需求制定激勵計劃,才能有效活躍學生的學習氣氛,促進知識的吸收與運用,達到良好的學習效率。
一、實踐性激勵
政治教學具有時政性、多變性,教師教學時要根據(jù)時政的更新不斷更新自身政治知識,初中政治教學也是如此。初中政治學習對學生來說具有極大的挑戰(zhàn)性,政治學習是一個新世界,它促使學生學習更多、更全面的與自身、國家相關的知識,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生希望把學到的政治知識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把理論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使所學知識切實受用。因此,教師在教學初中政治時,可運用實踐激起學生學習政治的熱情。例如,教師教學《走進社會生活》一課時,在講解完課本知識后,可給學生留下一個實踐作業(yè),比如,學生可以分組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從活動策劃到活動實行都由學生自行組織,教師可給予學生建設性意見。大多數(shù)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為很多人送去了溫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學習政治的樂趣,逐漸樹立起“我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同時也充分鍛煉了自己的能力。
二、競爭性激勵
考慮到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比如爭強好勝,教師在政治教學中可用競爭性激勵的方式激勵學生學習、思考。這里所說的競爭是處于良性競爭范疇,而不是非我莫屬的蠻橫競爭。所謂的良性競爭就是指教師在政治教學中,適當為學生提供競爭機會,比如政治知識的搶答、政治知識競賽、政治案例分析等等。初中生對政治知識的最初認識是認為它只能通過死記硬背才能記牢并應用,準確來說,政治知識只是為考試而進行的臨時記憶。通過競爭激勵的方式鼓勵學生學習政治知識,主要是通過競爭方式鼓勵學生盡自己所能理解政治知識,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就有效減輕學生學習政治的負擔,為政治學習提供正確保障。
三、獎勵性激勵
獎勵性激勵迎合學生內在需要的同時,可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獲得外在物質的滿足。這一方法不僅在各科教學中適用,而且在教學中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例如,為了讓學生深刻領悟憲法的重要地位和意義,教師在教學《保障憲法實施》一課時,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小組中選舉一名組長,負責小組內的分工等問題,然后學生通過搜集信息和交流探討的方式來學習依法治國的意義,這樣對本節(jié)知識也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在小組的劃分上,遵循公平性原則,即在一個小組內既要有優(yōu)等生也要有一般生,這樣小組內成員之間才能更好的合作、互幫互助?,F(xiàn)在是多媒體普及的時代,教師可要求每個小組在講述教學任務時盡量運用到多媒體,將它作為小組內展示內容的輔助工具。展示完畢后,教師對小組展示成果進行評分,同學也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綜合教師與學生的觀點,評出優(yōu)秀小組,為小組成員頒發(fā)小禮物。通過這個活動,鍛煉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等,也讓其他小組成員向優(yōu)秀小組學習,達到相互學習、相互激勵的目的。
激勵理論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產生巨大影響,教師在新課改要求下,根據(jù)學生特點把它運用到教學過程中,是一項極為有意義的教學實踐。本文主要是從激勵理論出發(fā),面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用的方式,比如實踐性激勵、競爭性激勵、獎勵性激勵,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發(fā)揮巨大作用。并不是說三者間各自孤立運用,也可將三者結合起來,逐步實現(xiàn)初中政治學習無憂化、簡易化。
參考文獻:
[1]周輝耀.激勵理論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中學,2017(2).
[2]陳祖斗.激勵理論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下旬,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