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不可預測的十四行詩傳播: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30首的You Tube視覺化追問

      2018-12-15 05:54:32重慶郵電大學研究生院重慶400031
      名作欣賞 2018年35期
      關(guān)鍵詞:莎士比亞紙質(zhì)文字

      ⊙肖 晶[重慶郵電大學研究生院, 重慶 400031]

      如今,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視覺化發(fā)展迅速,給十四行詩的傳播和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英國廣播公司(BBC)中,克里斯·達維(Chris Davey)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30首全文是可視的,且文字移動很快??死锼埂み_維曾上傳過許多視頻,其中名為The Day Today有461,892次播放量,其上傳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30首視頻僅持續(xù)37秒,這種移動效果類似于Tagcrowd或TextArc等站點所能達到的效果。TagCrowd是一種網(wǎng)頁應(yīng)用程序,通過創(chuàng)建詞云、文本云或標簽云來統(tǒng)計任何文本中詞的出現(xiàn)頻率,并加以可視化。標簽云或文字云是關(guān)鍵詞的視覺化描述,用于匯總用戶生成的標簽或一個網(wǎng)站的文字內(nèi)容。標簽云是用以表示一個網(wǎng)站中的內(nèi)容標簽,通過標簽可以以最快的方式查找某一個標簽的所有內(nèi)容。標簽一般是獨立的詞匯,常常按字母順序排列,其重要程度又能通過改變字體大小或顏色來表現(xiàn),所以標簽云可以靈活地依照字序或熱門程度來檢索一個標簽。文字云也與之類似,它源于網(wǎng)頁中經(jīng)常運用的標簽云,后演變成一種設(shè)計形式,將文字堆疊在一起,利用錯位排布的方式,完成文字的視覺呈現(xiàn)。TextArc也是一種文本可視化工具,其中詞語和詞頻可以通過更大或不同的字體進行視覺傳達和強調(diào)。正如悉尼理工大學教授安妮·克蘭尼·弗朗西斯(Anne Cranny-Francis) ——曾出版《多媒體:文本和文本語境,技術(shù)和觸摸》 《技術(shù)與觸摸:顯示技術(shù)中的生物政治》 《文本中的身體》等書籍,提醒我們的那樣,字體不應(yīng)被視為純粹的裝飾。它們具有聯(lián)想意義及其內(nèi)涵。通過靈活處理字體,“書面文字的可視性再次變得可見”①。

      在優(yōu)兔上上傳十四行詩的一種有趣類型是文字可視化或動態(tài)排版視頻。這些視頻使用Flash等數(shù)字技術(shù)以及Wordle和Textarc等程序,逐字或逐行形象地呈現(xiàn)這首詩。

      圖1. You Tube上Chris Davey的十四行詩第一行視頻截圖

      上圖是You Tube上克里斯·達維的視頻動態(tài)截圖,其通過使用陰影和3D效果突出了第一行“When to the sessions of sweet silent thought”(召喚到我這溫柔的沉思的公堂)②中 “thought”一詞,表現(xiàn)了詩人陷入了無限的沉思,體現(xiàn)了詩人進入了某個思想階段,3D和陰影效果形象地體現(xiàn)了詩人進入沉思的一種狀態(tài),將無形的思想通過3D和陰影技術(shù)有形化,其目的在于表現(xiàn)該詞所指內(nèi)涵的可拓展性,一層一層往后推的效果形象地模仿了一張思維圖,從而使得觀眾因視覺效果產(chǎn)生聯(lián)想,讓觀眾在此情形下也隨著詩人一起陷入沉思。

      圖2. You Tube上Chris Davey的十四行詩第二行視頻截圖

      上圖字體效果重點突出了第二行“I summon up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我把對以往種種事情的回憶)③詩人與愛人間的“過去的回憶”,“summon”通過字體的漸漸放大突出強調(diào)詩人想起了過去這一行為,觀眾更容易關(guān)注到放大的字體。“past”通過字母a的不斷變化讓人聯(lián)想起過去的點滴,從視覺效果上引發(fā)觀眾的想象力。

      圖3. You Tube上Chris Davey的十四行詩視頻第四行截圖

      第四行“And with old woes new wail my dear time’s waste”(再度因時間摧毀了好寶貝而哀傷)④,從上圖可看出,視頻中重點突出了“waste”,“waste”顏色加粗加黑,比上面的字體要大一倍,表明詩人因時光的流逝和虛度而感到沉重的悲痛和惋惜,通過大寫W體現(xiàn)了詩人悲痛的程度及無可奈何的悲傷,同時也讓整個單詞更加醒目。

      圖4. You Tube上Chris Davey的十四行詩視頻第五行截圖

      第五行 “Then can I drown an eye, unused to flow”(于是我久干的眼睛又淚如泉涌)⑤,通過從上至下的排列方式,形象地描繪了眼淚往下流的狀態(tài)。從動態(tài)的藝術(shù)文字播放可看出,詞語確實似乎在流動,就像水滴或滴眼液。文字一層層地掉落,一層一層地重復,且掉落得很快,表現(xiàn)了眼淚一滴滴地落下,形象生動,很自然地呈現(xiàn)出詩人悲痛欲絕,眼淚不停往下掉的畫面。與此同時,字體較模糊,并漸漸隱去,形象刻畫了眼淚模糊雙眼的情景。相比于紙質(zhì)的靜態(tài)文字,動態(tài)文字更加形象生動,畫面感更強。

      圖5. You Tube上Chris Davey的十四行詩視頻第七行截圖

      第七行“And weep afresh love’s long since canceled woe”(我重新為愛的早已消去的苦痛和多少逝去的情景而落淚、嘆息)⑥,自上而下像瀑布一般往下掉落,形象地刻畫了“weep”一詞,并且文字參差不齊,更有畫面感,字體漸漸映入眼簾。與此同時,運用黑白色調(diào)取代彩色背景,與詩人悲痛、沉悶的心情相得益彰,黑白搭配也使文字更加凸顯,此外,垂直和水平移動的類型打亂了傳統(tǒng)的從左到右的文本閱讀方式,給讀者增強了視覺沖擊。人的眼睛不像傻瓜相機那樣平均地對待所有景象,人的視覺總是聚焦到一個點,并有目的地快速搜索和跳動,這無數(shù)的點可連接成一條線,它記錄了我們視線的游動路線,人的視覺習慣一般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色彩與面積、大小的對比、輕與重的對比、圖像的動勢等因素都會對視覺流程有很大影響⑦,因此人們會更關(guān)注單詞的外觀以及它們的相互作用。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視頻網(wǎng)站,You Tube為全球成千上萬的用戶提供了高水平的視頻上傳、分發(fā)、展示、瀏覽服務(wù),同時也為古典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比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莎士比亞在1599年前就已經(jīng)開始創(chuàng)作十四行詩了,其中第138首和144首在威廉·賈伽德1599年的《熱情的朝圣者》中首次發(fā)表,但據(jù)羅益民教授《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版本批評史》所述:“有可能那時候作了大量的十四行詩,現(xiàn)今全部丟失了。所以,四開本中的詩應(yīng)是1599—1609年所做的?!雹嘤纱耍覀兛梢詳喽ㄔ诖酥坝锌谑鍪指?。最初較完整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是以四開本的形式出現(xiàn),由倫敦出版商托馬斯·索普在1609年登記出版,含154首莎士比亞十四行詩,30年后,出現(xiàn)了由約翰·本森編輯的偽劣版,其影響長達一百七八十年,導致了人們對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誤讀。1780年后,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經(jīng)歷了恢復期、總結(jié)期,以及對四開本的重新編訂、闡釋,再到大量的紙質(zhì)十四行詩的出版,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得以大量傳播。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十四行詩又在廣播收音機中被朗讀供大家收聽,如帕特里克·斯圖爾特(Patrick Steward)—— 一位英國演員,曾多次獲得奧利弗獎、金球獎、艾美獎、土星獎提名,他與皇家莎士比亞劇團長期合作,1979年獲勞倫斯·奧利弗最佳男配角獎,2008年在《西區(qū)的哈姆雷特》中扮演克勞狄斯國王,獲得第二屆奧利弗獎,2010年,被伊麗莎白女王二世授予為戲劇服務(wù)的騎士——曾在英國BBC廣播電臺朗誦過十四行詩第30首,BBC中還播放了由《哈姆萊特》中的斯內(nèi)普教授朗誦的十四行詩第8首,收聽量達到了1.2萬人次。后來有了MP3朗誦版,在Li bri Vox上就可收聽朗讀者朗誦十四行詩的音頻。朗讀者有:克里斯·修斯(Chris Hughes),美國企業(yè)家,臉書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畢業(yè)于哈佛大學, 2012至2016年間擔任新共和雜志的主編;山姆·斯丁森(Sam Stinson),美國著名演員,曾出演《上帝的第七只手》《我的所有美國人》《軟物質(zhì)》等;伊麗莎白·柯萊特(Elizabeth Klett),有聲讀物講述人和語音藝術(shù)家,休斯頓大學行為藝術(shù)專業(yè)專家,白天擔任英國文學教授,夜里是有聲讀物的朗誦者, 她曾在德魯大學擔任演員和導演,擁有伊利諾伊大學博士學位,是研究莎士比亞和文藝復興的專家。自2007年以來,她一直為LibriVox錄制免費的有聲讀物,并錄制了小說和詩歌等六十多種獨立音頻。十四行詩第30首的朗誦時間均在1分鐘左右,由克里斯·修斯、山姆·斯丁森朗誦的第30首采用美式發(fā)音,節(jié)奏較快,情感較平靜,重點突出詩的韻律感,每行最后一個單詞,“thou ght”“sought”“past”“waste”“flow”“woe”讀得較緩,且發(fā)音清晰。而由伊麗莎白·柯萊特朗誦的版本則采用英式發(fā)音,整體節(jié)奏較緩,聲音較為低沉,情緒更加飽滿充沛,對“sigh”“moan”“many”“restored”等 詞 進 行 了重讀,突出詩人剛開始時沉重的心情,到結(jié)尾兩句轉(zhuǎn)而平靜,情感把握更加自如,聽起來更有故事性。由伊麗莎白·柯萊特朗誦的十四行詩是最新的朗誦版本,深受大家喜歡。MP3朗誦版的出現(xiàn),使得人們獲取資源更便捷,促進了十四行詩的傳播。相比書面?zhèn)鞑?,口頭傳播更加廣泛。

      而You Tube的視頻版使得十四行詩的傳播進入了視覺化階段。由原來的紙質(zhì)出版,到廣播收音機朗讀,到MP3的朗誦版,再到視頻化,十四行詩不再局限于原來靜態(tài)的文字,而是對文字賦予動態(tài)效果, 例如上文提到的克里斯·達維所制作的第30首視頻。此外,還有艾薩克·佛利德曼(Isaac Friedman)的動畫版本,是由一張張圖片組成并輔助以相應(yīng)的背景音效。還有簡·勞(Jean Law)上傳的故事版本,講述的是主人公追憶逝去的丈夫。當她讀起十四行詩時,便回想起與丈夫的美好過往。整個視頻持續(xù)7分44秒。此外還有由音頻制作的朗讀版本,其觀看量達到了25458人次。

      除上述之外,另外一種傳播就是譯本傳播,20 世紀30年代,中國就有丘瑞曲、朱湘、李岳南、梁宗岱、方平等十多位譯者對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進行翻譯,然而一直沒有一部完整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問世,直至1950年,由屠岸翻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文全譯本正式出版。遺憾的是,屠岸先生于2017年12月16日逝世,但他的十四行詩翻譯使得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以一種新的形式傳播,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格律嚴謹,每首均由三個四行節(jié)和一個雙行節(jié)組成,每行則包含五個輕重音節(jié)的組合,即五音步抑揚格。屠岸先生所翻譯的第30首同樣表現(xiàn)出鮮明的格律特征,保留了與原文相同的格律,原文是abab(“thought”“past”“sought”“waste”),cdcd(“flow”“night”“woe”“sight”), efef(“foregone”“o’er”“moan”“before”),gg(“friend”“end”)的韻律,而譯文每行字的末尾也押了相同的 格 律,“ 憶 ”“ 堂 ”“ 息 ”“ 傷 ”,“ 涌 ”“ 里 ”“ 痛 ”“ 息 ”,“哀”“事”“來”“次”,“伴”“散”。屠岸先生歷來認為:“翻譯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應(yīng)當做到形神兼?zhèn)?,既要力求保持原作的文體美、風格美,也要盡量體現(xiàn)原作的形式美、音韻美?!雹崴沁@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采用平實簡易的語言,力求讓原詩的韻律和音部上的特色在譯文中得到體現(xiàn),屠式的十四行詩翻譯版很像中國的詞,從形式上看是具有相當嚴謹格式的詩體。十四行詩的翻譯也延續(xù)了屠岸先生和莎士比亞的文學生命。

      所以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傳播從口述到手稿到印刷文本,再到音頻,及至視頻傳播似乎是一個依賴于技術(shù)發(fā)展的過程,但事實又似乎未必盡然。文化上的影響,比如中國文化、翻譯的問題,以及每個解讀者的不同理解,都會影響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真正思想內(nèi)涵的表現(xiàn)。那么什么才是權(quán)威且真實可靠的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意圖呢?

      十四行詩第30首創(chuàng)作于莎士比亞人到中年的時候,但卻集中表達了年輕時分離的憂郁,它不僅使用了一系列低沉的詞語,如“things past”“sigh”“moan”等,還包括有效使用前后重復的輔音以及一系列的詞語發(fā)聲,如第一行“s”和“t”的發(fā)聲:“sessions”“sweet”“thought”,其次還包括尾音的押韻,“th ough”“sought”“past”“waste”“flow”“woe”“night”“sight”“fo regone”“moan”“o’er”“before ”。然而,在視頻化過程中,詩本身的韻律由于視覺化編輯而受到損害,原詩的節(jié)奏美不復存在,莎體十四行詩在節(jié)數(shù)、行數(shù)、節(jié)奏、音步數(shù)、格律等方面的普遍特征也因此被淡化,其次,視頻內(nèi)容播放較快,沒有給觀眾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

      盡管如此,這種變化還是給觀眾提供了極強的視覺效果,同時也為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提供了一種生動的闡釋。首先,從觀眾的角度來說,相比紙質(zhì),十四行詩的視頻化通過聲音、圖畫、動態(tài)文字、配樂在短時間內(nèi)就能帶給觀眾極強的印象,正如美國當代文化批評理論家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所概括的:“目前居‘統(tǒng)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tǒng)率了觀眾……我相信,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⑩理論和事實共同向我們證明,21世紀已經(jīng)進入“讀圖時代”。利用“圖像化”的傳播方式,文學以一種新的面貌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這種接受有時大大增加了受眾的數(shù)量,通過另一種方式向觀眾展示了文學的魅力。其次,圖像化閱讀實現(xiàn)了人的感官的解放,恢復了人的本性。馬克思期望未來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人的感官的全面解放的時代”?,各個新舊傳播媒介都應(yīng)該共同為人類感官(聽覺、視覺、理性、感性)的全面解放而做出各自應(yīng)有的貢獻,文字只是單一的視覺文化,而圖像是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綜合,它使人的感官得到更大程度的解放,更接近人的本性。再次,圖像化閱讀適應(yīng)了現(xiàn)代人的閱讀習慣,隨著電影、電視的不斷發(fā)展,更多人愿意舒服地躺在沙發(fā)上看電視,而不是拿起一本書來閱讀,十四行詩的視頻化恰恰給觀眾提供了一種便利的渠道,也迎合了他們的閱讀習慣。雖然這種閱讀可能只讀到皮毛,但不可否認的是,它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作品。與此同時,好的視頻改編也能深刻地傳達作者的思想,例如上述提到的克里斯·達維的改編,以及故事版本、朗誦版本的改編。此外,十四行詩的視頻化發(fā)展大大增強了與觀眾的互動,威廉姆斯(Williams)、萊斯(Rice)和羅杰斯(Rogers)認為互動性是指,在交流對話的過程當中,“參與者能夠控制相互的交談,并在交談中互換角色的程度”?。視頻化發(fā)展能使人們平等地參與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在網(wǎng)絡(luò)互動中,讀者和作者可以及時對話,共同參與文學的創(chuàng)作,在這個溝通過程中,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讀者可變身作者,作者可成為讀者,作者和讀者、讀者和讀者之間在文學創(chuàng)作與理解欣賞中具有充分的雙向交流,從而產(chǎn)生靈感的碰撞,這種互動是紙質(zhì)文學無法達到的。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十四行詩的視頻化發(fā)展也為教學和莎士比亞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美國電腦教育家柏克(Bork)曾于1978年預測:“到21世紀初時,各級學校及幾乎各類學科的主要學習方式,將是通過電腦的互動學習來進行?!?柏克的預言已經(jīng)成了現(xiàn)實。老師可通過視頻作為導入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或利用視頻進行更深層次的討論,從而實現(xiàn)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

      在You Tube中,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30首有多個版本,視頻更加多樣化,各有千秋,上文曾提到,簡·勞上傳的十四行詩以故事情節(jié)的形式播放,將詩的內(nèi)容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觀眾一下便記住了詩的內(nèi)容,但時間較長。而由音頻制作的朗讀版本最受人歡迎,點擊率達到了26367次。此外,艾薩克·佛利德曼的動畫版本則由黑白圖片組成,相對較為有趣,但只能粗略地傳達一下意義,因此觀看量不是很高,點擊率只達到了4410次。視頻的時間幾乎都在8分鐘以內(nèi),將沉默的文字賦予動態(tài)及畫面的表達,文字會更加形象、生動、立體,形象立體化的文字準確而生動地傳遞了作者的情感。此外,視頻化的創(chuàng)作更容易給觀眾以深刻的文字印象記憶。匈牙利電影理論家巴拉茲(Balzs)在20世紀初就預言:“隨著電影的出現(xiàn),一種新的視覺文化將取代印刷文化?!?

      文學本身就是一個經(jīng)歷建構(gòu)到重構(gòu)的過程,視頻制作更是如此,通過觀眾的參與,具有個體代表性的互動意見會影響十四行詩的呈現(xiàn)形式,通過不斷地互動調(diào)整,最后呈現(xiàn)出令人滿意的作品,達到人物與背景、音樂的協(xié)調(diào),同時,也能傳達出原作的內(nèi)涵。據(jù)《文學經(jīng)典指南》(Cliffnotes)對十四行詩第30首的解讀,“詩人重復了第29首的主題,表明年輕時的回憶是無價的,且無法補償,不僅有許多失望和未實現(xiàn)的愿望,還有失去的朋友”,在第30首詩的前半部分,詩人在憶舊中感到無限的悲苦,愛情、親情都消逝如煙;而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心情開始明朗:“但我若想到你,親愛的朋友,一切的損失,悲傷便都煙消云散?!痹趥鹘y(tǒng)的紙質(zhì)傳播中,人們很容易關(guān)注到詩的韻律、節(jié)奏,詩的美感,而在其視頻化過程中,更注重情感的表達和觀眾的感受,通過字體的放大、漸進和漸出,以及一些動畫效果、配樂,讓觀眾在短時間內(nèi)就能享受一場聽覺和視覺交融的盛宴。聲音和視覺的并置在歷史上彼此各不相同,重要的是從不同的文化和歷史時間框架中通過詩與人的互動營造出令人滿意的效果,這或許才是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真正初衷。

      這種互動,無論是在莎士比亞時代,還是在今天的You Tube上,都受讀者群的左右,在莎士比亞時代稱為聽眾的掌聲和贊譽,而在今天,則是網(wǎng)站頁面上的點擊率和點贊率。在莎士比亞時代,聽眾的關(guān)注度會給他的戲劇和劇院帶來利潤,而今天在You Tube上的點擊率帶來的則是廣告收入。這是共通的,換言之,都受經(jīng)濟因素左右。視頻點擊率決定了視頻的受歡迎程度,從而也決定了視頻中廣告的多少及視頻的收入。毫無疑問,經(jīng)濟因素會對視頻的制作產(chǎn)生影響,財富決定著文學的方向和傳播,科學技術(shù)越來越先進,“以經(jīng)濟建設(shè)為中心”的觀念不斷深入人心,視頻制作及其效果也有顯著提升,以滿足觀眾的各種需求和感受。從以前的2D到現(xiàn)在的3D、4D甚至5D,讓人身臨其境的感受越來越強。視頻也越來越迎合大眾心理,為大眾服務(wù),通過人與物的互動以決定物的價值,觀看的人越多,點擊率越高,利潤也隨之增加,從而也促進視頻向多樣化發(fā)展。

      相對于視頻的互動,紙質(zhì)的互動則相對較慢,比如一本書的出版,得到讀者的反饋再出版,少則一年,才能出版修訂版。而視頻的編輯時間則相對較短,可以根據(jù)觀眾的評論及留言隨時更改。

      從手稿十四行詩到紙質(zhì)十四行詩的打印出版,再到廣播形式,再到視頻化發(fā)展,都符合歷史循環(huán)論的說法,歷史循環(huán)論認為人類社會是相繼更替、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維科認為在這背后“由于人類心靈的不確定性,每逢墮在無知的場合,人就把一切當作權(quán)衡一切事物的標準”?。這似乎說明文學在不同媒介中的發(fā)展是不可預測的。但是十四行詩的演變,從紙質(zhì)到視頻播放,最后是否還會回歸到紙質(zhì)被大眾接受,這似乎難以預測。這取決于視頻的發(fā)展在經(jīng)濟因素支配下是否能迎合讀者群的變化,是否更貼近于閱讀者的生活,是否比紙質(zhì)更容易互動。而其根本就在于作者和受眾之間的互動性,這種互動性的一個重要表征就是利潤驅(qū)動。

      根據(jù)羅益民教授的推斷,從手稿演變到紙質(zhì),正好是英國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從紙質(zhì)到廣播,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從廣播到視頻,是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到下一次工業(yè)革命,是否會出現(xiàn)新的十四行詩的傳播方式,我們不可預測。

      與此同時,古希臘思想家赫希奧德將歷史分為黃金時代、白銀時代、紫銅時期、英雄時期,黑鐵時期。現(xiàn)在的文學可能不如莎士比亞時代的文學,現(xiàn)在的文學變得廉價。在莎士比亞時代,一本書值18到20英鎊,而現(xiàn)在,我們可以在網(wǎng)上購買廉價的電子書,甚至可以在某個網(wǎng)站上免費觀看或閱讀。按照維科的歷史循環(huán)論,我們也許還會回到黃金時代,文學將會再次變得值錢。但未來的黃金時代是什么樣子?十四行詩將會以何種新的形式傳播?我們無法描述,但無疑,那將是如馬克思所說的,是對我們感官的又一次解放。

      ① Anne Cranny-Francis:Multimedia: Texts and Contexts.London: Sage, 2005: p12.

      ②③④⑤⑥屠岸: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重慶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頁,第60頁,第60頁,第60頁,第60頁。

      ⑦ 方學兵: 《人機界面信息視覺化設(shè)計研究》,合肥工業(yè)大學優(yōu)秀碩士論文,2010年,第13頁。

      ⑧ 羅益民:《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版本批評史》,上??茖W出版社2016年版,第77頁。

      ⑨ 屠岸:《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一百首:英漢對照》,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50頁。

      ⑩ 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9年版,第156頁。

      ? 張蓓:《新世紀以來當代文學與電影改編的互動關(guān)系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優(yōu)秀碩士論文,2013年,第16頁。

      ? Williams, F., Rice, R. E., & Rogers, E. M.: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New Media.Free Press: Collier Macmillan, 1988: p40.

      ? 蔡向凡:《互動性原則與大學英語多媒體網(wǎng)絡(luò)教學模式研究》,《西安外國語學院報》2005年第1期,第70頁。

      ? 巴拉茲:《電影美學》,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頁。

      ? 維科:《新科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頁。

      ? 羅益民:《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版本批評史》,上??茖W出版社2016年版,第134頁。

      猜你喜歡
      莎士比亞紙質(zhì)文字
      莎士比亞(素描)
      當代人(2022年3期)2022-03-30 01:28:46
      文字的前世今生
      向威廉·莎士比亞致敬
      熱愛與堅持
      當我在文字中投宿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10
      紙質(zhì)書與《北京是個好地方》
      你在引用莎士比亞的話
      紙質(zhì)讀物的困境與出路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4
      獨立書店浪漫的紙質(zhì)生活
      Coco薇(2016年1期)2016-01-11 03:00:59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選譯30首
      岢岚县| 叙永县| 安新县| 岑巩县| 信宜市| 招远市| 葫芦岛市| 阜新| 乐山市| 玉屏| 正定县| 威信县| 都昌县| 额尔古纳市| 香格里拉县| 奉节县| 三门峡市| 盖州市| 罗平县| 闽清县| 禹州市| 海南省| 淳化县| 乌兰浩特市| 建瓯市| 甘泉县| 垣曲县| 舟山市| 墨脱县| 日照市| 通州区| 财经| 大港区| 饶河县| 佛山市| 临泉县| 迁安市| 桃江县| 政和县| 和田县| 马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