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寧
兩千多年前,一條始于長安,經(jīng)河西走廊,過天山南北,橫跨中亞、西亞,直達波斯、羅馬的陸上交通古道,成為溝通中西方商貿(mào)、文化的重要通路。1877年,德國地理學(xué)家李?;舴覍⑵涿麨椤敖z綢之路”。在這條延綿7000千余公里的漫漫長路之上,物質(zhì)文化的交流融合成為中國開始與世界對話的鮮活記憶,為沙漠中往來穿行的駝隊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迸發(fā)出耀眼的文明之光。
公元前115年,一個天高氣爽的早晨,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著戎裝的將軍正在安息國邊境守候,將軍騎在高頭大馬上,身后兵馬不計其數(shù)。這浩浩蕩蕩的大軍奉安息國國王的命令,正在迎候遠道而來的中國使節(jié)。
東方隱隱約約傳來一陣陣丁零丁零的駝鈴聲,士兵們循著鈴聲望去,遠處出現(xiàn)了一支駱駝隊,隊伍前面飄揚著鮮艷的旗幟?!皝砹?,來了!”安息國士兵歡呼起來。中國使者從騎著的駱駝上下來,右手高擎節(jié)杖,滿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將軍翻身下馬,立正高呼:“本將軍奉命率官兵歡迎大漢國使者!”中國使者抱拳,作揖還禮:“有勞將軍遠迎,我是博望侯張騫的副使,謹代表大漢皇帝向安息國國王陛下致敬!”中國使者指著身后的駱駝隊,說道:“這是大漢皇帝敬贈安息國國王陛下的一點薄禮?!敝灰娒糠羼橊劦谋成隙捡W著兩個大包袱,打開包袱,各色綾羅綢緞,五彩繽紛。
安息國將軍高興地連連點頭,說道:“盼望已久的大漢使者終于到了?!彼咽忠徽?,四名士兵送上兩個大禮盒。打開一看,里面裝著許多特別大的鳥蛋,每個足有斤把重,這是當(dāng)時中國還沒有的鴕鳥蛋。
中國使者拱手致謝,高興地說:“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這僅僅是張騫出使西域后,東西方交流的生動一幕。張騫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歷經(jīng)艱險出使過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從那以后,商旅駝隊就在這漫長的商貿(mào)大道上行進,他們越過崇山峻嶺,茫無邊際的沙漠,冰雪覆蓋的高山,偏僻的荒野,將中國的養(yǎng)蠶、繅絲、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shù)帶向中亞、西亞和歐洲,將那里的葡萄、石榴、核桃、蠶豆、黃瓜、芝麻、無花果等食品帶到中國,還有獅子、犀牛、鴕鳥、駿馬等動物也傳進了中國。中國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由于吸收了外來文化的因素,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從那以后,中國絲綢在歐洲各國出了名,用絲綢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時髦、最講究的服裝,華麗的絲綢被譽為最珍貴的衣料,甚至和黃金等價,人們把中國叫作“賽里斯”,就是“絲綢之國”的意思。
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田園詩》中有這樣的詩句:“愛底奧比亞人的叢林里怎么會產(chǎn)生細軟潔白的羊毛?賽里斯人怎么會從他們的樹葉中抽出纖細的線?”詩句中表現(xiàn)了羅馬人不能理解的中國絲綢工藝。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境內(nèi)分布有眾多的、大大小小的、公元6—9世紀的墓葬群,這里曾是鮮卑吐谷渾的國都,從魏晉到隋唐時期,青海是絲綢之路的一條重要通道。吐谷渾經(jīng)營絲路貿(mào)易長達350年之久,這里被稱為絲綢南路青海道。
公元3世紀末至4世紀初,在我國東北慕容鮮卑的一支吐谷渾部,從遼東平原西遷到今內(nèi)蒙古西部、既而又遷牧于今甘肅西南、青海東南部,通過各種方式兼并聯(lián)合以羌人為主的當(dāng)?shù)孛褡?,勢力不斷壯大,建立了吐谷渾政?quán),成為青海草原的主人,吐谷渾王國在青海的執(zhí)政時間長達350年之久。疆域最遼闊時統(tǒng)治范圍東起甘肅洮河流域,西至青海柴達木盆地中南部,方圓數(shù)千里,成為西部的強國,是當(dāng)時中國西北部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他們先后在青海建立了三個政治中心。公元376年,吐谷渾在青海的莫何川(今海西州烏蘭縣一帶)建立了第一個政治中心。公元452年,吐谷渾的政治中心西遷到伏羅川(今海西州都蘭縣諾木洪一帶)。公元529年,政治中心東遷到伏俟城(今青海湖西約十五里的鐵卜加古城)。
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由于群雄割據(jù),戰(zhàn)亂頻繁,戰(zhàn)爭不斷,交通梗阻,絲綢之路南移到了青海。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天水,蘭州至西寧,翻過日月山,繞過青海湖,穿過柴達木盆地,到新疆吐魯番、若羌,再沿絲綢之路的主路前行。這時,絲綢之路青海道正式創(chuàng)通,并一度成為中原與西方溝通的主要通道。經(jīng)過吐谷渾境內(nèi)東西貫通的道路便成為各國使節(jié)、商旅、僧侶過往的通途之一。當(dāng)時東西方來往人員、商隊、使臣多經(jīng)青海道,往返于途,高僧跋涉其境,陸路交通運輸昌盛一時。而在這時控制絲綢南路青海道的正是吐谷渾王國,是吐谷渾保障著絲綢南路的暢通,保障著商隊、使臣的安全。
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大通縣后子河鎮(zhèn)上孫家寨村發(fā)掘了漢晉時期的墓葬182座,隨葬品五彩繽紛、琳瑯滿目。其中就有一件波斯銀壺,侈口長頸,圓腹平底,腹側(cè)置單環(huán)耳,銀質(zhì),器身有三組錯金帶,口沿飾鉤紋,器腹有一周環(huán)狀紋飾。上面捶揲出忍冬花瓣和葡萄形等六朵不同形狀的花朵圖案,底飾三角紋。這件銀壺在器形和紋飾方面具有濃厚的古代波斯風(fēng)格,對研究中西交通,經(jīng)濟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件波斯風(fēng)格的銀壺,正是青海地處中西交通要道的佐證。
1956年在西寧市隍廟街窖藏中一次性出土了76枚波斯銀幣,這是波斯薩珊朝卑路斯王時期(公元457—482年)的貨幣,正面為頭戴冠冕的卑路斯王頭像,臉前近肩處有婆羅缽文的銘文一行,“KADIPIRVCI”意即“主上,卑路斯”,背面是襖教祭壇,外圈連珠紋,壇上有火焰,火焰的兩側(cè)為五角星和新月,祭壇的兩側(cè)各有祭祀一人,相對而立,其背后多有銘文,表示鑄造的地點和紀年。
《隋書·食貨志》載有:“河西諸郡,或用西域之金銀錢,而官不禁?!庇捎诮z綢之路青海道的開通和東西方貿(mào)易,波斯銀幣也流通到青海,波斯銀幣是當(dāng)時中亞、西亞廣泛流通的國際性貨幣,也是西域各國與吐谷渾進行貿(mào)易的重要交換媒介,它的出土說明絲綢之路青海道的繁榮和青海地區(qū)在中西交通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
在青海省海西州烏蘭縣銅普大南灣遺址出土的羅馬金幣,正面是皇帝的半身像,頭部帶冠并插有翎羽,頭戴綴連珠的球形王冠,王冠兩側(cè)的珠飾垂于耳部,兩耳各墜有一對吊珠耳環(huán),身著交領(lǐng)鎧甲,冠帶及盔甲均用連珠紋表示,胸前用波浪紋表示衣服的褶皺,褶皺處有連珠紋,左手持盾,右手持矛,將皇帝的威嚴與權(quán)力表現(xiàn)無遺,左側(cè)有一圓球,其上立十字架,右側(cè)為“ANVSPPAVG”字樣,金幣的背面圖案是一個背插翼翅的天使立像,應(yīng)為勝利女神像,右手握權(quán)杖,左手托著圓球,球上立一十字架,側(cè)身向右作前行姿態(tài),右側(cè)環(huán)繞有“AAVGGGE”字符,是東羅馬查士丁尼一世時期(Justinianl公元527—565年)的金幣“索里得”。羅馬金幣是中西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它的出土是絲綢之路青海道溝通中原與西方主要通道的重要物證。1983年,青海都蘭一號大墓中出土一件織有外國文字的絲綢,這是一件縫合成套狀的織錦裁邊。紅地,黃花,在紅地上,織有一段外國文字,這段兩行的織錦文字,通過中國文物研究所林梅村教授轉(zhuǎn)寄德國哥廷根大學(xué)中亞文字專家馬坎基教授作了研究和鑒定,經(jīng)他確定,這是波斯薩珊王朝所使用的婆羅缽文字,字母從右向左橫寫,第一行“王中之王”,第二行“偉大的,光榮的”,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塊織有婆羅缽文字的絲綢。
中國絲綢之路考古中“,波斯錦”是一個研究難度很大的課題,都蘭墓中波斯文字錦的發(fā)現(xiàn),為這一領(lǐng)域增添了新的資料,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它的出土說明絲綢南路青海道的繁榮和青海地區(qū)在中西交通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
兩千多年過去了,這條被山川,河流,沙漠重重阻隔的著名通道大多湮沒于歷史塵埃之中,唯有道路沿線歷經(jīng)滄桑巨變的遺址、遺跡和浸透歲月印痕的出土文物,在無聲地訴說著往昔那些曲折動人的故事。如今,隨著一帶一路的興起,絲綢之路依然對沿線國家和地區(qū)有著深遠影響,我們仿佛看到了當(dāng)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參考文獻:
[1]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著.上孫家寨漢晉墓[M].文物出版社. 1993年.
[2]趙生琛,謝端琚,趙信.青海古代文化[M].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
[3]李一全,孫鳴生,李梅菊.青海烏蘭縣大南灣遺址試掘簡報[J].考古.2002年第12期.
[4]許新國,趙豐.都蘭出土絲織品初探[M].中國歷史博物館刊. 1991年第00期.
(作者單位:青海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