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志
摘 要:問題導學模式是高中地理教學探索過程中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一些弊端。在問題導學模式的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現(xiàn)有的生活經(jīng)驗、思維特點以及所需要的學習需求,來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在實際引導中激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地理教學;問題導學模式
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存在大量的教學弊端,如果高中地理教師應用問題導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就能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提高教學的效率,本次研究將說明這一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
一、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
在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中,教師會認為學生是需要被教育的,教師需要給學生灌輸理論知識。然而實踐證明,學生往往并不積極地接受教師灌輸?shù)闹R,學生不想成為被動學習知識的人。教師要意識到,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以前,對事物有一定的認知,這些認知可能是正確的,可能是錯誤的。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回憶起學習過的知識,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學生就會覺得學習主體性被尊重,于是愿意積極地學習知識。
以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宇宙天體為例。教師若直接告訴學生星空中有哪一些天體,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的時候,給學生看一張宇宙星云圖,并問學生:“宇宙中有哪些天體呢?”學生在觀看圖片的時候,會加快回憶起自己曾經(jīng)學過的知識。此時,學生會說宇宙中有彗星、流星、恒星……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既然宇宙中有這么多的星體,那么這些星體的特征是什么呢?”學生經(jīng)過思考才發(fā)現(xiàn),他們的知識體系并不全面,比如他們只知道恒星就是一直停止不動的,而行星是圍繞著某一顆星轉動的,其他的知識他們回答不出來了。為了彌補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生就會開始閱讀課本中的知識。
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可以用以下方法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問題。
第一步,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學習情境,讓學生初步了解今天要學習的內容;第二步,教師可以把學習情境中的問題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去推想、思考。此時學生會發(fā)現(xiàn),雖然他們對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他們的知識不成體系、不全面,于是會產(chǎn)生學習好奇心;第三步,當學生產(chǎn)生好奇心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及其他的學習材料來探索知識。
二、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引導學生探究知識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教師過于重視傳授理論知識,忽視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技能,帶來一些教學弊端。教師要意識到,如果學生欠缺學習的技能,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會過于依賴教師。比如,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獨立閱讀科普讀物的能力,因為他們看不懂科普讀物里描述的內容,所以他們要求教師必須詳細地教給他們知識。當學生的學習依賴心過強的時候,學生就喪失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的教學效率就會降低。教師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教給學生學習的技能,引導學生探索知識。
以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為例,如果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會變化以及地球圍繞太陽旋轉時星與星之間的夾角會變化,學生可能根本不理解抽象文字的意義。為了讓學生理解這段文字的意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邊閱讀文本,一邊繪圖。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畫一個太陽,然后畫一個地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和太陽的軸線是平行的嗎?”學生閱讀了文本之后,回答不是,然后修正了地球旋轉的軸線。教師引導學生繪制地球圍繞太陽轉的大致軌跡,學生在繪制這段軌跡的時候能了解地球圍繞太陽轉的軌跡不是一個圓形,而是一個橢圓形。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圍繞太陽轉的時候,太陽對地球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此時學生便能理解了,地球在圍繞太陽轉的時候,自己也在自轉。當?shù)厍蚪邮懿坏疥柟庹丈涞臅r候,就是我們所說的黑夜來臨了;反之,當?shù)厍蜣D到太陽能夠照射到的地方時,就是白天來臨了。因為地球旋轉的軌跡不是圓形的,所以有時地球能夠接受大量的熱輻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夏季;反之,就是我們所說的冬季。在這一次的學習中,學生了解了數(shù)形結合的學習方法,即當學生不了解一段抽象文字的意思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抽象的文字繪制成圖形,讓圖形輔助學生理解文字。
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差異性,有些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很強,他們閱讀一段文字以后,立即就能理解文字的意思;有些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他們難以理解抽象的文字。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一邊閱讀文字一邊繪制圖形,運用形象的圖形或圖表輔助理解文字。
三、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知識
當理解了學習的內容、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技能以后,部分學生想拓展知識范圍。如果教師給學生統(tǒng)一的學習標準,就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積極性。實際上,當學生產(chǎn)生了想要學習的欲望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地拓展知識,且在學生學習的時候,教師需要給予科學的引導。
比如,有一名學生在學習了有關于天體的知識以后,聯(lián)想起過去曾經(jīng)閱讀過的一本書《地球曾經(jīng)毀滅》,這一本書中曾提到過月球可能是中空的。它的理由是依月球的體積來說,如果月球是實體的星球,那么體積過輕了。這本書又提出月球的密度非常不平均,在非月海的地區(qū),月球的體積極輕;而在月海的地方,月球的密度極大。這一名學生對這一段描述有濃厚的興趣,他不知道該不該接受這一段話給出的結論。他的教師給予相應的引導,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首先要搜集大量與月球有關的地理資料,這是學生開展學術探究的基礎。其次,學生可以搜集相關的文獻資料,教師告訴學生只聽一名科學家說,可能科學家給出的結論是偏頗的,學生可以聽取多名科學家的意見,從中篩選出可能正確的意見。再次,學生不能僅僅只是遵循科學家的結論,學生可以結合科學家的意見提出新的猜想,或補充科學家的意見。最后,學生要通過閱讀學習資源,努力求證自己的觀點。學生聽取了教師的意見后,完成以上的學習,這一名學生認為月球空心可能是合理的,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找到了這一名作者沒有提到的資料,完善了這一名作者的學說。在這一次的學習中,這一名學生理解到了在拓展知識時,應當用科學的思維看待問題,并理解了要如何用科學的方法提出觀點。
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需求。部分學生只愿意掌握課本中的知識,部分學生愿意積極地拓展知識。不管學生愿意學習哪個層次的知識,教師都應給予細心的指點。教師的指點方法為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每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搜索相關的文獻資料,聽取專家的理論見解;搜集學習資料,繼續(xù)學習;學生提出一個觀點或假設,然后系統(tǒng)地闡述這一觀點和理論。剛開始的時候,學生提出的理論可能不夠深入,闡述漏洞較多,然而只要學習長期應用這種方法學習,就會積累大量的知識,知識體系也會逐漸完善。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將能提出各種觀點,創(chuàng)新知識。
高中地理問題—探究—導創(chuàng)教學模式的實踐方法,就是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在學習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結合生活經(jīng)驗詮釋問題,使學生了解自身知識結構的不足,這是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的環(huán)節(jié);在探索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看地圖的方法、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是探索環(huán)節(jié)教學的重點;在知識拓展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需要學習的問題,學會查找文獻資料,通過分析比較他人的觀點來提出自己的見解,應用大膽假設、積極求證的方法創(chuàng)新知識。教師只要應用這種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就能提高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徐少春.高中地理:“問”之韻[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24):26-27.
[2]周營營.淺談高中地理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J].才智,2015(3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