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寶清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成為衡量社會經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資金需求大、成本高等問題。近年來,PPP項目在中國發(fā)展日漸成熟。通過PPP項目的推廣應用,將有效化解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風險。BLT模式作為BOT融資模式的一種延伸,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看作是EPC總承包與融資租賃的組合。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been gradually accelerate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uch as the large capital demand and high costs.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PPP project in China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ature. Throug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PP project, the debt risk of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ng platform will be effectively resolved. As an extension of BOT financing mode, BLT mode can be regarded as a combination of EPC general contracting and financial leasing in a certain sense.
【關鍵詞】EPC;融資租賃;BLT;項目
【Keywords】 EPC; financial leasing; BLT; project
【中圖分類號】F407.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09-0055-04
1 引言
本文基于項目融資租賃BLT模式的研究,通過與當前主流項目融資模式對比分析,總結BLT模式的特點,并從政府、銀行及工程局不同視角分析BLT模式的影響,期望為城市基礎設施PPP項目以BLT模式進行融資提供參考。
2 PPP概述
2.1 PPP簡介
2.1.1 PPP定義
據財政部發(fā)[2014]76號文件定義,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建立的一種長期合作關系。通常模式是由社會資本承擔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基礎設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過“使用者付費”及必要的“政府付費”獲得合理投資回報;政府部門負責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價格和質量監(jiān)管,以保證公共利益最大化。PPP模式具備平等合作、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基本特點[1]。
2.1.2 主要運作方式
在我國,不同政策文件提出的PPP運作方式不盡相同。根據財政部發(fā)[2014]76號文件,項目運作方式主要包括以下6種:建設—運營—移交(BOT)、建設—擁有—運營(BOO)、轉讓—運營—移交(TOT)、改建—運營—移交(ROT)、委托運營(O&M;)和管理合同(MC)。
2.2 PPP國內外發(fā)展現狀
2.2.1 國外發(fā)展現狀
在國外PPP實踐中,英國是最早采用PPP模式的國家,于1992年率先提出私營融資計劃的模式[2]。主要應用于英國供排水、道路交通、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目前管理制度及運營機制均發(fā)展較成熟。
2.2.2 國內發(fā)展現狀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后,PPP迎來快速發(fā)展階段,從國務院到財政部、發(fā)改委等各部委乃至各地方政府紛紛出臺PPP相關政策文件及指導意見[3]。國務院于
2014年9月21日頒布《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fā)[2014]43號),提出推廣運用PPP模式;2014年9月23日,財政部頒布了《關于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財金[2014]76號),為拓寬城鎮(zhèn)化建設融資渠道、促進政府職能加快轉變、完善財政投入及管理方式,要求大力推廣PPP模式。
2.2.3 國內大力發(fā)展PPP模式的原因
①國家實施新型城鎮(zhèn)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客觀要求
城鎮(zhèn)化是現代化的要求,也是穩(wěn)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推廣運用PPP模式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支持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②建立現代財政制度,規(guī)范地方政府的舉債方式
要深化國家財稅體制、構建現代財政制度,就需要從以往單一年度的預算收支管理逐步轉向強化中長期財政規(guī)劃[4]。而PPP模式實質上是政府購買服務,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采用PPP模式,與構建現代財政制度的內容、方向和目標是高度一致的。
近年來,我國采取以投資帶動經濟增長,部分地方債已超地方財政收入數倍,地方債正成為中國經濟穩(wěn)定增長過程中最大的隱憂。通過PPP模式,嚴格限定政府舉債程序和資金用途,將地方政府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實現“借、用、還”相統(tǒng)一。
③加速實現政府行政職能的轉變
通過采用PPP模式,政府由“一攬子”承擔轉為監(jiān)督者和合作者,減少對微觀事務的直接參與,加強發(fā)展戰(zhàn)略制定、社會管理、市場監(jiān)管、績效考核等職責,有助于解決政府職能錯位、越位和缺位的問題。
3 PPP融資模式介紹
3.1 融資現狀
PPP項目所需的大部分資金都是通過項目融資(project finance)獲得的。項目融資是指以項目資產、預期收益或權益作抵押,取得的一種無追索權或有限追索權的融資活動[5]。
PPP項目融資具備三個主要特點:一是通常需要建立一個項目公司,項目公司持有項目的所有資產;二是債務融資只需要考慮項目公司本身的現金流,是否能實現預期現金流取決于項目公司的實際運營;三是債務清償只限于項目公司所擁有的資產,對項目公司的發(fā)起人沒有追索權或只有有限追索權。
3.2 資金來源
從項目資金構成看,PPP項目的資金來源包括兩類:
一是項目資本金,指在建設項目總投資中,由投資者認繳的出資額,目前該部分以投資者自有資金為主,部分項目也存在投資者引入專項股權計劃的信托或基金等資金。根據國務院相關規(guī)定,各行業(yè)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最低資本金存有差異: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為20%,港口、沿海及內河航運、機場項目為25%,鐵路、公路項目為20%,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項目為20%,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城市停車場項目,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核電站等重大建設項目,可以在規(guī)定最低資本金比例基礎上適當降低。
二是外部融資,是指項目投資者通過金融市場融通的資金。種類較多:
①配套貸款,通過政策性銀行和商業(yè)銀行按一定利率申請的貸款,除資本金外的建設資金通過銀行貸款解決,銀行為項目公司提供融資。
②資管計劃,由證券公司、基金子公司集合客戶的資產,投資于PPP項目,如濟青高鐵濰坊段項目中中郵證券代表社會資本持股90%,通過發(fā)行資管計劃,對接郵儲銀行的40億理財資金。
③專項債權計劃或股權計劃,委托參與投資基礎設施項目的信托投資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產業(yè)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或者其他專業(yè)管理機構進行PPP項目投資,此種融資模式在國外運用較為廣泛,險資投資PPP項目比較常見。
④資產證券化,成立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對符合要求的PPP項目進行證券化,通過發(fā)行不同期限和信用等級的資產支持證券,為PPP項目融資。
⑤項目收益?zhèn)?,為項目融資,債券募集資金用于特定項目的投資與建設。
⑥信托計劃,信托公司成立專項信托計劃,為PPP項目籌集資金。
⑦PPP產業(yè)基金,通過成立基金,發(fā)揮杠桿效應,對外募集資金。
4 項目融資BLT模式
4.1 定義
BLT模式即 “建設-租賃-移交”模式,即由投資者即融資公司投入項目建設所需的全部資金,在建設完成后租賃給承租人經營與管理,在租賃期間,項目的名義所有權歸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每年付給出租人相當于成本及回報的租金,租賃期結束后,整個項目權屬移交至承租人。
4.2 交易結構
出租人支付建設資金直接建造承租人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承租人按期支付給出租人相當于租金的回報。即融資租賃公司投入項目建設所需的全部資金(建安費用),根據承租人(項目公司)的確認向工程商按《施工建設承包合同》約定支付工程款(以各方確認驗工計價單為準),在建設完成后租賃給承租人經營與管理,在租賃期間,承租人每年付給出租人相當于成本及回報的租金,租賃期結束后,整個項目完全歸承租人所有。
5 PPP項目融資風險
5.1 風險分配框架
PPP項目運營中面臨的風險因素極其復雜,合理分擔風險是保障PPP模式順利運營的前提。《財政部關于印發(f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的通知》和《關于規(guī)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兩部文件對于PPP項目的風險分配原則做了明確規(guī)定。按照風險分配優(yōu)化、風險收益對等和風險可控等原則,綜合考慮政府風險管理能力、項目回報機制和市場風險管理能力等要素,在政府和社會資本間合理分配項目風險。原則上,項目設計、建造、運營和財務等商業(yè)風險由社會資本承擔,法律、政策和最低需求等風險由政府承擔,不可抗力等風險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理共擔。
基于以上風險分配原則,BLT模式中明確了各方在PPP項目中的角色,從而使多數的風險有了具體的承擔方,使風險分配進一步合理化[6]。
5.2 融資租賃公司面臨主要風險分析
5.2.1 政府信用風險
PPP項目中的政府信用風險是最不可測、最關鍵的風險,決定著整個項目的成立、運營與收益,包括但不限于政策的變動風險、區(qū)域規(guī)劃變動風險、收費變動風險、審批風險等,直接影響項目租金還款的穩(wěn)定性。
5.2.2 PPP項目建設風險
PPP項目是否能如期建成并交工驗收,直接影響著項目是否能夠如期獲得現金流收入,甚至會影響政府補貼支付、回購義務的履行。
5.2.3 PPP項目運營風險
在實際運營過程中,由于基礎設施項目的經營狀況或服務提供過程中受各因素的影響,項目盈利能力可能達不到私營合作方的預期水平而造成較大的營運風險。
5.2.4 投資的退出風險
在實際收益與預測收益嚴重偏離、政策調整、政府違約及不可抗力等情形下,應保證社會資本投資方可合理退出,且政府需要給予社會資本投資方以公允價格補償。
6 PPP項目BLT模式操作流程
6.1 BLT模式準入條件
BLT業(yè)務并不是對所有PPP項目均適用,對項目的需要符合一定的條件,相關要求如下:
①根據前面對PPP項目運作方式的分類,BLT業(yè)務主要適用于BOT、BOO、ROT及TOT方式涉及資產轉移的項目,對于O&M;和MC并不適用。
②PPP項目需已經政府審核通過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并在財政部綜合信息平臺PPP項目庫中進行登記。
③項目具有明確還款來源,項目自身收益可以覆蓋投資,如果是政府可行性缺口補貼項目,需有明確的政府補貼部分計算額度及支付方式,政府為項目提供的擔保措施可以實際操作。
6.2 操作流程
①項目公司可以采取有限責任公司、合伙企業(yè)或其他形式設立,具體采取哪種形式,需要綜合考慮融資便利性、稅收等情況確定。由于項目公司的大部分工作在PPP項目合同簽訂時才開始,一般是在項目合同簽訂后成立項目公司,也可以在項目談判進展到一定階段時設立。
②根據中標結果及融資租賃公司的BLT項目融資方案,通過與政府的進一步溝通談判,完成合同簽訂。主要包括項目公司與政府的《PPP項目合同》,融資租賃公司與項目公司的《融資租賃合同》,項目公司與工程商的《施工承包合同》,融資租賃公司、項目公司與工程商的《施工合同三方補充協(xié)議》等,在各合同中均需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保證各方在建設期及運營期中的相互間配合等。
③融資租賃公司作為項目的融資方,根據項目特點與各方自身的管理流程共同設計詳細的資金操作流程,保證資金的順利到位,使項目能夠順利實施。
④建設期間,融資租賃公司主要根據項目公司的通知及工程商提供的驗工計價單金額按期支付工程款,與項目公司與工程商配合保證工程的順利建設,同時按融資租賃合同的約定收取利息。
⑤項目竣工驗收時,融資租賃公司配合項目公司及工程商,根據相關政府方的要求完成手續(xù)辦理,項目公司為融資租賃公司提供租賃物接收確認書,同時收集竣工報告、檢驗證明及竣工證書等作為項目檔案材料。
⑥項目驗收合格后進入運營期,融資租賃公司開始按《融資租賃合同》的約定收取租金,融資租賃公司通過收集項目運營季報等,定期了解項目運營期間效益狀況,及時修正項目預測的現金流,保證項目公司按期還款。
⑦應急處理。在項目操作期間出現特別事件,如合同修訂、政府違約、提前中止或爭議問題不決等情況,需聯(lián)合各方共同協(xié)商解決,保證業(yè)務的順利退出。
7 BLT模式對各方的影響
7.1 施工單位
根據前面對于各方風險分配的分析,可以看出BLT模式進一步分擔了各成員單位在項目中需承擔的風險,并對融資風險通過與資金來源結合實現了風險的轉移。
通過對相關PPP落地項目的分析,目前除自有資金外PPP項目融資部分主要通過銀行貸款債權融資,引入產業(yè)基金(信托)股+債融資等方式解決。以下對BLT模式與其他融資模式進行比較,如表1所示。
通過對比發(fā)現BLT模式在增值稅抵扣方面優(yōu)勢明顯,相比其他融資方式,增加了項目公司的進項稅抵扣額度,各成員單位通過BLT模式參與PPP項目,可以進一步提高PPP項目的施工利潤。
7.2 政府
BLT模式對政府方的影響不大,目前PPP項目均由中標方負責項目融資。鑒于BLT模式目前在市場上應用還不廣泛,租賃公司前期主要配合各施工單位共同與政府進行融資方案的溝通,以便政府充分認可本融資模式,便于項目實施期間的各方配合。
7.3 金融機構
以BLT模式中資金來源通過對接銀行無追索權保理來實現為例,與項目公司直接通過銀行貸款解決債權融資做比較。BLT模式并不改變銀行按風險承擔的實質,仍確定項目公司為授信主體,而且銀行與融資租賃公司前期也有相應的授信業(yè)務合作,融資租賃公司參與其中后,對項目公司起到增信的作用,反而降低了銀行的項目融資風險。
8 BLT模式的優(yōu)勢
8.1 從風險角度
通過BLT業(yè)務模式可以實現PPP項目風險的合理分擔,并由租賃公司對接多方資金來源與BLT業(yè)務相結合,真正實現PPP項目的表外融資,由其他金融機構承擔項目回款風險。
8.2 從收益角度
①直租業(yè)務本身可以根據項目的預期現金流情況設計靈活的還款方式,在保證項目正常運營的同時合理分配當期利潤。
②BLT模式項目融資在解決施工單位項目投資需求的同時,可以進一步降低項目整體融資成本,通過融資租賃業(yè)務中對于不動產開具10%的增值稅發(fā)票實現全額融資抵扣;可以節(jié)約稅收開支,從而利用不動產融資租賃的稅收紅利政策為公司創(chuàng)效。
9 結語
本文歸納PPP主要模式的特點,介紹了BLT模式的操作流程及可能面臨的風險,提出了BLT模式的幾點優(yōu)勢及實施條件。BLT模式廣泛適用于橋梁,公路,軌道交通,市政管網等PPP類項目融資,期望將 BLT 模式應用到以不動產為租賃標的物的工程建設領域,完善公共項目建設模式。
當下,BLT模式是尋求投資收益和負債規(guī)模的最優(yōu)組合的一條新途徑,操作流程簡單,可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融資,發(fā)揮稅收抵扣優(yōu)勢,實際財務成本大幅降低。BLT模式在細節(jié)上進一步分散了PPP項目的風險,并與各方形成完善的合約,終將成為建筑施工行業(yè)產融結合的創(chuàng)新之處。
【參考文獻】
【1】劉晶晶.基礎設施項目BLT模式運行機制設計優(yōu)化研究[J].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4.
【2】黃文杰,陳棟才,謝穎.電網建設中的融資租賃模式構建[J].商業(yè)時代,2008(17):86-87.
【3】鄧小鵬.PPP模式風險分擔原則綜述及應用[J].建筑經濟,2008(9):32-35.
【4】蔡玉萍.城市軌道交通項目PPP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J].都市快軌交通,2007,20(1):6-9.
【5】盧有杰.值得重視的BOT項目[J].建筑經濟,1993(1):31-34.
【6】曹曉波.基于內資BLT融資模式的軍隊醫(yī)院基礎設施建設[J].當代經濟(下半月),2008(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