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試題的試卷結構基本固定,但考查知識點等每年各有不同,看似無規(guī)可循,但仔細對比后可看出,高考試題圍繞高中階段主干知識出題,試題角度會有變化,但考查知識可以找到一定規(guī)律。
本著選取必修模塊幾個典型知識點進行五年高考試題分析,并結合考查變化趨勢,給出每個知識點的具體備考策略,以期對2019屆備考有一個借鑒作用。
表1 “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健痹囶}5年真題考查分析
(1)該知識點屬于生物學重要概念之一,在五年試卷中的選擇題和主觀題均有涉及,所考分值有所增加;
(2)五年的試題主要考查理解能力,而且試題往往與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科學思維一起命制題目,因此理解能力逐漸向第三層次轉變,尤其是2016年第2題、31題(3)的形式應予關注;
(3)命題素材由教材事實性材料向大學素材、生活實際等新情境轉變,這也是未來試題命制的方向之一。
綜上,在本知識點的復習備考中,可以用列表或概念圖的方式比較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剑纫P注不同點,又要歸納相同點,如圖1);也可以利用往年非全國卷地區(qū)的高考試題,強化訓練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科學思維,如2014年北京卷第3題、2014年安徽卷第2題。
圖1 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知識梳理
表2 “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試題5年真題考查分析
分析表2可以看出:
該知識點屬于生物學主干內容,高考每年均有命題;其中選擇題以要求考生用文字、圖表以及數(shù)學方式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光合作用的過程為主;非選擇題主要以大學教材中的曲線、圖表、科學史為素材,考查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并且往往處于核心素養(yǎng)中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的最高水平,尤其是2017、2018年的試題。
綜上,在對本專題的復習時,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比較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以鞏固基礎知識;以“光合作用過程圖解(圖2)”為中心構建知識體系以建立知識點的聯(lián)系;利用高考試題強化訓練,變換考查角度。
圖2 光合作用過程圖解
表3 “遺傳規(guī)律”試題5年真題考查分析
分析表2可以看出:
該知識點在五年試卷中基本維持1道選擇題、1道非選擇題,其中選擇題主要以計算為主,非選擇題通過利用果蠅這一模式生物真實情境給予信息,主要以假說演繹思想的考查為主。這類試題對學生的理解能力、獲取信息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均有很高要求,從核心素養(yǎng)角度看主要涉及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最高水平,因此具有較高的區(qū)分度,利于高校對人才的選拔。
在本知識點的復習中,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復習:(1)以遺傳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引領復習過程;(2)從分子水平、細胞學水平驗證遺傳學規(guī)律,如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都是從個體和種群水平上展開宏觀觀察與研究,而從分子、細胞水平認識遺傳學規(guī)律,不僅可以相對直觀地驗證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體會和理解規(guī)律的本質,而且可以從不同視角、不同層次透析相同的遺傳現(xiàn)象和內在規(guī)律,同時還可以加強知識的綜合和融通,有利于在復習中觸類旁通地理解知識、靈活多樣地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例如從減數(shù)分裂的角度理解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細胞學基礎、從蛋白質(酶)的角度理解顯隱性的分子基礎等。
分析表4可以看出:該知識點在五年試卷中非選擇題的命制以科學史為載體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科學思維中歸納與概括能力,選擇題主要以理解能力中第一層級為主。這就要求考生能理解每個次位概念,并通過概念圖、思維導圖建立概念間的聯(lián)系,形成重要概念;在概念理解的基礎上,體會科學史的實驗思想價值,加強文字表述的訓練。
表4 “遺傳分子基礎”試題5年真題 考查分析
該知識點的備考中可以圍繞重要概念統(tǒng)整“遺傳分子基礎”,本部分內容重要概念是“親代傳遞給子代的遺傳信息主要編碼在DNA分子上”,次位概念有:概述多數(shù)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 分子上;概述DNA分子是由四種脫氧核苷酸構成,通常由兩條堿基互補配對的反向平行長鏈形成雙螺旋結構,堿基的排列順序編碼了遺傳信息;概述DNA分子通過半保留方式進行復制;概述DNA分子上的遺傳信息通過RNA指導蛋白質的合成,細胞分化的本質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生物的性狀主要通過蛋白質表現(xiàn)。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從結構與功能觀的角度建立關于DNA(基因)的結構和功能之間的聯(lián)系,見圖3。
圖3 DNA(基因)的結構和功能之間的聯(lián)系圖
表5 “滲透壓”試題5年真題 考查分析
分析表5可以看出:該知識點在試卷中以選擇題形式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所占分值比例相對穩(wěn)定;五年該知識點主要以真實的問題情境考查“理解能力”中第三個水平,這就要求考生在復習時,不僅要理解所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把握概念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網(wǎng)絡結構,而且還要加強思維培養(yǎng)。
該知識點的備考可以通過剖析“滲透壓”的概念后再建立模型,如下:
(1)“滲透壓”的概念
A.滲透壓是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滲透壓的大小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shù)目(即物質的量濃度)。
B.擴散是物質由高物質的量濃度區(qū)域向低物質的量濃度區(qū)域的凈運動,是分子自發(fā)隨機熱運動的結果,是趨于均勻的分配物質。
C.內環(huán)境的變化(細胞外液滲透壓變化或循環(huán)血量變化)會引發(fā)機體的自動調節(jié),以維持內環(huán)境(細胞外液滲透壓或循環(huán)血量)的穩(wěn)態(tài)。
(2)建立模型(見圖4),并結合本模型思考以下問題:哪些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可以引起機體細胞外液滲透壓的變化?(問題指向“干擾因素”);機體如何感知細胞外液滲透壓的變化?(問題指向“感受器”);調節(jié)細胞外液滲透壓的整合中樞(指中樞神經系統(tǒng)或某些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可以有哪些?(問題指向“整合中樞”);整合中樞的效應器分別是什么?效應器具有何種反應?(問題指向“效應器”);效應器的活動會持續(xù)進行下去嗎?為什么? (問題指向“負反饋調節(jié)”)
圖4 “滲透壓”概念模型
表6 “種群”試題5年真題 考查分析
分析表6可以看出:該知識點在五年試卷中的選擇題主要以“種群數(shù)量變化”為知識內容,非選擇題以“種群特征”“種群數(shù)量變化因素分析” 為知識內容;五年該知識點主要以“穩(wěn)態(tài)與平衡觀”的考查形式對“種群”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這就需要考生能用文字、圖表以及數(shù)學方式等多種表達形式將題目所提供的情境、課標要求的重要概念進行準確地描述、轉換;2017、2018年試題均以“種群數(shù)量變化”為知識內容、以實際生產中的應用作為素材進行題目命制。
該知識點備考時,可以種群密度為中心構建“種群特征”概念圖(如圖5);可以從“系統(tǒng)分析”的角度理解種群數(shù)量變化。系統(tǒng)分析是明確系統(tǒng)的邊界后,在分析系統(tǒng)組成要素的基礎上,分析系統(tǒng)各組分間相互影響的定量關系,建立系統(tǒng)的數(shù)學模型,并利用計算機對系統(tǒng)結構優(yōu)化,使系統(tǒng)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問題分析方法。這種科學方法的重點在領悟系統(tǒng)分析的思想方法,初步學會從系統(tǒng)的整體出發(fā),分析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整體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尤其是理解“陽光、溫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會影響生物的種群特征、數(shù)量變化”。
圖5 種群特征概念圖
表7 2017年、2018年全國卷生物試題素材分析
由上表分析可知,這兩年課標Ⅰ卷生物試題的命題素材、解題答案的直接出處或答題思路源于人教版教材所占比例很高。
人教版的教材是比較適合考生自主復習的,而教材欄目如“問題探討”“本節(jié)聚焦”“思考與討論”“資料分析”“問題思考”“課后習題”等均利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深入思考。如《遺傳與進化》第10頁左側“從數(shù)學角度分析,9∶3∶3∶1與3∶1能否建立數(shù)學聯(lián)系,這對理解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結果有什么啟示?”這一問題不僅建立生物學與數(shù)學概念——相互獨立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且揭示了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和解決這類問題的思維方法:先每一對相對性狀進行單獨的分析,然后再將多對相對性狀一并考慮。
以“免疫調節(jié)”的思維導圖構建為例(見圖6):
在筆記本或草稿紙上列出與“免疫調節(jié)”有關的所有內容。本環(huán)節(jié)不必考慮知識的重要性、層次性、相關性,只要盡可能多地列出你知道的內容即可。
將最重要的概念放在筆記本或草稿紙最中心或最左側的位置,例如本部分就是“免疫調節(jié)”,然后列出幾個相關聯(lián)的下位概念。下位概念下又可以分出幾個支概念或事實材料,從而達到對概念、事實的有層次地排列。
將上面所有的概念、事實用方框或者圓圈圈起來,用線來建立2個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用最簡潔明了的陳述句描述“免疫調節(jié)”的概念:免疫系統(tǒng)能夠抵御病原體的侵襲,識別并清除機體內衰老、死亡或異常的細胞,實現(xiàn)機體穩(wěn)態(tài)。
圖6 免疫調節(jié)思維導圖
本階段不再注重知識的先后順序,而是在基礎復習階段的思維導圖、概念圖的基礎上,強化完整知識體系、知識網(wǎng)絡的構建,利于考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目的。
采用的方法可以是上面敘述的思維導圖法,只不過這次的操作是將生物考試大綱要求的內容分成小的單元,并將這些小單元置于適當?shù)念悇e之中,從而建立小單元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方法體系,促進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如細胞結構專題、細胞代謝專題、遺傳規(guī)律專題、基因專題、生命活動調節(jié)專題等,如圖7是“基因專題”的知識網(wǎng)絡示例。
也可以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穩(wěn)態(tài)與平衡等觀點進行總結。例如“結構與功能”,可以從分子水平(如磷脂分子的親水基團與疏水基團與其作為膜組成的功能相適應)、細胞結構水平(如線粒體內膜與細胞呼吸釋放能量的功能相適應)、個體水平(如生物體的肝臟、骨骼肌、皮膚的結構與體溫調節(jié)的功能相適應)等。
在知識網(wǎng)絡構建之前或之后,可用知識點專題進行專項練習(構建之前可以利于網(wǎng)絡的搭建;構建之后利于專題網(wǎng)絡的運用)。例如專項訓練2014-2018年課標Ⅰ卷對“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內容考查試題。
圖7 基因專題知識網(wǎng)絡
專項訓練并不是從知識點的維度進行復習,而是以某一能力要求為中心進行,因而建議考生可以在本校專題復習安排的基礎上,做近10年的課標卷生物高考試題,體會高考對該能力的考查要求,這一點非常重要。此外通過重做高考試題,還可以檢測出自己相應能力的不足,以便于在后續(xù)的復習中“對癥下藥”。
本階段考生可以查看自己的錯題本,整理分析自己的易錯題型,以增加備考的針對性。深入研究錯題,分析錯點,找準出錯的原因。是知識性失分,則及時回歸教材,進行基礎知識的查漏補缺;是方法性失分,則重新審題,找準切入點,理清該題的解題思路,學會該類題型的解題技巧;是過失性失分,則對自己又是一次警示,應督促自己克服粗心大意、輕視書寫、過度焦慮等非智力毛病。
沖刺階段考生還要在高考真題上多花時間(但并不是說最新模擬試題不做),尤其是近3-5年的試題,進一步明確命題思路、知識掌握情況、審題與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