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靜妍
(晉中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腫瘤科,山西 晉中 030600)
肺癌是臨床上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該病患者的死亡率較高。據(jù)調(diào)查[1],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約占肺癌患者總?cè)藬?shù)的80%。對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方法進行深入研究的意義重大。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發(fā)病的早期,其臨床癥狀并不明顯,患者在就診時其病情多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中晚期,無法進行手術治療。因此,臨床上對此類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常進行化療及放療[2]。為了探討對Ⅲ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同步放化療的效果及安全性,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4年6月至12月期間晉中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4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Ⅲ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標準,均不存在嚴重內(nèi)科禁忌癥、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精神分裂癥。在這些患者中,有Ⅲa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47例,有Ⅲb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37例。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A組和B組。在A組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16例,其平均年齡為(53.01±5.07)歲;其中,有Ⅲa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23例,有Ⅲb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9例。在B組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17例,其平均年齡為(51.38±5.43)歲;其中,有Ⅲa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24例,有Ⅲb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A組患者進行同期放化療,對B組患者進行序貫放化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首先,對兩組患者進行化療。在進行化療的第1 d,為患者靜脈滴注75 mg/m2的多西他賽。在進行化療的第2 d、第3 d,為患者靜脈滴注25 mg/m2的順鉑。3~4周為1個化療周期。在化療的第1 d,對A組患者進行放療,放療的劑量為3 Gy/次,5次/周,共對其病灶照射17~18次,照射的總劑量為50~56 Gy?;?~4個周期后,對B組患者進行放療。進行放療的方法與A組患者相同。放療結束后,再對B組患者進行不超過2個周期的化療。
1)明顯改善: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其肺部病灶明顯縮小,其癌細胞未向遠處轉(zhuǎn)移。2)部分改善: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其肺部病灶縮?。?0%,其癌細胞未向遠處轉(zhuǎn)移。3)未改善: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在加重,其肺部病灶未縮小或在擴大,其癌細胞向遠處轉(zhuǎn)移。病情的改善率=(總例數(shù)-未改善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統(tǒng)計兩組患者治療后1年的生存率及其毒副反應的發(fā)生率。
使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A組患者病情的改善率為66.67%,其1年的生存率為64.29%。B組患者病情的改善率為54.76%,其1年的生存率為52.38%。治療后A組患者病情的改善率、1年的生存率均高于B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毒副反應的發(fā)生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病情的改善率及其1年生存率的比較
表2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毒副反應發(fā)生率的比較
臨床上對腫瘤分期為Ⅰ期~Ⅱ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常進行手術治療。該病患者在發(fā)病的早期多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在就診時其病情常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Ⅲ期甚至Ⅳ期,需要接受放療及化療。研究發(fā)現(xiàn)[3],對Ⅲ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同期放化療,可縮短其治療的時間,減少其疼痛感,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治療的成本[4],提高其治療后1年的生存率。此外,對該病患者進行同期放化療,可有效地抑制其肺部的癌細胞向遠處轉(zhuǎn)移[5],影響其癌灶周圍組織的血液供應,提高癌灶對進行化療的敏感度,從而可抑制遠處隱匿腫瘤的生成。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A組患者毒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30.95%,B組患者毒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26.19%。雖然A組患者毒副反應的發(fā)生率高于B組患者,但二者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原因在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同時接受放療及化療,必定會增加其毒副反應的發(fā)生率。對出現(xiàn)毒副反應的患者進行對癥治療后,其毒副反應可明顯緩解。
綜上所述,對Ⅲ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同步放化療的效果較為理想,且不會增加其毒副反應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