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穎
摘要:家庭內部溝通對兒童人際溝通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結合心理學和傳播學經典理論觀點的基礎上,通過結合家庭生活中的具體情境,詳細介紹了家庭內部溝通對于兒童人際溝通的影響三因素,這三方因素即家庭成員之間溝通交流的具體模式與方法及家庭成員溝通時的心理情緒反應特征和家庭成員交流時言語狀態(tài)。希望此研究能對家長們提出一定的心理學方向的教育啟示。
關鍵詞:家庭內部溝通 人際溝通 溝通交往模式 心理情緒反應特征 言語狀態(tài)
在信息大爆炸的21世紀,人們埋頭俯首在電腦面前工作生活的時間越來越長,因此如QQ、微信、微博,F(xiàn)ACEBOOK等即時交流軟件和社交軟件應運而生。因為即時交流軟件和社交軟件的溝通便利性,使得它們正在逐漸取代著人類自誕生以來的直面人際溝通。就在人們越來越離不開電子設備所帶來的人際溝通的便利性時,人們與這個社會的正面沖突也越來越多的見諸于報端,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如街頭青少年因言語誤會發(fā)展成最后的肢體暴力沖突。細察其原因,不外乎就是人際溝通過程的不暢導致了最終的沖突。由此,兒童的與外界人際交往的課題,應該引起全社會特別是心理、教育學界和為人父母的重視與反思。
一、人際溝通的含義界定
人際溝通是人類生活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溝通方式。探其人際溝通,就,必須要先了解關于“溝通”的定義。溝通多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理解過程,即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為了設定的目標,利用相互認同的符號系統(tǒng)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個人或群體間傳遞的過程。
人際溝通則是特指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的信息交流,而溝通則是在人際溝通含義的基礎上增加人與內心的自我溝通和人與人非面對面的信息交流兩種溝通方式。當然與溝通相一致的是,人際溝通不僅包括言語溝通,而且包括非言語溝通。由于人類具有思維的本能,因而不僅天生具備溝通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在人際溝通的實踐中去觀察、模仿、學習、總結、升華、提高和發(fā)展。
人際溝通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總是處在某種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受到某種特定的環(huán)境背景的制約。這就是人際溝通的情境性,它包括宏觀和微觀兩種情境。宏觀情景更多的是在歷史、種族背景下的溝通。微觀情境則表現(xiàn)為具體的時空條件對溝通活動的影響。這種微觀情境對人的約束是具體的,例如,家庭、學校和社會。本文筆者將在家庭這個微觀情境的背景下探討家庭內部溝通對兒童人際溝通的影響。
二、家庭內部溝通對兒童人際溝通的影響因素與心理影響
眾所周知,在影響兒童與社會他人溝通交流的因素中,家庭成員內部溝通交流的影響占有重要地位。家庭是兒童出生后接觸的第一個場所,也是成長的重要場所,兒童的眾多心理品質與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都是密不可分的。一些的學者經過研究認為,家庭成員間的交流方式可以明顯地預測兒童個體在與外界的交流中所采用的交流方式和交流時所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
有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在同伴交往中表現(xiàn)出較多積極交往的兒童,其家庭內部積極交往的表現(xiàn)較多。家庭內部溝通過程越好,兒童同時期與外界的溝通也越順暢。而經過了較系統(tǒng)地研究家庭內部溝通對兒童與外界溝通交往影響后,筆者認為兒童與外界他人的溝通交流受到三方面來自家庭的影響因素:即家庭成員之間溝通交流的具體模式與方法及家庭成員溝通時的心理情緒反應特征和家庭成員交流時言語狀態(tài)。
(一)家庭成員之間溝通交流的具體模式與方法
在研究到家庭成員之間溝通交流的具體模式與方法時,不得不提到安斯沃斯的嬰兒依戀三類型理論、家庭教養(yǎng)方式理論和關于父母對兒童情緒的特定反應方式對兒童情緒能力的影響理論。
關于安斯沃斯的嬰兒依戀類型,是安斯沃斯等通過“陌生情境”研究法提出的嬰兒依戀類型理論。安斯沃斯認為嬰兒依戀存在三種類型:安全依戀型(與母親形成密切的感情聯(lián)系)、回避依戀型(未與母親形成密切的感情聯(lián)系)與反抗型依戀(對母親的感情矛盾)。其中,安全型依戀為良好、積極的依戀,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戀又稱為不安全性依戀。是消極和不良的依戀。
探其兒童在嬰兒時期的依戀類型,其性質取決于與嬰兒有關的母親的行為。在這一社會性的交往中,母親對嬰兒所發(fā)出信號的敏感性和其對嬰兒是否關心是嬰兒形成依戀的最重要的方面。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安斯沃斯的研究表明:對嬰兒的需要、信號高度敏敢的母親,其嬰兒都屬于安全型依戀,而在12個對嬰兒需要不敏感的母親那里,有10個嬰兒屬于回避型或反抗型,即不安全型依戀。也就是說:母親對嬰兒需要的直接反應,決定了嬰兒對母親的依戀類型。建立在安斯沃斯理論基礎上的其他研究也都發(fā)現(xiàn):兒童在嬰兒時期與母親形成的依戀類型將影響著兒童與外界環(huán)境的關系,如與伙伴、同學、男(女)朋友的關系。
另一方面,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不同也將直接影響著兒童與外界溝通交往時的表現(xiàn)。在國內最常見的是將家庭教養(yǎng)方式分為民主型、溺愛型、放任型和專制型。
民主型的家長具有較高的民主意識,尊重、理解兒童的個性和獨立性,用說理的方法教育兒童,也經常與兒童進行情感溝通,親子關系比較積極。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受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的兒童更多的采用理智、成熟的方式處理人際交往問題。更好地形成了適應社會要求的成熟型情緒調節(jié)方式。
溺愛型的家長對兒童是高度接納和遷就的,很少要求兒童的獨立性。這類兒童不僅缺乏獨立性、自立性而且還經常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tài)中,所以當這類兒童在遇到問題時常常無法把自我和環(huán)境有機的整合起來。于是就會出現(xiàn),在與外界的人際溝通發(fā)生障礙后,不知其原因所在,即使知道原因也無法獨立自主地解決人際交往矛盾的現(xiàn)象。
放任型的家長雖然給予兒童較多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但由于他們接受父母的影響較少,在對社會認知的意識上比較薄弱。所以這類兒童很容易在以后走上因發(fā)生人際溝通不暢而以暴力沖突視為解決辦法的犯罪道路。筆者認為,放任型父母對兒童的不聞不問會使兒童感受到不安全感,產生心理上的無助、疏遠和冷漠感,感到自己被其他的人或事所排斥,從而導致兒童以暴力的方式去解決人際溝通中的沖突。
專制型的家長要求兒童絕對服從自己,對兒童的所有行為都加以監(jiān)管,兒童稍有不從表現(xiàn),就對兒童實行體罰和言語上的侵犯。這樣的教養(yǎng)方式不僅破壞了良好的親子關系,同時會使兒童對行為作出更多的外部歸因。也就是說,若遇到人際交往沖突時,受到專制型家長教育的兒童有極大的可能性將人際溝通矛盾的原因歸結于溝通關系中的對方,從而造成矛盾無法得到妥善解決。
放之本文,以上兩個經典的心理學理論可以進一步的推論,兒童在嬰兒時期與父母親所形成的依戀類型和家庭對兒童所施行的教養(yǎng)方式,二者都合力影響著兒童與外界進行人際溝通時的關系與態(tài)度。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在與外界出現(xiàn)人際交往的沖突時,會像尋求自己母親時著急的心情那樣去尋求與外界解決沖突的途徑與辦法;而不安全型依戀的兒童與外界的人際溝通出現(xiàn)不順利的情況時,會回避問題的解決或是對問題產生矛盾的情緒從而表現(xiàn)出一些歇斯底里的攻擊性或破壞性行為,如肢體沖突或是報復行為。另一方面,從小接受著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的兒童長大后也能更加順利的完成與社會的接軌,從而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而溺愛型、放任型和專制型的家長應及時改變自身對兒童的教養(yǎng)方式,幫助兒童從小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人格,為將來兒童完善的社會功能做好準備。
在理解“父母對兒童情緒的特定反應方式是如何對兒童情緒能力產生影響的?”這個概念時,筆者認為可以將其放在與本文相關的具體情景中去理解:如父母就一個問題在與兒童溝通時,父母如何應對兒童所表達出的情緒?是表現(xiàn)出懲罰或消極的反應還是積極地幫助兒童排解消極的反應?父母的表現(xiàn)又對兒童的社會人際溝通產生何種影響?
有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對兒童的情緒表現(xiàn)出懲罰或消極的反應,會提高兒童負面的情緒喚醒水平,也就是說這樣教會了兒童更多的壓抑消極情緒而不是適當?shù)乇磉_消極情緒。與這個理論相一致的時,還有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對兒童情緒表現(xiàn)出的懲罰反應與兒童在現(xiàn)實憤怒情境中表現(xiàn)出的不恰當?shù)那榫w調節(jié)策略(比如逃避或尋求報復)是高度相關的,總體上也表現(xiàn)出較低水平的社會情緒能力。研究指出,父母對外界所表現(xiàn)出的溝通模式與情緒對應方式,都將直接地影響著父母與兒童溝通時父母的表現(xiàn)與情緒應對方式,并且還直接影響著兒童是否能夠以建設性、積極應對方式與外界溝通接觸。
相關研究總體表明,溝通時父母對兒童的消極情緒反應與兒童自身低社會功能和情緒調節(jié)問題呈高相關。因此,這對父母們提出的心理學啟示是,父母們不僅要提高自身的社會功能和情緒調節(jié)能力,還要做到能夠敏感察覺,積極與兒童互動。避免對兒童的消極反應表現(xiàn)出懲罰或消極的反應,否則將會影響兒童當下和往后人際溝通中良好的情緒表達和調節(jié)消極情緒的方式。
(二)家庭成員溝通時的心理情緒反應特征
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學會與外界溝通交流的基礎,是兒童通過觀察父母溝通交流時的情緒表現(xiàn)和互動來學習溝通時的相應的情緒調節(jié)。兒童無疑是最善于觀察和模仿的,父母自身的情緒內容及如何應對這些情緒經歷會使兒童學習到哪些溝通時所產生的情緒,在家庭環(huán)境和外界環(huán)境中是可接受和期望的。兒童在觀察學習時,首先會關注到情境所引發(fā)的情緒,具體來說,是哪種情境會引發(fā)哪種情緒。接著,兒童會觀察人們是怎樣進行反應的以及人們進行反應后的結果如何。最后,兒童就會在同時期或長大后的相似環(huán)境中學習模仿和運用相似的反應模式。
研究表明,兒童實際上對父母溝通時的情緒表達與調節(jié)策略進行了模仿學習。比如,母親抑郁的兒童具有有限的情緒調節(jié)策略,而與其母親不抑郁的那些兒童相比,他們也表現(xiàn)出具有更少有效調節(jié)情緒的策略。研究發(fā)現(xiàn)還表明,情緒傳染在嬰兒早期就發(fā)生了,嬰兒看見人們開心的表情時也會跟著笑,看見母親傷心地表情也會沉默皺眉頭。這也就是說,父母的情緒對兒童具有感染力。因此,父母應認識到這種情緒感染的影響,從自身做起為兒童樹立良好情緒的榜樣,為兒童與外界健康的溝通交流做出正確示范與指導,從而發(fā)展出兒童優(yōu)良的“情緒智力”。
因此,為了給兒童一個更加良好的學習積極溝通的家庭環(huán)境,作為兒童人生第一老師的父母不妨學習參考Gottman的元情緒哲學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指導情緒涉及以下一些父母行為:父母能夠意識到兒童的情緒;把兒童的情緒看成親密或教學示范與糾正的機會;他們幫助兒童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能夠移情或確認兒童的情緒;他們能夠幫助兒童去解決問題,表達出正確態(tài)度。
在研究兒童與外界溝通中,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模式與方法和家庭成員溝通時的情緒反應特征是否有聯(lián)系時,筆者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聯(lián)系。根據Berli等發(fā)起的父母對情緒的鼓勵和控制的研究發(fā)現(xiàn)與安全依戀類型相比,回避型的母親在試驗中報告了更多的控制兒童的消極情緒表達,而安全型的母親報告了更少的兒童消極情緒表達。通過以上的研究,從這二者的聯(lián)系中,筆者可以大膽的做一個假設:家庭內部成員溝通的模式與方法將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家庭成員溝通時的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jié)。
(三)家庭成員交流時言語狀態(tài)
談到人與人之間交流時言語狀態(tài),就必須先了解一些傳播學概念。人際溝通中的言語狀態(tài)分為兩部分: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言語溝通的含義為人所熟知,可是人際溝通中也有大量的信息是通過非語言文字的形式進行的。非言語溝通是指通過非語言文字符號進行信息交流的一種溝通方式,例如身體動作、面部表情、觸摸行為、聲音暗示、空間距離、穿著打扮等,人們在溝通過程中大量使用上述非語言文字符號來表達思想、情感、態(tài)度和意向。如:一個人的手勢、表情、眼神、笑聲等都可以說話或傳情。根據研究表明,語言,說話的內容在人際溝通中的作用只占7%,表情/肢體語言和語調,聲音等其他非語言因素占了人際溝通中作用的93%??梢姺茄哉Z溝通比言語交流更常見,也更富有表達力。非語言溝通往往分成有聲非語言溝通和無聲非語言溝通。為了便于理解家庭內部交流時所用非言語溝通對兒童的外界人際溝通將產生何種影響與作用,筆者將通過一個家庭內部的交流事件作為案例進分析。
案例:在家庭暴力實施的過程中,強勢一方往往對弱勢一方實施不僅是語言上的暴力而且還有非語言上的肢體暴力。同時強勢一方有聲非言語溝通中的輔助性語言特征常常會出現(xiàn)不同于平時的強烈變化,比如:音調的提高、音量的變大和重音的不同表達。例如:“你真厲害”這句話,如果將重音放在“厲害”上,那么說明在對他人進行稱贊;但果將重音放在“真,,字上,那么就很有可能不是在稱贊對方,而是對對方的一種諷刺或嘲笑。而家庭暴力中的肢體暴力則是無聲非言語溝通中的人體接觸形式,比如:強勢一方對于弱勢一方所采取的對于身體各個部位的不正常性地接觸與拍打。
兒童往往是從觀察家庭成員的溝通模式中去學習如何與外界進行人際交往的。在以上提及的案例中,兒童在經歷過多次的相同情景后,將會在家庭暴力的不良氛圍中學習觀察和感染到強者和弱者不同的行為方式與情緒,并將強勢者和弱勢者的身份進行角色定位內化,形成男性固定是強者或是女性固定是弱者的刻板性印象。一旦這種性別的刻板印象形成,將直接且多方面的影響著兒童與外界的人際溝通模式,比如遇到與異性發(fā)生人際沖突的情況時,兒童們該如何應對?應對方式會是選擇妥協(xié)或是爭取自身的權益?但更需要我們引起重視的是家庭暴力中弱者的最終表現(xiàn)對于兒童的長遠影響。若在結束家庭暴力后,弱者不尋求法律援助或尋找解決辦法而采取一味妥協(xié),那么家長將會為兒童樹立起一個消極的人際溝通榜樣。所有的這些和家庭暴力影像最終都將在兒童稚嫩的心靈上打上一個揮之不去的黑色烙印,對兒童長大后的家庭生活帶來消極的負面影響,甚者將導致兒童在以后的人際溝通發(fā)生沖突時效仿榜樣表現(xiàn)。
綜上所述,家庭內部溝通對兒童人際溝通能力的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家庭成員之間溝通交流的具體模式與方法,還是家庭成員溝通時的情緒反應特征,或是家庭成員交流時的言語狀態(tài)等都深深地影響著兒童人際溝通能力的發(fā)展,因此,這也啟示父母應認識到家庭內部溝通對兒童人際溝通的影響作用,并在生活中從自身做起,樹立起一個人際溝通良好的學習榜樣,完善自身的人際溝通方式和改正對兒童的教養(yǎng)方式并努力為兒童構建一個良好溝通情緒氛圍和溝通言語的環(huán)境。為兒童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而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