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之魂,文化予之;國民之魄,文化鑄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而文化小康則更是全面小康的題中應有之義。放眼中外,大學歷來是文化建設的首善之區(qū)與核心腹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中,大學應該主動突破那種將文化只是作為陪襯和裝飾的視域局限,以前所未有的高度、空前重視的力度、歷史縱深的廣度,通過實現(xiàn)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和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的深度融合,來加強和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正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樹立補足短板的精準視角,新時代的大學建設也應該如此,高校內(nèi)涵式發(fā)展中最繞不開的短板就在于大學精神的構建、大學歷史的挖掘、大學文化的創(chuàng)新。相比于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這些易于以顯性指標來量化的目標,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常常陷入一種尷尬中的境地——人人都喊重要,卻永遠被排在工作末尾。
大學文化建設需要時光的砥礪,更需要格局的構建。只有學校從上而下每個人共同認識到文化建設的意義,并深刻認識到每一位師生員工乃至每一個校友舉手投足間都承載著文化時,文化建設方才有茁壯成才的土壤。當“人人都是文化建設的主體”意識被樹立,而不是將其僅僅看作是學校幾個部門的內(nèi)部事務,文化建設方才有持續(xù)的動力。當持續(xù)提升師生在文化建設中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讓他們浸潤在文化中,達成對學校、對社會、對時代的認可,始終保持對文化建設投入的激情,而不是將其作為一種外圍的可有可無的需要時,文化建設才能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高校文化建設的高度也影響著整體社會文化建設的高度。高校人人具備強烈的文化建設意識,還能將這種文化意識帶到其他社會建設事業(yè)之中,對校園外的文化小康建設發(fā)揮引領和輻射作用,也對社會其他領域和群體做好文化小康建設的榜樣和示范。所以,大學文化建設既需著眼校園,更需胸懷天下。所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高校文化建設在新時代顯得尤為重要。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國家的強大離不開人民的精神強大,強國的目標函數(shù)也必須涵蓋文化強國這一重要變量,現(xiàn)代化則更不能缺失文化的現(xiàn)代化。這一點對于青年一代而言更是如此,正所謂“青年強則國強,青年興則國興”。大學作為青年人才和精英分子的集中培養(yǎng)地,應該在新時代清醒地意識到,文化作為軟實力,是一所大學在雙一流建設比拼中不可或缺的實力元素,新時代的大學須鎖定新征程視野,從強國和現(xiàn)代化的新征程目標視域來樹立新時代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新理念。
具體說來,在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內(nèi)容設置方面應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為主體,充分弘揚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一切優(yōu)秀文化的育人功效,以滲透嵌入轉(zhuǎn)化的方式,實現(xiàn)好文化強校的“潤物細無聲”目標,助力于建設現(xiàn)代化強國的新征程。
在具體手法上,大學應該思考從挖掘身邊的文化資源入手,緊緊圍繞新時代新征程的時空導向,盤活文化存量,也就是開采高校辦學多年的自身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持續(xù)深入地運用學校歷史上形成的具有相當?shù)匚缓陀绊懥Φ娜宋锸论E,以史載道,賦予自身校園文化以獨特的價值底蘊和時代內(nèi)涵。可以通過課堂、講座、紀念日等多種活動形式,在宣傳傳播中堅定文化自信;通過話劇、微電影、音樂劇等文藝活動,塑造校園精神圖騰;通過書籍、視頻、校園風景設計等多種載體,強化校園文化符號。同時還要注重提振文化增量,充分利用新理念、新媒體和新話語做好新時代學校各項改革發(fā)展事業(yè)中涌現(xiàn)出來的典型宣傳,以濃郁的先進文化氛圍營造,激發(fā)師生的自豪感和歸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