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樂平市第七小學 黃長壽
剛開學那幾日,聽到幾個二年級數(shù)學教師之間閑聊,有的教師在抱怨學生總是背不熟乘法口訣,乘法計算總是磕磕絆絆,大家在一起交流如何抓學生背口訣。
聽了他們的談論,引起了我對幾個問題的思考:第一,為什么要學生背乘法口訣?第二,乘法口訣教學承載了哪些教學目標?第三,什么時候背乘法口訣合適?第四,怎樣背乘法口訣?
我們抓學生背乘法口訣,首先要自己明白,這樣做是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是為了做乘法計算?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的簡便運算,它的實質是加法,將乘法還原為加法計算用不著背口訣。是為了提高計算效率?將乘法計算還原為加法計算是笨拙的算法,影響計算速度不說,還容易出錯,用口訣計算既迅速又準確,這是很多教師著急抓學生背口訣的主要目的。
但若為了計算簡便,過早舍棄笨拙的加法還原計算,不利于學生對乘法口訣再創(chuàng)造的鞏固,不利于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乘法口訣教學課堂上有哪些教學目標?首先是在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口訣。乘法口訣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遺留下來的,要通過學生的再創(chuàng)造才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以往的老版教材,乘法口訣是書上現(xiàn)成的,教學重點是熟練運用乘法口訣計算。課改以后,我們使用的是北師大版的教材,北師大版教材的編排意圖是不出示口訣,但提供編口訣的情境,讓學生自己把口訣編出來,自編口訣成了教學重點之一,讓學生自己建構知識體系。在練習時,學生根據(jù)乘法的意義用加法計算乘法,實際是自編口訣的延續(xù),是學生對乘法口訣再創(chuàng)造的鞏固活動。這個過程對于學生真正理解乘法意義、理解乘法口訣是必不可少的,這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沒有充分進行之前就著急讓學生背口訣,這時的口訣是別人的口訣,不是學生自己的口訣,此時對于學生而言,是機械記憶,不是理解記憶,自然不容易背熟練。這樣的做法是與新課程理念相悖的,因為新課程標準反對以往那種單一記憶的學習方式,而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索學習方式。
不僅如此,這樣急功近利還存在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乘法意義的教學就顯得十分單薄了。雖然乘法意義在學習乘法口訣之前就已經揭示了,但僅憑一兩節(jié)課的乘法認識教學,就能讓所有的學生充分地理解乘法意義嗎?這是不可能辦到的,必須有一個加深理解、鞏固的過程,那么這個鞏固過程就要在乘法口訣教學的過程中來進行。學生在學編口訣的過程中,仍在繼續(xù)理解乘法意義。學生在運用加法計算乘法算式時,不僅讓其自編口訣的能力得到了加強,還加深了他們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在整個小學階段都至關重要,以后所有的應用題教學(北師大版教材叫解決問題教學),都需要根據(jù)加減乘除的意義進行判斷,并選擇算法。意義教學不充分、不透徹,必然影響以后的解決問題教學。北師大版教材的解決問題,都是依據(jù)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意義和其他一些分數(shù)、小數(shù)的意義來選擇算法的。理解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意義和其他一些分數(shù)、小數(shù)等的意義是解決問題的基礎,還有以后對乘法分配律的學習,也要建立在學生對乘法意義的充分理解上,并與自編口訣的原理完全相同。例如編7的口訣,編到了五七三十五,再編六七……,只要在35的基礎上加上一個7就行了,即7×5+7=7×6,這里已經有了乘法分配律的運用了,有了這個基礎,以后對37×99+37=37×100的理解就輕而易舉了。因此,乘法意義教學和其他各類意義教學都必須充分、透徹!
所以我認為過早背乘法口訣弊端不少,過早要求學生背乘法口訣是由于教師對新課標精神的理解不到位,且受課改前老版教材的影響,沒有完全領會北師大版教材的編排意圖。
那么乘法口訣什么時候背合理?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看乘法口訣在整個小學階段起什么作用。第一,它要為學習除法做準備。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表內除法也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熟記口訣為順利求商做好準備。(當然,用加法和減法求商也行)第二,熟記乘法口訣要為學習兩位數(shù)乘法計算做準備。因此我認為乘法口訣在學習除法計算與兩位數(shù)乘法計算之前能背熟就可以了,沒有必要一接觸乘法就要求學生把口訣背熟。學生因對口訣不熟在計算乘法時磕磕絆絆,那是他們對自編口訣的鞏固加強過程,也是他們加深理解乘法意義的過程,這個過程不能省略,不能用背口訣去代替它。在這個磕磕絆絆的過程中,不同學生可能會摸索出不同的技巧來,這是他們在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生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對今后的學習非常有幫助,比教師的言語指導更適用于他們自己的學習。如果學生在學習乘法口訣時能有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熟背口訣也就水到渠成了,也用不著教師勞心費神地去抓學生背口訣了。
新課標已實施十多年了,它既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探索空間,也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教師,只有盡快地弄懂新課程改革的精髓,強化新課標意識,才能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