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儀征市實驗小學 吳紅枚
我校的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古詩文啟蒙教育生活化實踐研究”扎實地開展著研究工作,本課題組在實踐研究過程中,總結(jié)出古詩教學的新模式——“四文融合”,從“文字落實、文章上口、文化體認、文學有味”這四個層面教學的古詩教學模式。
宋代勸學詩是宋代詩人學者為勉勵他人辛勤向?qū)W而作,是宋代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陸游寫的《冬夜讀書示子聿》,一方面強調(diào)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另一方面,特別強調(diào)了做學問的訣竅,不能滿足于書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lǐng)。
教者導(dǎo)入新課時,從六年級學生已有的詩詞儲備里挑選出耳熟能詳?shù)脑娋?,進行交流,讓學生能夠明晰地領(lǐng)悟出哲理詩的特點,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對古詩的類型體系有個初步的感知,也為下面領(lǐng)悟詩句的道理打開了“一扇窗”。
學生從熟知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所包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中“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中,架構(gòu)哲理詩的概念。
文字落實,需從每個字的音形義落實。功夫在課前,課堂上教者用形式多樣的方式加以鞏固,有展示、有示范,更有追問“你是通過什么方法知道的?”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習得知識,懂得方法,培養(yǎng)學生真正的學習能力。
通過檢查預(yù)習的方式,學生能夠讀準每個字的字音;再通過師生共同書寫這首詩書法作品的方式,掌握每個字的字形,特別強調(diào)同音字“覺”和“絕”;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討論交流,使文字的意思落實到位,教者相機點評、追問、點撥,學生在自主合作中落實了文字的音形義。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古詩詞講究韻律,樂感極強,節(jié)奏鮮明,平仄交錯組合,跌宕起伏,具有悅耳的音樂美。學生必須在反復(fù)誦讀的過程中體悟,表達情感。文章上口,學生必須懂點音律,也為學生創(chuàng)作古體詩普及了寫作規(guī)律。當然,學生是有個性的,不能一個模式,允許有他們獨特的理解和感受。
首先,讓學生找出韻腳,感受瑯瑯上口的韻律,這里的“eng”和“ing”是相鄰韻母押韻,叫“斜押”;接著,讓學生感悟節(jié)奏。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七言古詩的節(jié)奏停頓是“七言四頓”,略長點停頓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逐層深入,最后,引導(dǎo)學生關(guān)注聲調(diào),略知平仄。古詩要想讀得更有韻味,還要注意它的聲調(diào)變化,即“平仄”,詩句中平仄的規(guī)律也交給學生,學有余力的學生會利用這些規(guī)律學寫古體詩的。
周慶元教授曾說:“詩歌語言精練,富有節(jié)奏感、音樂美,瑯瑯上口,悅耳動聽。非讀不能見其美,非讀不能見其情,非讀不能見其意”。誦讀是一種綜合閱讀活動,教者在教學中應(yīng)重視誦讀,帶學生體會詩文的音韻之美。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彼栽谄纷x詩句含義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挖掘出詩句中暗藏的成語典故,潛移默化中,拓展學生的視野,把詩句讀豐厚,打好文化的底蘊。
教者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把詩句讀“厚”了。詩的第一、二句,教者引導(dǎo)學生從“古人”“無遺力”聯(lián)想古代勤奮好學的人物和故事,學生立刻聯(lián)想到《三字經(jīng)》里“頭懸梁,錐刺股”“如囊螢,如映雪”的歷史典故,順勢積累勤學苦練的成語“懸梁刺股”“囊螢映雪”,再拓展類似的成語“鑿壁借光”“手不釋卷”“牛角掛書”“韋編三絕”等,想象陸游在教育兒子的時候,也會借用這些勤學的例子激發(fā)兒子的學習斗志!學生的身心融在了詩境里。舉一反三,“老始成”自然也聯(lián)想到課文中學過的“李時珍、談遷、司馬光”……學生掌握“用典”這一修辭手法,鑒賞其它詩句中的用典,更是妙趣橫生,如“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的典故表達英雄情懷;“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周瑜火燒赤壁的典故抒懷才不遇的感慨。從而體悟“用典”使詩詞意蘊豐富、簡潔含蓄,達到“力透紙背,擲地有聲”的意趣,提升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體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者引導(dǎo)學生揣摩詩人用詞的精妙,體會把詩讀“薄”了。詩中“少”與“老”反義詞的強烈對比,突出了突出了古人做學問的孜孜不倦與持之以恒?!爸笔菚局R,“行”是實踐經(jīng)驗,一個人想真正成為有學問的人,就必須把書本知識與實踐經(jīng)驗相結(jié)合,“實踐出真知”達到“知行合一”,懂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詩中用字準確又耐人尋味,古人常為了一個字不斷推敲,正所謂“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語不驚人死不休”,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大漠孤煙直”中的“直”字……無不顯示出詩人的匠心。
古詩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影響深遠。強化古詩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熏陶作用,是每個語文老師的自覺行為。教者通過對陸游生平的補充,幫助學生進一步貼近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更能在后面的想象寫作中,表達出這份情感。
讀懂詩人,產(chǎn)生共感。古人大多以詩言志,如果想真正品讀出詩句里的情感,必須要走近詩人。學生課前對陸游進行了研究,學生在交流中,詩人形象已立在了心里。教者創(chuàng)設(shè)情景,學生融入情境,把心中的畫面通過寫作表達出來。
“舉一反三”,聚沙成塔。學生學習中獲得一根線——“勸學詩”或“哲理詩”,用“四文融合”這個串珠子的方法,擷取浩如煙海的詩歌中的珍珠,串成璀璨的項鏈。例如,大詩人孟郊勸人勤學的古詩《勸學》;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有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p>
我國詩教源遠流長,兒童從小開始誦讀詩書,學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關(guān)于“詩教”的目的,孔穎達曰:“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詩依達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惫旁妼τ诂F(xiàn)今的小學生無論是在人文底蘊,家國情懷,責任擔當還是自主學習等方面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本校的“四文融合”的古詩教學方法是在探索中不斷完善,相信“詩教”之方法也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參考文獻】
[1]傅紹良.陸游詩歌的藝術(shù)[D].四川大學,2009.
[2]周慶元.語文教育研究概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趙珊珊.小學古詩文誦讀教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