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 (江蘇南通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強化語言積累、培養(yǎng)良好語感。但從教學實踐來看,其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學生沒有形成與文本的深入對話,而品讀的方式可以為學生的認知巧妙地搭建平臺,促成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
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總是習慣性地引領學生感知文本語言的真意,但事實上很多語言的描寫是婉約而朦朧的,無法真正探尋其具體的意思,卻能給予讀者以無限的遐想。這就要求教師要讓學生在品讀的過程中,展開合理地想象,真正品味文本語言的本真。
如在教學《月光啟蒙》時,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母親用歌謠把故鄉(xiāng)的愛,伴隨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教師引領學生細致讀完本句之后,引領學生思考:讀了這句話,你們有了什么想法?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認為作者將故鄉(xiāng)之愛置換成皎潔的月色,寫得很唯美;有的認為母親的歌謠中裝載著故鄉(xiāng)的愛、母親的愛,讓人心生依戀。當學生在品讀中形成了自己的體驗之后,教師將教學的范疇進一步拓展:其實,課文中類似于這樣的描寫還有很多,請品讀課文,將這些語句圈畫出來,并相機思考究竟是什么能夠讓作者寫出具有如此美感的語句。學生在閱讀中與文本的言對話,認識到作者長時間受到故鄉(xiāng)的滋潤和母親的關愛,內(nèi)心充滿了對母親的依戀和不舍,從而在情感地沖擊下,凝聚成了這樣的語句。
教師引領學生對文本的語言進行深入地品讀,不僅感知理解了文本語言的表面意思,更讓學生放飛了思維,形成了無限地聯(lián)想,在感受文本語言精妙的同時,深入洞察其內(nèi)在所蘊藏的豐富情感,讓學生知其然更之所以然。
小學語文教材中,敘事記人類文本占據(jù)了絕對大的比重,是小學階段最為重要的文本。這些文本對人物、事件的描寫可謂精美簡練、生動而形象。按道理說,這樣的文章契合了學生的認知能力,易于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閱讀欲望,但事實上很多學生受到認知能力的限制,難以一下子真正感受到人物的內(nèi)在魅力,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通過深入品讀的方式,借助文本語言感受人物品質(zhì),洞察作者的寫作方法。
如在教學《愛如茉莉》一文時,作者就是緊扣人物之間的言行細節(jié)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展現(xiàn)父母之間的濃郁親情。課文中有很多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比如“媽媽睡在床上,嘴角掛著恬靜的微笑”,學生從文本的表面入手,思考為什么文中的媽媽會在睡覺時掛著微笑呢?學生認為是媽媽已經(jīng)感受到爸爸對自己的關心,所以不自覺地流露出了甜蜜的微笑。教師故意裝起了糊涂:“那為什么等到爸爸一出去,媽媽卻一點都不像剛睡醒的樣子,而是清醒地看著作者?”這一問題直接將學生的認知引向了故事的深處,因為怕吵醒爸爸,才忍受著痛苦一動不動,媽媽也正是因為覺得能夠用這樣的方法來回報爸爸而非常欣慰,所以悄悄地笑了。
朱熹先生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边@篇文本中的細節(jié)不僅需要學生眼到、口到,更需要學生的心到,才能真正將學生的認知深入到文本的語言世界中,開掘出文本人物的精神和靈魂。
很多文本的語言,不僅需要讓學生完成對文本資源的認知與解讀,更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促成對資源的累積,獲得對文本資源的全面感知。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在其短篇小說《船長》一文的最后這樣評論哈爾威的行為:“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quán)利?!蔽闹兴岬降摹坝⑿鄣臋?quán)利”指的是什么?一旦結(jié)合課文中的內(nèi)容,雨果的評價其實蘊含著豐富的認知和價值。因此,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從文本的細節(jié)中探尋其運用“成為一名英雄權(quán)利”的行為:在輪船碰撞之后,憑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控制混亂的局面,就是在運用成為英雄的權(quán)利;在大家都在抱頭鼠竄之際,冷靜地安排人員,就是在運用成為一名英雄的權(quán)利……
緊扣一個評價的詞語,卻成為輻射全篇課文、聚焦人物言行、洞察人物形象的重要抓手。學生對文本的品讀經(jīng)歷了從一個詞語向文本深處邁進的過程,從而更為深刻地洞察了文本的豐富內(nèi)涵。
總而言之,與文本的對話,并不是簡單的閱讀過程,而是伴隨著學生思維意識參與的深入品讀,即朱熹所說的“心到”,才能真正深化對文本的感知與理解,促進學生品讀能力的深入發(fā)展。
[1]俞揚.語文閱讀教學要注意“五讀”[J].基礎教育研究,2016(16).
[2]王春燕.質(zhì)疑——開啟文本對話的“金鑰匙”[J].新課程導學,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