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旭 (江蘇海安縣海安鎮(zhèn)仁橋小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著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目標和對美好社會的表述,闡述了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和當下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濃縮與結(jié)晶。學校教育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入小學生的思維之中,讓學生逐漸成長為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的人才。小學班主任組織學生開展主題班會,可以誦讀經(jīng)典、分析案例、實踐活動等主題的班會中對學生進行定點講解,幫助學生價值觀念的初步形成。
農(nóng)村的設(shè)施條件相對落后,使大多數(shù)小學生沒有機會接觸到國學經(jīng)典,也就無法對傳統(tǒng)價值觀——“仁義禮智信”有更深入了解。班主任可在主題班會中,講述國學經(jīng)典的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感染,產(chǎn)生對歷史人物的敬仰之情,讓他們的愛國情懷得到啟蒙。
例如,在臨近端午節(jié)時,開展“紀念屈原”的主題班會,教師可首先提問學生“喜不喜歡吃粽子?”和“誰知道端午節(jié)的由來?”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回答幾個問題后,開始對他們仔細講解屈原的故事,尤其是勸說楚懷王聯(lián)齊抗秦,之后遭到迫害并流放,還有投江之前與漁夫的對話三個情節(jié)。通過講述屈原的故事,使學生體會到屈原的胸懷大志,高尚節(jié)操與報愿望,深深地受到屈原人格魅力的影響,認識到個人的生存依賴于祖國的生存,當祖國受到欺凌時,自己應(yīng)挺身而出報效祖國,保護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胞。在班會的最后還可讓學生們自由表達對故事的理解,讓學生在這種有意識的思考中逐漸形成愛國的思想。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有著眾多的歷史典故來教育學生,班主任通過進行國學經(jīng)典講述,可讓學生很好地傳承先人留下來的精神遺產(chǎn),逐漸變得有文化、有涵養(yǎng),使他們樹立遠大的目標并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如果小學生從小就經(jīng)常撒謊而不改正,長大后就會變成一個滿口謊話,不履行諾言的人,既不利于自身也會危害他人。班主任要在主題班會中通過分析,對比案例,講述撒謊的后果,讓他們從小就樹立誠信意識,認識到“人無信不立”,成為一個誠實善良的好學生。
例如,班級的小剛同學借了小李同學漫畫書并承諾幾天后歸還,幾天后小李向小剛索要,小剛想將書據(jù)為己有,拒不承認借過漫畫書,于是兩人就打了起來。班主任可借此案例分析,失信于人會造成別人對自己的不信任,不僅遭受到別人的唾棄,還會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得不到幫助,從而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也要舉正面例子進行對比,如有次讓小王幫忙買作業(yè)本,等了很久也沒見回來,以為他忘了囑咐的事情,小王回來后問過他,才知道學校代售點作業(yè)本賣光了,是他去了很遠的地方才買到的,班主任獎勵他一個作業(yè)本并公開表揚他做事守信靠譜,讓有誠信的學生能得到直接利益還能在心理上得到滿足,以他為榜樣鼓勵學生講誠信。
班主任仔細分析案例,讓學生明白誠信不僅是道德問題還是利益問題,當自己不守信時招來的不僅僅上道德上的譴責,更帶來自身利益受損,要承受失信帶來的心理上和生活上的雙重壓力,讓他們認識到失信于人有多么大的危害。
中國有句古語:“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這說的是什么事都要有規(guī)矩,沒有規(guī)矩什么都做不成。對小學生滲透法治理念就是為了讓小學生能夠遵守規(guī)矩,有自我約束的意識,如若不然就會受到法律的懲罰,讓他們從小就樹立“法律的是最低的道德”的思想,在以后的生活中絕不跨越法律紅線。
例如,班主任可在“法制普及”主題班會上組織法制知識競賽,讓學生們事先學習一些法律的小知識,然后再通過有獎競答的方式普及法治知識和理念。其中問題應(yīng)該有難有易,簡單的如“可不可以隨便撥打報警電話?”較難的如“偷竊他人財物會犯什么罪?”小學生的法治知識雖不健全,但對簡單問題還是可以回答的,對于較難的問題正是主題班會的目的,小學生在獎品的調(diào)動下會積極參與活動,開動思考,整個過程中會無形中滲透法治觀念到學生的思維中,慢慢使得學生知法、懂法、守法,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種下法治的種子,讓他們在以后生活中時刻警醒,在做事之前仔細考慮是否違法,能避免他們誤入歧途。
法治知識是枯燥的,單純地通過講解,學生提不起興趣,也就無法談及法制教育了,教師可通過組織活動的方式,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主動吸收法治知識并指導為自身行為,達到“心中有法,行為有度”的境界。
班主任想要在農(nóng)村小學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就必須滲透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他們從小就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追求,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幫助其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實現(xiàn)綜合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