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清 (北京師范大學〔珠?!掣綄俑呒壷袑W)
當班主任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常會就學生的錯誤“小題大做”或“借題發(fā)揮”。筆者曾經(jīng)親眼看見放學期間,走廊上有幾個學生踢球,把走廊上的應急燈打壞了,該班主任把學生找來,從遵守學校規(guī)章制度談到樹立遠大理想,從自身談到偉人,從今昔談到將來,足足談了一個小時,個中列舉不少事例,闡述不少道理??墒?,這只是一群十六七歲的孩子,不要說是學生,作為同事,我也覺得太啰嗦了。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不希望被人嘮叨。苦口婆心的催眠曲,促膝長談的語言持久戰(zhàn),最終只會事半功倍!批評學生,要針對學生實際,力求切中要點,要像劇作家一樣以簡明扼要的語言引人入勝,要像敲打釘子一樣聲聲入耳。只有簡明精到、有的放矢的言語,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思索警惕,有醍醐灌頂之效。
教育學生,不是讓他們“聽老師的話”,而是要他們能遵守學校的紀律。學生違犯紀律,需要批評,班主任就要搬出規(guī)章制度,看他犯了哪條,要有根據(jù),而不能靠教師比學生高一等這樣的心態(tài)去‘鎮(zhèn)壓’學生?;蛘邔W生大喊大叫。制定班規(guī),讓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出謀劃策。誰不守紀律,就讓大家給他“定罪”。一個熱愛籃球的男生,選了一個班里最靠后的位置,但課堂上總愛拍一拍心愛的籃球,同學、教師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若然搬出“見家長”的威嚇,以他倔強的性格,第二天必退學不可。如果當著全班同學對他大吵大鬧,也無濟于事,甚至有可能變本加厲。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我找來他輕聲細語地說:“你一米八的個頭,球感好,反應快,確實是籃球運動員的好料子??墒悄悴荒転榱俗约旱那巴?,影響了其他人的利益,對吧?同學們,包括你,一起定的班規(guī)里有一條‘為了個人利益影響他人,為全班同學服務一周’?!彼缓靡馑嫉卣f:“那,那我就為全班同學打熱水!”從此,他再也沒有在課堂上拍籃球。另外,對犯嚴重錯誤的學生做出批評時應該恰如其分,避免使用過于絕對詞語。要是用語太過絕對,日后不能兌現(xiàn),結(jié)果把自己推向兩難境地,從而在學生中失去威信。
古語云:好話一句暖三九,惡語半句寒三伏。批評學生時,無論當時的情形令你多么氣憤,無論你的心情多么糟糕,萬萬不可口出惡語。因為惡劣的語言是一種軟暴力,刺傷的是人的內(nèi)心與靈魂,最后危及學生的心理健康。曾經(jīng)經(jīng)過一位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師正講津津有味地解讀課文,突然發(fā)現(xiàn)靠墻的一位男生呼呼大睡,教師語調(diào)一變“課堂上也能睡著,你果然是白又胖的豬呀!”男生馬上跳起來,認為老師羞辱他,與老師頂撞起來。同樣的事,另一位教師是這樣做的,他走到睡覺學生身旁,先敲了敲桌子,學生抬頭看了看又繼續(xù)打瞌睡,于是,教師又輕輕搖了搖他,溫柔地說“做夢哩,又夢見你那日曬雨淋的老父親在工地干活吧?”一句話觸動了他的心靈深處,使他想起了含辛茹苦,被生活重負壓彎了腰的父母。促使學生聽后去思考、去回味、去自責。這樣的批評比簡單生硬的訴斥要好得多。
有些班主任批評學生喜歡“揭底”,喜歡老賬新算。只要學生做錯了事,某些教師就將學生一年甚至是幾年前犯的錯誤一一列舉出來,讓學生無地自容。英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洛克指出:如果教師使學生過分地無地自容,他們便會失望,而制裁他們的工具就沒有了。對一個名譽掃地,自尊心喪失殆盡的孩子,我們還能有什么辦法教好他呢?實際工作中,千萬不能將“事”和“人”,甚至“此事”和“彼事”纏繞在一起。不能在“好心”的批評中,侮辱了孩子的人格。例如經(jīng)常會講到的這些話:這么簡單都不會,你是笨蛋呀;上課都能遲到,你還能干成什么大事?事實上,作業(yè)不會的孩子可能在其他方面能表現(xiàn)出驚人的天資!學生上課遲到,所謂事出必有因,可以先問清楚原因。不妨將上面兩句話稍做修改:你連鋼琴都能過十級,我相信這樣的題目對你不會是難事;你一直很守時,估計今天的遲到是因為有事耽擱了你吧!同樣的教育,不同的說法,修改后的言語更讓人接受。
俗話說:箭傷肉體,話傷靈魂。批評的言語,只有通情,方能達理!哪怕是一聲真誠的慰問,一個微不足道的委婉,都可能讓學生感動不已,知錯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