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外國語學校小學部 呂華明
整本書的閱讀在于一個整體,不同于一篇課文的教學,學生閱讀了一本書,留下什么印象,感受到什么是非常重要的。閱讀交流時,在關注學生個性體驗的同時,教師始終要有整體觀念,在強調整體感知中通過細節(jié)的挖掘,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提升。因此,在建構交流話題時,既要抓住細節(jié)建構話題,品悟書中的語言表達,更要從整體建構話題,深刻理解書中的主題思想,讓學生在閱讀中習得表達方法,更要在閱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滋養(yǎng),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提升,生命得到自由拔節(jié)。
下面,我就以指導本班學生匯報交流《草房子》的分享課為例,談談如何分別從不同方面拋出交流的話題,引導學生在交流分享中不斷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主題往往也是復雜的。如果面面俱到,恐怕一個星期都討論不過來。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首先確定討論的主題,然后設計多個話題層層推進。話題群之間的關系,應該表現(xiàn)為從具體到抽象、從已知到未知、從淺顯到深入,后一個話題成為前一個話題延伸、深化的自然,形成鏈狀或梯狀結構。
《草房子》一書,在交流分享時,我首先圍繞“苦難和成長”的主題設計了這樣的兩個話題:(1)《草房子》中,哪些少年經(jīng)歷了苦難?他們分別經(jīng)歷的苦難是什么?(2)在苦難前,這個少年有些什么特點?經(jīng)歷苦難后,這個少年又在哪些方面成長變化了?學生基本能圍繞話題,對書中人物經(jīng)歷苦難后的成長有一個比較深刻的了解。如:細馬同樣也是一個苦命的孩子,他無力阻擋厄運的黑手伸向他,世事多變,小小年紀便支撐起了整個家。讀細馬,我們讀到的是一個少年與不幸命運拼搏的優(yōu)雅與悲愴之美。
學生在交流書中人物的過程中,既能感知他們的悲苦,又能看到他們的成長,并從中受到啟迪。
話題的設計要具備詮釋性和開放性,善于抓住作品中的沖突點,將學生處于矛盾的對立中,引發(fā)討論,激起思維的火花。這樣的話題,能讓學生在思考中領悟,在辯論中明晰,成為有思考力的讀者。為此,《草房子》一書,在交流分享時,我設計了這樣兩個話題:(1)你讀完《草房子》之后,哪些情節(ji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2)你讀完《草房子》之后,哪些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草房子》中,蔣一輪與白雀的美好戀情;溫幼菊長期與藥罐為伴;桑桑得了絕癥,只是到了最后的時刻才復生;秦大奶奶既寡且獨;邱二爺無后代,住房被淹沒,又得絕癥死去;杜小康家遭破產;紙月不知生父為誰,孤苦伶仃地與奶奶為伴,最后不知道下落……這些情節(jié)學生基本都能講得頭頭是道,并且能簡單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當然,對書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生在交流、舉例和辯論的過程中也能逐漸明晰起來,如頑皮、天真、勇敢、講義氣、心地善良、有點小虛榮心的桑桑;熱愛集體、勇于擔當、坦然面對困難的杜小康;被人嘲笑,但有很強的自尊心,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的禿鶴;內向、清純、善良、善解人意的紙月;善良、堅強、有自我犧牲精神的秦大奶奶等。所有的情節(jié)和人物,學生都能在交流、碰撞的過程中不斷激起思維的火花,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主題的把握。
細節(jié)描寫既是人物形象、環(huán)境特點的具體表現(xiàn),又往往是學生語言習得的范本,因此,在閱讀交流中,要抓住細節(jié)設計話題,深入語言層面,引導學生體會語言表達特色及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
交流分享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話題:書中有哪些精彩片段或細節(jié)描寫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學生在交流時,主要抓住了作者對書中人物的描寫和一些環(huán)境描寫。如:“夕陽正將余暉反射到天上,把站在磚堆頂上的細馬映襯了一個細長條兒。余暉與紅磚的顏色融在一起,將細馬染成濃濃的土紅色……”這段話利用環(huán)境描寫,烘托出寂靜安適的氛圍。結尾意味深長,暗示了細馬已經(jīng)懂事,已經(jīng)能擔負家庭重擔,引發(fā)讀者思考。
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把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語言表達的方式和效果,都能體悟得較深刻。
話題的設計還要有延伸性,注意引導學生思考和追問現(xiàn)實生活,感受到書對于我們的生活是有影響和指導意義的。
就《草房子》有關“苦難”的主題,在交流分享結束時,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話題:上網(wǎng)查找一些和苦難有關的名句,談一談你對苦難與成長的看法。以此為話題,寫一篇讀書筆記。后來,學生在前期交流的基礎上,對主題的把握很到位,寫得很深刻。其中有一位學生這樣寫道:
“巴爾扎克曾經(jīng)說過:‘苦難是人生的老師?!前?,沒有經(jīng)歷過痛苦的生活,怎么會領略到幸福的可貴?成長和蛻變就在這艱苦的磨礪之中,杜小康在歷經(jīng)挫折后變得成熟穩(wěn)重,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桑桑在不幸得了鼠瘡,在經(jīng)歷‘絕癥’的考驗后,悄悄蛻變成一個心懷感恩、剛強堅韌的少年。
《草房子》讓我又一次得到了心靈的啟迪,它讓我真正領略了成長之美——那是勇氣、力量和責任的光芒。挫折總會伴隨成長,讓我們積蓄力量,微笑著面對挫折,在拼搏奮斗中成長,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總之,閱讀交流分享的目的在于引領學生對整本書進行全面回顧、總結和提升,讓它與學生的生命發(fā)生碰撞,讓它觸及學生的心靈,引發(fā)學生思考,帶給學生啟迪。但在交流分享活動中既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充分交流,互動分享,又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實現(xiàn)師生互動,發(fā)揮教師的組織、引導、促進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在交流分享中有所思考、有所啟迪,并不斷促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曹文軒.草房子[M].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