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斌,賀 元,李懷偉,阿 海,關炳瑜,李永娟
骨質疏松患者其骨質量下降、骨微細結構被破壞,表現(xiàn)為骨強度降低、脆性增加,發(fā)生骨折的風險增大,骨折是骨質疏松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fā)癥[1-2]。由于骨質疏松以老年人最為常見,而骨質疏松性骨折又以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居多,因而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OTCF)頗受關注。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PVP)和經(jīng)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KP)是治療OTCF的兩種常用微創(chuàng)術式,其中PVP雖被證實為治療OTCF的有效方式,但治療過程中常發(fā)生骨水泥滲漏,易造成嚴重并發(fā)癥[3-4],而PKP能否在取得同樣效果的前提下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仍存在較大的爭議[5]。近年來雖有較多的學者致力于PVP與PKP治療OTCF的研究,但關于兩種治療方式治療OTCF的系統(tǒng)性對照研究較少。本文以老年輕中度OTCF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PVP與PKP兩種術式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為臨床提供參考。
2012年1月—2017年1月筆者醫(yī)院收治老年OTCF患者76例,根據(jù)手術方式分為PVP組(41例)和PKP組(35例)。PVP組: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齡60~80歲,平均67.84歲;骨折部位:T116例、T1222例、L18例、L23例、L32例;單一椎體骨折38例,L1+L2骨折3例。PVP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60~81歲,平均67.21歲;骨折部位:T115例、T1219例、L17例、L22例、L32例;單一椎體骨折32例,L1+L2骨折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均表示配合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1)明確診斷為OTCF[6]:①有明確的外傷史;②X線、CT等影像學檢查有一定程度的壓縮,椎體后壁完整;③外觀有后突畸形,胸腰局部腫痛、壓痛及叩擊痛,腰部活動不利;(2)經(jīng)MRI檢查為新鮮骨折(骨折時間<3周);(3)骨折嚴重程度為中輕度(根據(jù)Genant半定量法進行分級,骨折椎體高度減少<40%,無合并脊髓及神經(jīng)損傷);(4)年齡>60歲;(5)身體狀況能夠耐受手術治療。
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內科疾病及患有椎體骨髓炎;(2)因任何原因影響療效評價;(3)對所用藥品器械有過敏反應;(4)無法糾正凝血機制障礙和出血傾向;(5)非骨質疏松性急性創(chuàng)傷性骨折。
所有患者入院后臥床休息、止痛等對癥處理,常規(guī)查體、實驗室檢查及X線、CT、MRI等影像學檢查,常規(guī)禁食、禁水、備皮等,專業(yè)醫(yī)師對患者進行手術耐受力評估,對精神緊張的患者可適當給予鎮(zhèn)痛催眠藥物。
兩組均取仰臥位,在局部麻醉下采用單側入路術式;常規(guī)鋪巾消毒后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定位傷錐錐弓根皮膚為進針點,沿定位點置入穿刺針,透視下確定穿刺針位于傷椎體椎弓根內,在椎體前1/3處后拔出穿刺針芯后插入導針并退出穿刺針,然后進一步操作。
PVP組:C型臂X線機透視確保穿刺位置良好后,于椎體前1/3處緩慢向椎體內注入拉絲期的骨水泥(意大利Tecres S.P.A公司生產(chǎn)),待骨水泥硬化后退出工作套管。
PKP組:采用與PVP組相同的方法建立工作通道,于椎體后1/3處插入工作套管,經(jīng)工作套管置入骨鉆,透視確保骨鉆至椎體前臂2~3cm處,取出骨鉆并植入球囊,注入碘海醇造影劑,待球囊擴張良好(壓力在20~40bar)、椎體高度復位滿意后退出球囊,透視引導下逐漸推入拉絲期骨水泥(意大利Tecres S.P.A公司生產(chǎn)),待骨水泥硬化后退出工作套管。抽出造影劑后擴張壓縮的椎體,拔出球囊后注入骨水泥。
兩組患者術后采取同樣的處理方案,即術后仰臥2h,常規(guī)心電監(jiān)護12h,預防性使用抗生素2d,術后第2天開始常規(guī)下地活動,嚴格預防感染、血腫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患者出院后繼續(xù)常規(guī)治療骨質疏松。所有患者術后至少隨訪12個月,每3個月患者回院復查一次,隨訪內容包括觀察骨水泥情況、脊髓神經(jīng)損傷情況及有無感染、血腫、疼痛等一般情況,同時評估兩組的治療效果。
手術情況:記錄兩組手術時間、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時間。療效指標:記錄兩組術前、術后3d,術后3、6及12個月VAS和活動能力,記錄兩組術前、術后3d及術后6個月的Cobb’s角[7]和椎體前緣高度[8]。VAS評分總分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顒幽芰偡?~4分,活動無明顯困難1分,活動需要輔助2分,坐立不能行走3分,只能臥床4分。安全性評價:記錄兩組住院及隨訪期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PKP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長于PVP組,骨水泥注入量多于PVP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術前Cobb’s角、椎體前緣高度PVP組與PKP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比較,兩組術后3d、術后6個月的Cobb’s角顯著減小(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3d、術后6個月椎體前緣高度顯著增加,且PKP組高于PVP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PKP組術后3d的VAS評分高于PVP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觀察時間的VAS評分PKP組與PVP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各觀察時間的VAS評分均低于術前,組內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PVP組各觀察時間點的活動能力評分與PKP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各觀察時間點的活動能力評分均低于術前,組內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PKP組發(fā)生骨水泥滲漏1例,慢性疼痛3例,鄰近椎體壓縮性骨折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7.14%(6/35);PVP組發(fā)生骨水泥滲漏5例,神經(jīng)根疼痛1例,慢性疼痛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9.51%(8/41)。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873,P=0.462)。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表2 兩組Cobb’s角、椎體前緣高度改善情況比較
組內與術前比較:*P<0.05
表3 兩組手術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組內與術前比較:*P<0.05
表4 兩組手術前后活動能力評分比較分)
組內與術前比較:*P<0.05
OTCF患者主要以老年人為易發(fā)群體,目前臨床上治療OTCF的方法較多,如臥床休息、佩戴支具和藥物鎮(zhèn)痛等非手術治療,傳統(tǒng)手術治療(釘棒內固定)和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PVP和PKP)[9],臨床上一般不建議采用非手術治療。釘棒內固定是治療OTCF的傳統(tǒng)術式,該術式雖能緩解患者的疼痛,取得一定的療效,但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費用較高,且常發(fā)生內固定植入物松動而導致手術失敗[10],因而其并不是治療OTCF最理想的術式。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椎體成形術(PVP和PKP)普遍應用于OTCF的臨床治療,與傳統(tǒng)術式比較具有手術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被認為是目前治療OTCF最有效的術式[11]。然而,隨著PVP和PKP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關于二者孰優(yōu)孰劣的爭議也越來越大,而目前學界關于兩種術式的系統(tǒng)性對比研究較少。
本研究中,較PKP而言,PVP具有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較快、骨水泥用量較少等優(yōu)點,其原因主要是因為PVP操作簡便,體位復位后可直接進行骨水泥高壓注射,而PKP需依賴球囊擴張作用,這與既往研究具有一致性[12]。從椎體恢復情況方面看,兩組術前Cobb’s角、椎體前緣高度比較差異不明顯,術后3d、術后6個月PVP組Cobb’s角與PKP組比較差異不明顯,術后3d、術后6個月與術前比較,兩組Cobb’s角顯著減小,椎體前緣高度顯著增加,PKP組術后3d、術后6個月椎體前緣高度顯著高于PVP組。這說明對老年輕中度OTCF患者的臨床治療,PVP和PKP兩種術式治療OTCF均能獲得良好的Cobb’s角恢復效果,且二者的效果相當,但PKP組椎體前緣高度恢復優(yōu)于PVP組。其原因可能是因為PKP通過球囊擴張作用,可直接機械地達到恢復椎體高度的作用,而PVP通過體位復位直接高壓注射骨水泥,骨水泥可較好地分散到骨折微小裂隙中,對Cobb’s角恢復效果理想,對椎體前緣高度恢復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椎體前緣高度恢復效果不如PKP。然而有研究表明[13],OTCF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椎體高度過度恢復會加大再次骨折的風險。從疼痛緩解效果方面看,PKP組術后3d的VAS評分高于PVP組;兩組術后各觀察時間的VAS評分與術前比較顯著降低。這說明,兩種術式均可顯著緩解OTCF患者的疼痛,其原因是OTCF患者的疼痛發(fā)于椎體的微小骨折,在椎體機械應力或椎體內炎癥反應變化時疼痛程度增加,而注入骨水泥可加骨折裂痕,減少與負載相關的機械應力,從而減輕疼痛,兩種術式均可以發(fā)揮這種效果[14];而PKP術后3d的VAS評分高于PVP,可能是PKP操作造成。從術后椎體功能恢復方面,PVP組各觀察時間點的活動能力評分與PKP組比較差異不明顯;兩組術后各觀察時間點的活動能力評分與術前比較顯著降低。表明兩種術式均可獲得良好的椎體功能恢復,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兩者均能獲得較理想的椎體恢復,緩解疼痛,這與既往研究[15-16]基本一致。從安全性方面看,兩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不明顯,表明兩種術式治療老年輕中度OTCF的安全性相當;需要指出的是,PVP組發(fā)生骨水泥滲漏5例,而PKP組僅1例,但PKP組發(fā)生鄰近椎體壓縮性骨折2例,其原因可能是PKP椎體復位過程中勢必造成空腔,空腔周邊疏松骨質被壓縮后有利于防止骨水泥滲漏,但亦可能引起骨小梁斷裂。
本研究從手術一般情況、椎體恢復情況、疼痛緩解情況、椎體功能恢復情況及安全性等方面比較了PVP與PKP治療老年輕中度OTCF患者的優(yōu)劣,表明兩種術式各有優(yōu)劣,但研究中樣本量較小,有待大樣本量的研究進一步證實。另外,本研究中排除了陳舊性骨折患者,對于這兩種術式治療陳舊性OTCF的效果比較尚需開展專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