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立梅 楊國平
(1.靈川縣農業(yè)局,廣西桂林 541200; 2.靈川縣潭下鎮(zhèn)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廣西桂林 541208)
“Y兩優(yōu)5867”是江西科源種業(yè)有限公司、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清華深圳龍崗研究所用Y58S×R674(蜀恢527/ 9311)雜交選配的雜交一季稻組合,贛審稻2010002、國審稻2012027,2012廣西審定,廣西審定意見及適種范圍是高寒山區(qū)稻作區(qū)海拔800米以下地區(qū)作中稻,桂中、桂北稻作區(qū)可作一季早稻或中稻種植;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2014年開始在靈川縣種植,表現(xiàn)優(yōu)異,2015年擴大種植面積,2016年潭下鎮(zhèn)老街村自發(fā)種植6.67hm2中,表現(xiàn)出分蘗能力強,莖桿粗壯,株型緊湊,有效穗多,穗大粒多,結實率高,米質優(yōu)等特點,具有高產、優(yōu)質,易管理等優(yōu)點[2]?,F(xiàn)將該組合種植表現(xiàn)及栽培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試驗品種為“Y兩優(yōu)5867”、“深兩優(yōu)5814”。其中“深兩優(yōu)5814”為對照(CK)。
試驗、示范田塊灌溉便利,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水源充足。
2014年在潭下鎮(zhèn)河邊村進行中稻新組合簡比試驗,2015年全縣多點測產;2016年潭下鎮(zhèn)老街村進行連片示范種植。
簡比試驗采用實割曬干稱重;全縣采用多點測產,采用五點取樣曬干稱重;示范田測產采用高中低各取一塊田五點取樣曬干稱重。
在4月12日播種,7月25日始穗,7月28日齊穗,8月28日成熟,全生育期138d。生長周期適合,可在靈川縣作一季早稻或中稻新組合推廣種植。播種推遲,生育期縮短,在靈川縣種植最遲不應超過6月15日播種。
“Y兩優(yōu)5867”為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品種,2016年在靈川縣作一季早稻或中稻種植中,全生育期138d,株高125.4cm,分蘗力強,莖稈粗壯,株型緊湊,葉片挺直,長勢繁茂,有效穗多,稃尖無色,穗大粒多,結實率高,熟期轉色好,米質優(yōu)。有效穗為258.3萬穗/hm2,每穗總粒數(shù)166.1粒,實粒數(shù)138.7粒,結實率83.5%,千粒重27.3g。粒長7.0mm,粒型長寬比3.3。
2008~2009年參加江西省水稻區(qū)試,2008年平均產量為8.505 t/hm2,比對照II優(yōu)838增產8.84%,極顯著;2009年平均產量為8.349 t/hm2,比對照II優(yōu)838增產5.13%。兩年平均產量為8.427 t/hm2,比對照II優(yōu)838增產6.99%。
2009年參加國家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為8.481t/hm2,比對照Ⅱ優(yōu)838增產1.5%;2010年續(xù)試,平均產量為8.85 t/hm2,比Ⅱ優(yōu)838增產8.7%。兩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為8.666 t/hm2,比Ⅱ優(yōu)838增產5.0%。2011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9.012 t/hm2,比Ⅱ優(yōu)838增產8.6%。
2014年在潭下鎮(zhèn)河邊村進行中稻新組合簡比試驗,在簡比試驗中,小區(qū)產量折合產量為10.836t/hm2,比對照“深兩優(yōu)5814”產量10.294 t/hm2增產5.3%;2015年全縣多點測產,“Y兩優(yōu)5867”平均產量為9.531 t/hm2;2016年潭下鎮(zhèn)老街村連片6.67hm2種植中,長勢均衡,莖稈粗壯,有效穗多,結實率高,平均產量為9.781t/hm2,最高產量10.019 t/hm2。
2.4.1 抓住要點,及時管理 “Y兩優(yōu)5867”是超級稻認定品種,增產潛力顯著,良種還要配良法,必須培肥秧床,培育嫩壯秧,適時移栽,施足基肥、早追肥,管好水分,及時預防病蟲,能獲得較高產量。
2.4.2 適時播種,培育嫩壯秧 “Y兩優(yōu)5867”在靈川縣做一季早稻或早稻種植,一般在清明前后即可播種,在5月5日前結束,8月下旬至9月下旬成熟,也有農戶最遲在6月15日前播種作一季晚稻用種,10月中旬成熟,生育期縮短為120d,也可獲得高產,米質更優(yōu)。播種可采用編織隔層育秧技術,用種量為18.75~22.5kg/hm2。播種前提早一個月漚制秧田,施用45%含氯復合肥600kg/hm2,腐熟、細碎農家肥22.5~30t/hm2,犁耙均勻,田間保持淺水,播種前用未復膜的編織布復蓋在平整的秧廂上,鋪上3~4cm的泥漿,泥漿不宜過稀,沉降后即可播種。播種時用旱育保姆拌和催好芽的稻種,每5.25kg旱育保姆配18.75~22.5kg干稻種,或在一葉一心時,每1hm2秧田用15%多效唑500倍675kg藥液,均勻噴施苗床。播種后加強秧苗管理,出苗后及時通風煉苗,提高秧苗抗逆性,秧苗期注意及時防治稻象甲,在2.5~3.0葉期,可適當噴施一次可殺得加葉面肥,預防爛秧及補充養(yǎng)分,移栽前噴施氯蟲苯甲酰胺、吡蚜酮及毒氟磷,預防水稻蟲害及水稻矮縮病。
2.4.3 適齡移栽,合理密植 移栽嫩壯秧有利于回青早,分蘗快,有效分蘗形成早而多,夯實穗大粒多的堅實基礎,犁耙田后施入基肥耥平,泥漿沉降半天至一天后,開好四周排水溝,溝深20~30cm,開好廂溝,分廂種植,廂面寬4~5m,溝寬0.4m,溝深15~20m,實行廂壟式栽培。為避免福壽螺造成缺苗斷行,開好溝后撒施殺螺劑,就可以帶土插秧。近年來通過比較,插秧比拋秧增產效果明顯,插秧比拋秧縮短直立時間,秧苗生長快;株行距均勻,每蔸禾苗形成比較合適的分蘗群體,拋秧則有株行距不均勻導致每蔸分蘗差異大,造成分蘗穗實粒數(shù)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整體的結實率,移栽中最好選擇插植,選擇在陰天、晴天下午或者是陰雨天插植,對秧苗傷害小,插后生長快。移栽葉齡為4.0~5.0葉,每蔸2苗,插植規(guī)格20.0cm×24.0cm,每1hm2插植21萬蔸,即有42萬苗,過稀或過密均不利于高產。
2.4.4 配方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水稻生育期中有兩個需肥高峰:一是分蘗期,二是幼穗形成至孕穗期。前期供肥不足,分蘗小,葉瘦小,葉色黃,有效分蘗少。后期供肥不足,穗小籽少粒重低,影響產量。根據(jù)水稻需肥特點,就是為了搞好配方施肥,在施肥上要做到一般田前重中輕后補,肥田前重中補后控,前重,要重施底肥和返青肥,輕施穗肥,補施粒肥。根據(jù)長相施用磷鉀肥和氮肥。肥地后控,就是后期控制化肥使用量,防貪青倒伏及晚熟。根據(jù)靈川縣水稻田土樣化驗結果,施肥方案采取耙田前每1hm2施15~18.5t腐熟農家肥、0.15t尿素、0.18t磷酸二氫(N16P44),氯化鉀0.12t或者含氯45%復合肥0.45t,尿素0.075t作基肥,可增施0.0225t硫酸鋅;移栽后7d左右第一次追肥,每1hm2用尿素0.15t,氯化鉀0.12t混合撒施;移栽后15~20d第二次追肥,每公頃用尿素0.075t,氯化鉀0.0375t混合撒施;當幼穗Ⅲ、Ⅳ期時,看苗施穗肥,可補施尿素各氯化鉀各0.03~0.045t/hm2。施肥時保持淺水層,一般3d左右自然落干,根據(jù)天氣情況灌水施肥[3]。
2.4.5 科學管水,田間不宜長期積水或者過度缺水 要求排干田水在晴天噴施除草劑,在泡田時灌深水(筑好田基灌水浸沒枯死雜草),犁耙后田面保持淺水,在移栽時要求無水層(土壤水分處于飽和狀態(tài),除腳印外看不到水層)。在整個水稻生長期間,除水分敏感的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和用藥施肥時采用跑馬水灌溉外,一般以無水層或濕潤灌溉為主,促進根系生長,增強根系活力。當莖蘗數(shù)達穗數(shù)苗的90%左右開始多次輕擱田,以控制高峰苗。生育后期干濕交替,以協(xié)調根系對水、氣的需求,直至成熟。收獲前7d排水露田。
2.4.6 及時防治病蟲害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病蟲害防治方針。移栽后第7d左右結合第一次追肥混合撒施移栽田除草劑,預防禾苗間雜草搶奪養(yǎng)分,在苗期以及移栽后10d內用藥防治稻象甲,移栽后10d、20d、30d以及幼穗分化期分別用藥防治稻飛虱及水稻矮縮病,由于輕視防治水稻矮縮病造成減產也有存在。靈川縣一季早稻或中稻主要有稻縱卷葉螟、水稻螟蟲、稻飛虱、稻紋枯病和稻瘟病,近年來稻曲病發(fā)生較重,根據(jù)農業(yè)部門的病蟲情報進行病蟲防治,在水稻大胎破口期、抽穗20%、齊穗期必須用75%三環(huán)唑、苯甲·丙環(huán)唑防治稻瘟病、稻紋枯病、稻曲病及其它病蟲。統(tǒng)一在孕穗期到成熟期在田埂及田間投放滅鼠毒鉺或誘鼠竹筒,嚴控老鼠為害[1]。
“Y兩優(yōu)5867”生育期長,產量高,米飯松軟可口,適口性強,適合靈川縣一季早稻或中稻種植的要求,米質適應群眾的飲食需求,靈川縣水稻種植中,近幾年“Y兩優(yōu)5867”種植面積逐年增多,對提高水稻產量有明顯效果。
為達到高產目的,在栽培過程中各環(huán)節(jié)緊密相扣,措施失當,極易造成連鎖反應,最終產量不高。根據(jù)靈川縣的氣候條件及土壤環(huán)境條件加強田間管理,清明后氣溫回升快,播種后至幼穗分化前雨水季節(jié)多,秧苗期注意通風煉苗,不能長久密閉,移植后秧苗生長快,田間保持濕潤,達到水氣平衡,極早搭建高產苗架,在生產中后期,病蟲防治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忽視防治穗頸瘟、稻紋枯病、稻曲病及稻飛虱極易造成減產。該組合有二次灌漿特性,在灌漿期不能斷水過早,勤灌跑馬水,提高二次穎花的結實率和千粒重,能顯著提高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