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娟
【摘要】一堂好課,不是教師的獨唱,而是師生共同譜寫的生命之歌。課程改革永遠在路上,這既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內在需要。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也是衡量人才綜合素質的標準之一,學好語文必須從兒童抓起。低年級兒童的認知水平與特點具有特殊性,因此,低年級小學語文課改必須立足于這些特殊性,以生活化、情景化為導向,深入挖掘、創(chuàng)新課文題材,以培養(yǎng)學生的“智商、情商與逆商”為主線,最終實現(xiàn)“育知、育能、育人”三者同步。
【關鍵詞】課改;生活化;情景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波瀾壯闊的教育號聲中,任何一位老師無時無刻不在經受著新理念的強烈震撼與沖擊。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深信,要想實現(xiàn)課程改革的目標,把學生培養(yǎng)成身心健康、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勇于探索實踐能力的人,語文課擔當著最為重要的使命?!皩W校是神奇的樂園,學習是快樂有趣的事?!边@是老師最想讓剛入學的孩子獲得的心理感受。在剛入學的孩子眼中,小學生活是陌生而又新奇的。那么,如何在初始階段激發(fā)孩子的興趣與好奇心,播下愛學習、愛語文的種子呢?
一、生活是教學的源泉,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
把教學內容生活化,是我在語文教學中體會到的首要原則。比如,在學習《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時,我播放了一段關于森林被砍伐后遭遇水土流失、家園遭到破壞的視頻。我采用一邊播放一邊詢問的方式。開始時,我問學生:“森林美不美?”學生齊聲回答:“美!”播放到水土流失的地方時,我又問:“森林去哪里了?”學生回答:“被沖走了?!痹诓シ诺郊覉@被破壞的地方時,我再問:“為什么家被沖走了?”“你愿意家被沖走嗎?”“如果這是我們的家,你該怎么辦?”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陷入思考,啟發(fā)學生意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最后,再讓學生發(fā)言,談如何從自我做起保護森林,保護環(huán)境。
同樣,在學習《山城的霧》時,我沒有先講課,而是問學生:“同學們見過霧嗎?”學生齊聲回答:“見過?!蔽页藱C又問:“喜歡霧嗎?”學生有的搖頭,有的說不喜歡。我問:“為什么呢?”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理由,有的說:“有霧看不清路?!庇械恼f:“霧有一種難聞的味?!边€有的說:“霧吸到鼻子里,都讓我生病了。”于是,我播放了一段黃山云海的視頻,問學生:“這種霧美嗎?”“喜歡這種霧嗎?”學生都興奮地回答:“美!”“喜歡!”接著,我就給學生講了霧和霧霾的區(qū)別,以及霧霾形成的原因與預防措施。這樣,不僅引導學生學會了自然知識,也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熱情與渴望。
看著學生們充滿童真的臉龐,我感覺將語文生活化,讓語文從生活中來,再走入生活,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課后我又布置作業(yè),讓學生畫一幅自己喜歡的大自然的畫,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童真是詩,我們要呵護童心、童真、童趣,讓孩子天真的心靈在純潔的環(huán)境中長大。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煥發(fā)生機,回歸本然。
二、課堂是感知生活的場所,也是創(chuàng)新思想萌芽的舞臺
語文題材源于生活,是生活內容的體現(xiàn),也是創(chuàng)新實踐的體驗。課文內容的生活化與情景化,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感知與體驗生活,課文所表達的思想也在實踐中得到挖掘與拓展,成為啟迪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源頭。
在課堂上,倡導學生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發(fā)展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自主學習的過程,并在過程中激發(fā)勇于開拓、銳意進取的品質。比如,在學習《果園機器人》時,我讓學生把家里的機器人都帶到課堂上。有玩具機器人,也有智能機器人。我先讓帶玩具機器人的學生進行介紹,有個學生不僅講得繪聲繪色,還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把機器人看成會思考的伙伴。而帶智能機器人的學生更是神奇地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科學課,他把機器人進行了組裝、搭建和運行??粗麑Wⅰ⑹炀毜牟僮?,簡直是一名工程師在進行專業(yè)演示。學生們羨慕的表情、嘖嘖的驚嘆,讓這名學生臉上洋溢著幸福而又自豪的喜悅??梢钥隙?,他一定會加倍鉆研,準備給同學們帶來下一個驚喜。
三、教師是演員兼導演,融“育知、育能、育人”為一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以學生為中心,采取多種組織形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揮、張揚。比如,個體演示、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等組織形式都會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的寬松環(huán)境。這樣,教師就將直接的知識傳授轉化成間接的方法引導和思想啟迪。正如,當人迷路了,不是輕易給他指明方向,而是引導他辨明方向;當人登山畏懼時,不是推著他走,而是點燃他內在的精神力量。
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神壇上走下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 者、幫助者、評價者,做學生的啦啦隊。課堂上,教師要時刻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傾聽學生的心聲,調控教學,照顧差異,及時發(fā)現(xiàn)“火花”。在學生求知的過程中,不僅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學、愛學,還要培養(yǎng)學生不怕困難、永不服輸?shù)哪嫔糖閼?,養(yǎng)成探究、質疑與創(chuàng)新的開拓精神,實現(xiàn)“智商、情商、逆商”的協(xié)調發(fā)展與進步。總之,只有在教學中更新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創(chuàng)造因素,開展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在教學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提高。
四、結語
雖然課改充滿了酸甜苦辣,但是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呢?鳳凰涅槃,是為了重獲新生;蟲之為繭,是為了化蛹成蝶的美麗。課改在與新課改的每一次碰撞中,我都收獲一份驚喜。與課改同行,就是與收獲同行,與快樂為伴。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