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翠紅
摘要: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部分寫作教學依然忽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受,缺少對學生生活素材的挖掘,過多地強調(diào)立意、選材等因素,或一味求新求異,或被一些命題形式束縛得千篇一律?!罢鎸懽鳌苯虒W追求的是一種寫作行為的真實。教師可以將學生的閱讀興趣適切遷移到寫作中,幫助他們樹立寫作信心;帶領學生體驗真感受,引導學生“用我手寫我心”;讓寫作中多些與生命的對話,啟發(fā)學生自由地創(chuàng)作;放手讓學生采取多種寫作形式來進行自主作文,為學生設計、搭建一個自由傾吐、自主表達的平臺,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
關鍵詞:寫作教學;真實寫作;真實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 07B-0051-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實情感。[1]然而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部分寫作教學依然忽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受,缺少對學生生活素材的挖掘,過多地強調(diào)立意、選材等因素,或一味求新求異,或被一些命題形式束縛得千篇一律。學生常常是被動而作,至于學生有沒有興趣寫、會不會寫,在教學中鮮有顧及,以至于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空話、套話、假話甚多,無病呻吟甚多,勉強而作、湊字數(shù)的甚多。即使升入高年級,有些學生的選材能力、語句組織能力和技巧運用能力仍不盡人意,每次單元測試作文項的扣分較為嚴重。因此,筆者也常常反思:高高地站在作文指導的講臺上,向?qū)W生傳授的那些技巧真的是寫好作文的法寶嗎?問題出在哪里?
究其原因,是學生的“心”和“五官”被磨鈍、磨平、磨成一律了。誰“磨”的?有時是生活,有時是習慣,有時卻是師長們的教誨!其實作文就是一種“體驗”,不僅注重前提性的“體”,即去實踐去嘗試,更要關注、保護“驗”之“心靈”的靈動與獨特;而這樣的“心靈”只隱藏于“自由”“真實”之中[2]。在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一旦孩子的作文興趣與表達欲望被有效激發(fā),筆頭就如被開掘的清泉,汩汩流淌出充滿個性的語言,不時有令人稱奇的浪花、有驚喜的跳躍。那種靈性的自由表達、個性的充分飛揚,令指導者也好生羨慕。
“真實寫作”追求的是一種寫作行為的真實。我們越來越認識到,若要做到寫作任務的真實、寫作環(huán)境的真實、寫作對象的真實、寫作成果的真實,是需要教師把學生放在心坎上、蹲下身子,為學生去選擇、為學生去設計,傾聽學生的心聲,給他們搭建一個自由傾吐、表達的平臺。
一、閱讀遷移,助力寫作
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起步階段的作文是以模仿為主,因此走近兒童文學,在書籍與現(xiàn)實中搭起一座自由通行的心靈橋梁,可以幫助學生走得更穩(wěn)一些、更順一些。如筆者在指導“小動物”這一孩子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寫作時,為了讓學生在寫作中能多點靈性、細致、傳神的表達,除了要求學生平時注重生活積累外,還認真指導他們完成了法國作家亨利·法布爾的《昆蟲記》的閱讀。書中對小動物的獨特表達是全書的亮點,在要求學生進行閱讀、摘錄精彩句段后,筆者節(jié)選了其中兩段供教學使用:
1.這貪吃的小毛蟲,不是我不客氣,是你太放肆了。如果我不趕走你,你就要喧賓奪主了……而我呢,在這期間不來打擾你,任憑你來占據(jù)我的松樹。
2.又在那兒發(fā)現(xiàn)了美麗的小動物,那是一只甲蟲,像核桃那么大,身上帶著一些藍色……使我聯(lián)想起了那天堂里美麗的天使,她的衣服一定也是這種美麗的藍色。[3]
由于學生閱讀興趣的遷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接觸這兩段描寫后暢談自己欣賞的原因,并嘗試模仿寫作。在課后學生有關小動物的作文中可以感受到,學生字里行間流淌出的是對小動物的滿滿的喜愛,對模仿表達的濃濃興趣。在作文評講環(huán)節(jié),當學生當堂朗讀自己滿意的片段描寫時,他們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悅,增強了繼續(xù)寫好作文的信心。
二、自由選擇,真切體驗
曾經(jīng)讓學生自由選擇作文題目,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選擇了想象作文,理由是“我可以自由想象,我可以天馬行空,我可以做主”。的確,在命題與半命題作文的限制下,我們很少有讓學生自由選擇的機會。一旦給予他們這樣的機會,學生思維的寬度、廣度被無限延展,表達的自由度也大大增加。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體驗真感受開始,把目光投向自己的世界,從生活中提取豐富多樣的素材,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寫下來,將寫作變?yōu)橐环N生活需要。
有次,筆者嘗試指導學生進行通訊報道類文體的寫作。對于這類文體,學生第一次寫,似乎有點難度。在“真感受”的教學思路引領下,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即興演講比賽”的活動,擬定一些學生熱衷的演講話題,如“讀書的樂趣”“保護環(huán)境從我做起”“節(jié)約每一滴水”等,當然學生也可以自選話題?,F(xiàn)場演講氣氛熱烈,演講內(nèi)容豐富多彩,有“菜籃子危機”“爭做不上補習班的學生”“話說文明旅游”等等。演講者們大膽、從容、老練的臺風,不時贏得同學們的陣陣喝彩。在后續(xù)的投票評選環(huán)節(jié),“小小演說家”誕生了。筆者趁熱打鐵:“把剛才的演講比賽情況向別人介紹下,這就是報道”。
三、圍繞主題,深度對話
高年級的學生隨著學習視野的逐步開闊,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日益加深,有自由表達的迫切愿望。于是他們借習作,與名人對話、與未來對話、與歷史對話、與文化對話,甚至和心靈對話、和生命對話。這種對話,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圍繞教師精心設計的一個或幾個話題而展開。在對話中,學生可以自主能動地在知識庫中搜索與作文話題相匹配的素材,樂于表達內(nèi)心的世界。如學生在學習了《愛如茉莉》這篇課文后,被浸潤著生命芬芳的文字以及其間流淌著的“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父母之真愛真情所熏染。此時,筆者順勢告知孩子,有時精煉的小詩也能表達這種真摯的情感:
媽媽
你說,愛如茉莉般____
可是
浪漫的愛,
怎會像它那樣平淡無奇?
我在尋找____
愛,是您生病時還惦記的餃子
愛,是爸爸熟睡時不敢松開的手
愛,是爸爸布滿血絲的眼睛
愛,是您掛在嘴角的微笑
愛,如陽光,似清泉
哦,愛如茉莉,愛如茉莉
在課后的小作練習中,筆者建議孩子回味自己身邊流淌在平常小事中的愛,以《愛如___》為題寫一個溫情小故事,比如“愛如一杯熱牛奶、愛如雨中傾斜的傘、愛似一抹陽光”。孩子們從不同形式的寫作練習中,鍛煉了筆力,豐富了情感,更把筆觸延伸到了關于生命、關于真愛的層面,讓習作也浸潤在生命的芳澤里。
陶行知說:“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所以教師要放手讓學生采取多種寫作形式來進行自主作文,學生自主地選材,選取自己想寫、有自信能寫好的內(nèi)容,展示所長、發(fā)揮優(yōu)勢,真正實現(xiàn)“真我”。
作文,從真感受開始,作文教學,也要從“真寫作”開始。只有關注學生的實際,緊貼他們的心靈,視情而作,適切移植,才能讓學生在“真實寫作”中學會寫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23.
[2]陳俊華.創(chuàng)新中學作文教學 提高學生作文能力[J].考試(教研版), 2011(2):59.
[3](法)亨利·法布爾.昆蟲記[M].富強,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0:86-162.
責任編輯:李韋
Abstract: In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writing instruction still ignores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or pays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writing materials in their lives, or puts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idea and selected materials, or always pursues novelty and peculiarity. Authentic writing instruction is in pursuit of authenticity of writing, in which teachers may properly transfer students reading interest into writing, helping them establish confidence in writing; teachers may guid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by themselves and to write what is in their heart in their own writing; teachers may offer more chances to students and enlighten them to create freely; and teachers may also give students more freedom to write independently so that teachers can design and build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expressions and writing with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broad spaces.
Key words: writing instruction; authentic writing; authentic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