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冬梅
姑娘墳山,在地圖上用放大鏡都找不到,但它卻是父親心目中的名山。它位于父親的故鄉(xiāng)小紅石砬子村東邊,出村走不到一袋煙的工夫,就能走到山腳下。
山無奇樹
在山腳下,姑娘墳山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的,它會讓你想起自己走過的任何一座普通的小山。牛皮草點綴的山路,縱然雨后也不會覺得泥濘。一步步向上走,兩邊的樹仿佛在等你檢閱。左側(cè)是落葉松,如碗口般粗的樹干高大挺直,錐形樹冠宛如被人修剪過一般。右側(cè)是自然生長的青松,當?shù)厝私兴谒?,樹干形狀、姿態(tài)各異,或俯仰生姿熱情奔放,或挺拔高聳盡顯陽剛,或旁逸斜出略帶滄桑。樹皮皴裂成片,層層疊疊,就像古代武士披著青褐色的鎧甲。前邊是一片楊樹林和白樺林,楊樹枝干青綠泛白,翠綠淡白的葉子隨風歡唱;白樺樹的樹干銀白、干凈,金黃色的葉子在微風中述說秋思。
林多野果
林中閃現(xiàn)一棵野果樹,枝頭結(jié)滿了山里紅,紅得誘人。枝干用尖尖的利刺兒守護著果實,嬌氣的人甭想吃到?!澳且粎矃驳募t果粒是什么?”我指著那小巧玲瓏的燈籠一般的紅色野果問父親。父親說那叫“刺玫果”,可以吃。我捏開一粒晶瑩剔透的果子,去掉帶著絨毛的籽,咬了一口,果肉甜中帶酸。有一棵柳樹上纏繞著葡萄藤,幾串“黑珍珠”點綴在老藤枯葉間,紫色的果實外覆著薄薄的一層“白霜”。父親說,春夏季節(jié)山里更美,野菜都采不盡,刺拐棒、貓爪子、山玉米、柳蒿芽兒、蕨菜……說得我無比神往。
坡藏清泉
在半山坡上,我們遇到了一個臉盆大小的小坑,坑中捧著一泓清澈的泉水。父親告訴我,這泉眼的水雨天不增晴天不減,老人們說,山多高水多深,這泉眼不知滋養(yǎng)了多少生靈。飛鳥落過,松鼠跑過,不專供哪個人喝。鄉(xiāng)親們上山砍柴摘菜,嗓子渴得冒煙的時候,他們就來這俯身喝上幾口,泉水清冽甘甜,沁人心脾?!坝晁⒀┧?jīng)過大山草木沙土過濾,藏于地下,慢慢滲出,這泉水的水質(zhì)比瓶裝礦泉水的水質(zhì)還好呢!”父親說著便跪下去,趴在泉邊,痛快地喝上了一大口……
石有傳說
坐下小憩,父親講起了一個凄美的傳說。從前,一位年輕貌美的村姑遇到一位趕考路過的書生,一見鐘情。姑娘等他考中歸來,她天天登上石砬子,望穿秋水。后來有個財主來搶親,姑娘就從石砬子上跳了下去,鮮血染紅了山石,把美麗留給了山林。后來,人們就把那石砬子稱作小紅石砬子,種田時順手給姑娘墳添點土,一來二去就形成了一座“姑娘墳山”。
下山時,我們遇見了義務護林員王大爺,老人七十多歲依然很硬朗,他說自己百年之后要睡在這山里。我回眸一望,林木依依,竟也有一絲不舍。
吉林吉林市第十三中學
(指導老師 董國財)
點評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游不在遠有愛點睛。這篇游記帶領讀者“游”那名不見經(jīng)傳的姑娘墳山,抓住“山無奇樹”“林多野果”“坡藏清泉”“石有傳說”四個特點,鋪排陳述,寫出了姑娘墳山獨特的美。尤其是插入美麗的傳說,為景色增添了動人的色彩,也蘊含了作者對故鄉(xiāng)山水的無比熱愛之情。小標題的形式使得行文結(jié)構(gòu)清晰、脈絡分明;語言簡潔生動,飽含感情。總體而言,這是一篇不錯的小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