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淳
隨著社會各界對于我國高等院校在校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媒體的發(fā)展形式與發(fā)展內容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發(fā)展以及移動客戶端的優(yōu)化不斷擴展。當前大眾傳媒利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通過對思想觀念和社會信息的傳播,不斷影響著對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與思想認知。因此,如何把握新媒體時代信息發(fā)展與傳播規(guī)律,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效率是當前我國相關領域工作人員工作重點之一。
新媒體具有較為新穎與豐富的表現形式,從而對高等院校在校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若大學生一旦過度沉迷于新媒體工具的使用,則會對其原本的生活與學習形式的平衡狀態(tài)造成影響,并且容易引發(fā)大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例如人際交往障礙等等。在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可以借助網絡作為自我美化和自我掩飾的工具,從而滿足一些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達到的目標。而在網絡世界中獲取的自我滿足會與現實世界自我的發(fā)展狀態(tài)形成強烈的反差,從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1]。
在新媒體的產生之初,就具有多樣性、隨意性與虛擬性的特點,在具體應用中,人們可以通過匿名的方式同他人交流,并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發(fā)布任何信息并且不需經過任何審核程序。雖然當前在微博、微信等一些新媒體中已經逐步落實了實名制,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仍然無法完全避免不良現象的產生。在網絡中受到欺騙或攻擊的大學生,在現實生活當中對于身邊的家人、朋友和老師都不容易相信,嚴重缺乏與他人交流的會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降低。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交流與傳播方式具有交互性強并且邊界模糊的特點。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在進行高等院校在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需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原則,堅持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同時堅持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科學發(fā)展觀。因此,新媒體時代下高等院校在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時,需要堅定不移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對國內外新媒體文化的發(fā)展方向給予重視。在此基礎上,高校思政工作還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創(chuàng)新結合多種傳播手段,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大學生群體中貫徹和推廣[2]。
若想全面提升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功能,需要全面結合新媒體進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我國某地區(qū)的高等院校通過對校內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進行定期培訓,從而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體素養(yǎng)。不僅如此,該地區(qū)的高等院校還對思政工作者運用新媒體社交軟件和公眾平臺的技術進行了培訓,充分發(fā)揮了新媒體工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結合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特點,該地區(qū)高等院校還利用微信公眾號以及官方微博等形式,在公眾平臺上定期發(fā)布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從而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
學生干部隊伍由大學生中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先進分子組成,是有效連接學校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在校生之間的紐帶與橋梁。因為學生干部來自于學生群體,所以對于高校在校生群體的思想動態(tài)以及意識形態(tài)等了解和理解程度較強。因此,建立起學生干部新媒體隊伍,對于新媒體時代下高等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推動意義。例如,我國某地區(qū)高等院校選拔出一批能力強、責任心中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學生干部,加入到新媒體隊伍當中,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與培訓,提升學生們對于新媒體的認識以及風險管理能力。加之利用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模擬演示的方式,提升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學生干部的工作能力,配以合理有效的考核機制,推動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信息技術與移動客戶端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新媒體已經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通過新媒體平臺收集和獲取信息的方式以及利用新媒體與他人交流的形式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因此,高等院校對于在校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也需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與要求,結合新媒體手段不斷優(yōu)化和調整校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學生的思政發(fā)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