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開展散文教學,其實就是為了構建學生健康的思想情操和審美情趣。和其他文體一樣,散文教學當中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思考、討論、仿寫。而在具體的教學當中,則有朗誦比賽、分組搶答、仿寫競賽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以期全面地引導學生吃透文章,領會作者意圖,并能提高學生的文筆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散文教學;教學方法
一、 前言
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性,文筆靈活,意境深遠,寓情于景,加之修飾手法的多樣性,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最好方式。在散文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必須圍繞“朗誦、思考、討論、仿寫”展開細致而活潑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塑造學生的思想情操和審美標準。
二、 教案的編寫是關鍵
教案是對整堂課的合理安排,包括教具、互動等等,因此教學質量和教案編寫有直接關系。初中散文教學需要語文教師在明白散文教學重點基礎上,圍繞“朗誦、思考、討論、仿寫”合理安排課堂,實現(xiàn)散文“提高情操”“塑造審美”的教學目標。如果課堂存在互動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必須要進行特別標注,準備對應的教具或者問題,更要考慮具體的課堂時間,不要壓堂。
三、 關于朗誦的教學方法
散文多種多樣,有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初中散文中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記事散文,而他的《藤野先生》為偏重于記人散文。抒情散文則是茅盾的《白楊禮贊》,朱自清的《春》。散文都具有文筆優(yōu)美流暢但中心思想不好提煉的特點。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些散文的核心精神,都需要通過朗誦的形式來進行理解。
為了實現(xiàn)朗誦的最大價值,語文老師可以將課文分解,讓學生進行朗讀。展開具體的朗讀前,先讓學生速覽全文,掌握文章大概脈絡,特別是情感變化。然后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閱讀完后,可以要求學生對那些自認為很重要的文眼加以標注。當然,為了刺激學生的朗誦參與度,可以設定小組朗誦比賽。只是目前初中課堂課時為四十五分鐘,需要教師合理安排時間。
四、 關于思考的教學方法
在朗誦的過程里,教師要求其他同學進行思考,整理出文章作者的情緒,文理脈絡,具體的寫作手法,修辭手法,提煉出中心思想。通常來說,寫作手法是針對整個作品,而修辭手法則針對的一個句子,正是在了解寫作背景基礎上,通過整體到局部的思考,來整理出作者的寫作特點,找出文理脈路,鍛煉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首先要知道該文的誕生背景,彼時是一九二六年,文人之間的傾軋,讓魯迅先生非常困惑。不過,彼時他和許廣平先生開始交往。當時,他的心情比較復雜。在了解這一基本情況基礎上,再帶領學生思考具體的寫作手法、修辭手法,理順感情變化。在學生思考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尋找文眼,鍛煉其總結分析能力。在具體的寫作手法上,魯迅先生利用白描手法來渲染景色,給讀者一個充滿童趣的童年和一個死氣沉沉的三味書屋。而修辭手法則由比喻、通感等等。學生是否能夠正確思考,全在于課堂上語文教師的科學引導,以“作品背景——文章架構——寫作手法——修辭手法——中心思想——文眼”的順序去思考,防止學生思考過程中沒有順序甚至跑偏。
五、 關于討論的教學方法
將思考放在討論之前,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否則討論在前,很容易導致學生言之無物,更會產(chǎn)生人云亦云的現(xiàn)象,甚至于冷場,讓教學課堂陷入尷尬境地。也就是說,討論是建立在科學細致的思考之上。具體討論的問題有:作者寫作背景和文章的關系、文章架構、寫作手法、修辭手法、文眼等等。討論方式可以是同桌討論,也可以分組討論,更可以圓桌討論。討論的目的有二:第一,在討論中完善個人思考內(nèi)容,對文章產(chǎn)生更深的理解。第二,鍛煉學生思維以及表達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有討論必然存在辯論,對于合理的辯論,教師要科學引導,不要打斷學生的發(fā)言,要對提出不同見解的學生給予表揚。甚至于對于爭論較大的地方,可以開展辯論會,在辯論中提升學生的散文理解分析能力。
六、 具體仿寫的教學方法
萬事都是從學開始。學生的寫作水平的提升,就是源自仿寫。在給學生布置仿寫任務之前,需要帶領學生針對目標散文進行再次學習總結。然后放手讓學生去寫,不要給學生太多的框框,因為散文的文體就是“散”。等到學生仿寫完畢,可以展開一次仿寫作品品鑒會,成立評審團,讓學生朗誦自己的文章,評審團進行打分。以這種活潑且具有競爭力的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七、 學情分析分組教學
一個班的學生不可能對同一篇文章甚至于同一個學科保持相同的理解力和成績。這就需要運用具體的“學情分析,分組教學”,先對學生進行比較細致的摸底,了解學生對于散文的領悟能力以及感興趣的程度等等,然后予以分組,實現(xiàn)先進拉后進整體提升的教學目的。
“學情分析,分組教學”適用于很多課堂,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以此受到教師們的廣泛歡迎和采納。當然,這種教學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自尊心,不要讓其因為分組而產(chǎn)生自卑情緒,萬一因此而抵觸語文課堂則得不償失。
八、 教師的情感融入問題
散文和其他文體不同,需要語文教師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能夠激發(fā)自己的講課熱情,以此來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來講,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精神飽滿,積極引導學生朗讀、思考、討論。誠然,教師的情感控制不僅僅影響到散文教學質量,和其他學科教學質量也有直接關系,但是散文畢竟屬于情感產(chǎn)物,相對比更需要教師以自己情感為引,引爆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跟隨教師的節(jié)拍,一步步配合,最終完成教學任務,即提升學生思想情操和審美情趣,為塑造更加健康的人格而貢獻力量。
九、 總結
散文教學和其他學科教學一樣,都需要良好的教案作為支撐,然后在“學情分析,分組教學”基礎上,引導學生朗讀、思考、討論、仿寫,最終達成散文教學目的。某篇散文課程完結并不意味著結束,恰恰是學生健康情感塑造審美形成的開始。正因為如此,需要教師和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狀態(tài),及時地解決學生對散文學習產(chǎn)生的困難。
參考文獻:
[1]鮑紅彬.初中語文散文的教學方法探究[J].神州,2018(5):105.
[2]劉永.略論初中散文教學的有效方法[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26):113.
作者簡介:
胡小娟,江西省吉安市,江西省吉安縣梅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