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子雍
在日本呆了半個月,大半時間是在京都。住在一家民宿里,安全、安靜、干凈、舒適;當(dāng)然,最讓人開心的是,比住星級酒店便宜許多。每天早晚兩餐自己料理,吃得可口,且少花了不少日元,節(jié)約;白天則非常隨意地逛景點、逛賣場。這種沒有什么具體目標(biāo)的休閑,真是逍遙自在。
不過,要達(dá)到逍遙自在的境界,有一種元素必不可少,這就是交通。景點、還有賣場,距離那個臨時的“家”,都有一段或長或短的路程,怎么去?走路,當(dāng)然可以,只是70大幾的人了,再加上時值盛夏,走得氣喘吁吁、滿身臭汗,可就既不逍遙、也不自在了。包上一輛小轎車東奔西走,那無疑再好不過,但休閑成本超過了預(yù)算,浪費,也不可取。思來想去,最實惠的辦法,還是乘公共汽車,和在西安的日常出行方式一樣。
說一樣,其實也有些不一樣。一樣的僅僅是出行方式,再加上京都的公共交通和西安幾乎一樣的四通八達(dá)、乘坐方便。而不一樣的呢,則是乘坐過程中的一些具體內(nèi)容。
首先是乘坐以前的準(zhǔn)備工作有簡有繁。在西安,偶爾也需要去當(dāng)?shù)啬硞€不曾去過的地方,這時就須上網(wǎng)查一查,看應(yīng)該坐幾路車,在哪個站上、哪個站下。在京都呢,頭一天晚上一定要調(diào)出相關(guān)地圖,把第二天要去的地方在哪一路公共汽車的沿線,是不是還須中途轉(zhuǎn)乘另一路車,以及要上車、下車的站,全都搞得一清二楚,第二天照著這個路線圖把車上對,就萬事大吉。或有人問:萬事大吉?你不通日語,難道不怕坐過站、下錯車?這個嘛,不是問題。京都公共汽車報站的電子屏幕,都有漢字顯示;主要線路的語音報站,也有漢語服務(wù)。
其次,京都公共汽車的車況,要好過西安,不但車新,而且車先進。最突出的一點,是車門打開后,非但沒有臺階,而且車身微微向一側(cè)傾斜,方便乘客直接走上車來,輪椅也可以順利上車。車的減震功能相當(dāng)可以,偶有顛簸,并不會讓乘客有不適之感。至于冷氣開放,祛除炎熱,就更是不在話下了。
還有,在西安乘公共汽車,是前門投幣(或刷卡)上車、中門下車,京都則是中門上車、前門投幣(或驗卡)下車。后者的好處是,乘客上車后向左右兩個方向分流,比較科學(xué)合理。再者,京都的公共汽車,車廂前半部的10個座席,有8個都是老弱孕殘的優(yōu)先席和輪椅乘坐者的席位,所以,中、青年乘客上車后基本上都是自覺向車廂后部移動,而行動相對不便的乘客集中在車廂前部,下車比較容易。附帶多說一句,我不曾目睹輪椅登上公共汽車的情況,但受制于車廂里的有限空間,估計可以上車的輪椅恐怕必須是折疊型的吧!
第四,西安乘有空調(diào)的公共汽車,投幣2元,刷卡1元;京都乘車,投幣230日元,折合人民幣十好幾元,太貴了,特別是我在西安享受老人免費乘車的福利,已有好多年,這一次在京都,每一次把230日元硬幣投進收款箱,都感到心痛。當(dāng)然,比照日本國民的收入,這個票價也許并不算貴,況且,對本地居民、對外來游客,京都的公共汽車也有諸多優(yōu)惠,像我們,就曾經(jīng)購買過一日乘車卡,600日元一張,在一天時間里可以無限次乘車。
在京都乘公共汽車,最讓我感慨良多的,是車廂里的文明氛圍。前邊我曾經(jīng)寫道:“車廂前半部的10個座席,有8個都是老弱孕殘的優(yōu)先席和輪椅乘坐者的席位,所以,中、青年乘客上車后基本上都是自覺向車廂后部移動?!辈⑶?,這些為弱勢者專設(shè)的席位,就是空著,常常也不會有人去坐;就是坐上了,也是一見有老弱孕殘者上車,便立馬起身并迅速遠(yuǎn)離座位,讓該坐這個座位的人安然就座。我曾經(jīng)見到一位小姑娘(好像是中國大陸游客)給日本老太太讓座,老人接受了禮讓,但卻非常謙恭地反復(fù)道謝,顯得很有些局促不安。事后聽在京都生活多年的一位哈爾濱人說,日本老人自立精神比較強,不愿意給別人添麻煩,所以在接受幫助和禮讓以后,反倒會產(chǎn)生不自在之感——原來如此!
在京都、大阪的半個月里,也時不時上網(wǎng),了解一下西安的新聞。得知就在這一段時間里,有兩位老年西安女性,在公共汽車上撒潑罵街,語言骯臟、行為乖戾,原因是沒有人給她們及時讓座。罵人罵得如此勁頭十足,身體不錯啊,不會連在公共汽車上站上幾站路的能力也沒有吧!為了一個座位,至于如此為老不尊嗎?看來,盡管西安的公共交通,已經(jīng)幾乎和京都一樣四通八達(dá)、乘坐方便了。但提升文化軟實力,努力在形而上層面變得更加文明,卻依然任重道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