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 彭敏
摘 要 從研究進展和知識基礎兩方面對SSCI收錄的4種職業(yè)教育研究刊物中1033篇文獻進行可視化計量分析。研究發(fā)現:國際職業(yè)教育的研究熱點包括實踐導向職業(yè)教育課程與教學、職業(yè)教育學習理論、職業(yè)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公平等四大主題;國際職業(yè)教育的研究前沿主要涉及拓展學習、情境學習、成人學習、生涯發(fā)展理論、工作場所學習、學習過程、統(tǒng)計方法等研究問題;由8篇早期奠基性文獻和14篇關鍵節(jié)點文獻構成了國際職業(yè)教育的知識基礎。
關鍵詞 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熱點;研究前沿;知識基礎;可視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 G71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8)12-0043-07
近年來,基于文獻計量對學科領域進行可視化分析成為分析學科發(fā)展態(tài)勢的重要手段。就職業(yè)教育研究領域而言,針對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發(fā)展態(tài)勢的文獻尚不多見。其中,蔣鑫等關注了荷蘭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和研究熱點,喬建生、肖鳳翔等對國際職業(yè)教育的主流理論和研究熱點進行了可視化分析[1][2][3];有些遺憾的是,對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的知識基礎,尤其是早期奠基文獻的關注較少?;诖耍狙芯窟x擇國際職業(yè)教育領域高水平文獻,結合知識圖譜和相關文獻對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和知識基礎進行分析,以期為相關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開發(fā)的《期刊引證報告》(JCR,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是國際上公認的權威性期刊評價工具;JCR根據期刊文獻的引證情況對學術期刊進行分析整理。2016年,JCR社會科學版職業(yè)教育領域中共收錄4種學術期刊,見表1。根據布拉德福文獻離散規(guī)律,一個領域中關鍵性文獻大多集中發(fā)表在少數最具影響力的期刊中;因此我們選取這4種刊物的文獻作為研究樣本,一窺國際職業(yè)教育的研究概貌。
在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檢索上述4種刊物1900-2017年間的收錄情況,一共得到1035條記錄,排除更正和參考文獻記錄各1條,最終得到1033篇有效文獻(檢索日期:2017年10月17日)。其中,最早的文獻發(fā)表于2006年,即是說,國際職業(yè)教育的研究成果從此有了質的飛躍,相關文章逐漸開始被SSCI數據庫收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利用知識圖譜法對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茖W知識圖譜基于文獻計量學,通過一系列科學的計算,可以把學科領域的概貌直觀地展現出來。具體來說,本研究采用了荷蘭萊頓大學艾克團隊(Leiden University, van Eck)開發(fā)的VOSviewer,以及美國德雷塞爾大學(Drexel University)陳超美團隊開發(fā)的CiteSpace兩個可視化軟件繪制出知識圖譜;再通過對詞頻、突變、共引等關系的分析,考察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研究前沿及知識基礎。
二、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進展綜述
研究進展的分析可以幫助研究者從整體上了解學科研究概貌、把握學科研究態(tài)勢。本研究主要通過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的熱點主題、研究前沿及其轉移趨勢來梳理國際職業(yè)教育的研究進展。
(一)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熱點主題
研究熱點是一定時間內某一學科領域中討論較多的話題,探測研究熱點比較常用的方法是基于主題詞或關鍵詞的詞頻分析:一個關鍵詞在某一領域中反復出現,則可把該關鍵詞看做是這一領域的研究熱點[4]。在VOSviewer里面導入數據,分析類型選擇作者關鍵詞,頻次閾值設置為3,得到圖1。圖中字體越大、顏色越接近紅色的關鍵詞頻次越高。再結合各關鍵詞的聯接強度(link strength)指標,即關鍵詞和其他詞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可以歸納出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所關注的熱點主題,從其具體內容來看,可以分為四大主題。
一是實踐導向職業(yè)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究,體現于“工作場所學習”(workplace learning)、“學徒制”(apprenticeship)、“實踐理論”(practice theory)、“工作本位學習”(work-based learning)等關鍵詞。實踐導向職業(yè)教育課程與教學是針對職業(yè)教育課程學術化、學問化傾向而提出的;該理論體系認為職業(yè)教育課程邏輯的核心是工作實踐,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5]。其中,起源于學徒制、強調把參與和實踐貫穿于整個工作活動中的工作本位學習就是這一理論的重要體現。
二是對職業(yè)教育學習理論的研究,體現于“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成人學習”(adult learning)、“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等關鍵詞。學習理論的探討是職業(yè)教育的基礎,是課程和教學設計的依據。知識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提倡終身學習和成人的繼續(xù)學習,基于情境學習理論的工作場所學習更是個體自我提升和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學校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相結合已然成為趨勢。
三是關于職業(yè)發(fā)展的研究,體現于“職業(yè)指導”(career guidance)、“職業(yè)咨詢”(career counselling)、“專業(yè)發(fā)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等關鍵詞。職業(yè)教育最本質的功能就是促進人的發(fā)展,尤其是職業(yè)發(fā)展。職業(yè)教育不但要使個體熟練掌握相關技能,更為重要的是幫助個體合理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并促進其在職業(yè)領域中健康地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以個體職業(yè)發(fā)展為價值取向的職業(yè)教育體系,專業(yè)和系統(tǒng)的職業(yè)指導和咨詢都是促進個人職業(yè)發(fā)展的必要條件[6]。
四是對職業(yè)教育公平的研究,從關鍵詞“社會公正”(social justice)、“公平”(equity)、“性別”(gender)等反映出來。近年來,無論是從職業(yè)教育理論研究還是從職業(yè)教育改革實踐來看,職業(yè)教育公平既是熱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職業(yè)教育作為對弱勢群體的補償教育,在消除教育不平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是不同國家對弱勢群體進行教育補償的有效方式和手段,體現了職業(yè)教育的社會正義性。
(二)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前沿問題
研究前沿是學科領域的新興趨勢,是一組瞬時的概念或潛在的研究問題[7]。準確把握研究前沿對研究者下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CiteSpace中,研究前沿用克萊因伯格(Kleinberg)突顯監(jiān)測算法獲取的突變詞(burst terms)體現,是以引用激增文獻(citation burst article)為知識基礎的一組論文所探討的科學問題[8]。突變詞主要考察詞頻的突變,即在一段時間內主題詞頻次變化較大。運用CiteSpace繪制出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突變詞和引用激增文獻圖譜,見表2。表中的突變年份表示突變詞或激增文獻突顯的持續(xù)時間。
結合突變詞和引用激增文獻的研究主題,可以探測出2007-2010年間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前沿問題主要集中于“拓展性學習”(expansive learning)、“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等。其中,拓展性學習特別強調學習者改變已有實踐重構新的實踐活動的能力,情境學習理論則更強調學習環(huán)境的生活化、情境化。它們刷新了傳統(tǒng)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知識的習得或實踐的參與這兩種對立性觀點,始終把學習看成一個動態(tài)的、社會的過程,為后期國際職業(yè)教育的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撐。
2011-2014年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前沿問題集中于“行為”(behavior)、“成人學習”(adult learning)、“生涯發(fā)展理論”(career developmental theory)、“工作場所學習”(workplace learning)等。這一階段,國際職業(yè)教育的研究主題更加具象。其中,生涯發(fā)展理論是當代職業(yè)指導理論中的經典理論,它打破了以往靜態(tài)的職業(yè)指導理論,把人的職業(yè)發(fā)展看成一個不斷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過程。關注個體職業(yè)行為特征的職業(yè)心理學研究則體現出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整體性強,各個領域相互支持、共同發(fā)展。另外,工作場所學習研究也開始備受關注。
2015-2017年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前沿問題集中在“工作場所”(workplace)、“學習過程”(learning processes)、“教育理論”(educational research)、“主題分析”(thematic analysis)、“協方差結構分析”(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等。這一階段,工作場所學習繼續(xù)成為研究前沿。工作場所學習不但能給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學校到工作的轉換,而且還保證了職業(yè)教育符合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是國際職業(yè)教育不可或缺的學習形式。此外,統(tǒng)計和研究方法也受到了明顯的重視;同時,教育理論和學習者學習過程繼續(xù)成為焦點。
由此可見,近十年來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前沿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兩大階段,一是2007-2010年間對學習理論如拓展性學習、情境化學習等的關注;二是受這些理論的啟發(fā),2011年至今,與工作場所學習有關的研究開始涌現,研究者們普遍認為正式和非正式學習是個體職業(yè)生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強調把學校學習和工作場所學習相結合,以改進和彌補傳統(tǒng)職業(yè)教育的不足。在研究方法上,2007-2010年間主要是對理論的思辨性探討;而2011年至今,隨著職業(yè)心理學、社會學等研究的涌現,學者們對統(tǒng)計和研究方法表現出了持續(xù)性關注,研究方法呈多元化。
三、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知識基礎
知識基礎的探討,可以使研究者更好的了解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和研究基礎。知識基礎由早期奠基性文獻和共被引頻次以及中介中心性較高的關鍵節(jié)點文獻組成[9]。通過繪制近十年來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領域文獻共被引圖譜,并對其從時間、被引頻次和中介中心性三方面進行分析,可以揭示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的知識基礎。
(一)早期奠基文獻
在CiteSpace中選擇節(jié)點類型為參考文獻,設置時間分區(qū)為1年,閾值為Top20,分析2006-2017年間文獻中每年引用次數排名在前20的參考文獻,聚類后得到時間線程圖圖2。圖中每個圓形節(jié)點代表一篇文獻,節(jié)點越大引用頻次越高;圖譜最上端的紫色數字表征文獻的發(fā)表時間,節(jié)點越靠左,發(fā)表時間越早。結合文獻的發(fā)表時間(1938-1989年)和被引頻次(大于7次),本研究確定了8篇早期奠基性文獻。為了清晰地顯示這些文獻,圖中對部分其他文獻節(jié)點進行了隱藏。
1938年,美國著名教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的《經驗與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出版,該書的教育觀點精簡卻影響深遠。書中圍繞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教育與經驗的關系展開論述,深刻反映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該書特別強調經驗、有目的的學習、自由以及學習的社會性和交互過程[10]。
《社會的思維》(Mind in Society)精選了前蘇聯著名的發(fā)展心理學家利維·維果茨基(Lev Vygotsky)的經典文獻,這些論文概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知發(fā)展理論,認為思想不能孤立存在于社會背景之外,強調社會文化歷史在個體心理發(fā)展中的作用;維果茨基把這個理論框架應用于感知、注意力、記憶、語言和游戲的發(fā)展,并考察了它對教育的意義[11]。其思想為后來的“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拓展性學習奠定了基礎。
198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唐納德·舍恩(Donald A. Sch?n)在《反思性實踐者》(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中闡述了著名的“反思性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思想。書中選取了工程師、建筑師等5個行業(yè)的專家,以考察他們如何在實踐中解決問題。舍恩認為職業(yè)教育應以提高專業(yè)人員的“反思行動”能力為中心,即要“做中學”,培養(yǎng)學生在職業(yè)生涯中不斷學習的能力以應對真實場景中的各種問題。[12][13]
1984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大衛(wèi)·庫伯(David A. Kolb)出版了第一本關于體驗學習(experiencing learning)的專著。書中提出了頗具影響的“體驗學習圈理論”,認為體驗學習過程是由4個適應性學習階段構成的環(huán)形結構:體驗(experience)-反?。╮eflection)-理論化(theorization)-實踐(action),如此循環(huán),學習者不斷在體驗中認知[14]。
1987年,芬蘭學者恩格斯托姆(Yrj? Engestr?m)在《通過拓展學習》(Learning by Expanding)中首次明確了拓展性學習的概念,認為學習的本質是“將一個簡單的概念拓展成一個復雜的活動目標或形成一種新的實踐形式”[15]。拓展性學習強調學習的變革創(chuàng)新和“邊界跨越”(boundary crossing),認為學習發(fā)生在不同活動系統(tǒng)間,特別強調改變已有實踐和重構新活動的能力;該理論為理解和設計學習作為人類活動和組織的變革提供了基礎[16]。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約翰·布朗(John S. Brown)等人吸收讓·萊夫(Jean Lave)的學徒制重實踐和學校教育重理論的特點,于1989年提出“認知學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布朗等認為,在復雜技能的傳授中,專家通常忽略了技能的認知過程,而認知學徒制就是要讓隱性知識和認知過程變得開放、可觀察和可操作,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技能,即專家實踐所需的思維、問題求解和處理復雜任務的能力[17]。
上世紀50年代起,美國生涯理論專家唐納德·薩柏(Donald E. Super)提出并不斷修正著名的生涯發(fā)展理論。該理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自我概念,認為個體在能力、性格等方面存在差異從而導致勝任的職業(yè)有差異;二是生涯發(fā)展階段,認為生涯發(fā)展分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和衰退5個階段;三是生涯發(fā)展和生活角色,用生涯彩虹圖表示:橫向代表生涯發(fā)展的5個階段,縱向代表人生所要扮演的角色,而生涯規(guī)劃是要讓個體在不同階段有效地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18][19][20]。
另外還有專門介紹實證研究方法的早期文獻。1988年,雅各布·科恩(Jacob Cohen)在其著作中介紹了行為科學中功效分析的應用。該書更加側重統(tǒng)計實戰(zhàn),旨在指導讀者在統(tǒng)計分析時使用相關工具,而不是僅僅講解統(tǒng)計理論和原理[21]。
可以看出,上述早期奠基文獻幾乎都涉及到教育心理學或職業(yè)教育中的經典理論和概念,為教育學和職業(yè)教育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知識基礎,是這些研究領域中無法回避的經典文獻。
(二)關鍵節(jié)點文獻
一篇文獻的被引頻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文獻的學術影響力[22],對該領域的研究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除了引用頻次,CiteSpace還用中介中心性來判斷文獻的重要性,中介中心性指文獻節(jié)點在網絡中的連接作用;中心性越強,文獻越重要。在CiteSpace中選擇節(jié)點類型為參考文獻,設置閾值為Top20,得到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文獻共被引圖譜圖3,圖中的紫色光圈表示文獻節(jié)點中介中心性高。結合文獻的被引頻次(大于18次)和中介中心性,一共篩選出14篇關鍵節(jié)點文獻。
引用頻次最高的5篇文獻,中介中心性也最高,是最核心的文獻。20世紀9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讓·萊夫(California University, Jean Lave)及其學生埃蒂納·溫格(Etienne Wenger)提出了情境學習理論、合法的邊緣性參與(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實踐共同體(Community of Practice )以及學徒制(apprenticeship)等概念。情境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的社會過程,認為學習不能獨立于社會情境之外。該理論的核心要素是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即實踐共同體的新人通過不斷參與實踐,從實踐活動邊緣逐漸到核心,最終成為一個成熟實踐的示范者。實踐共同體指同一活動或行業(yè)的參與者;這一概念最初在《情境學習》中出現,于1998年拓展并形成專著《實踐共同體》(Communities of Practice)[23][24]。
還有3篇文獻關注了工作場所學習。2008年,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的派維·坦婭那教授(University of Jyv?skyl?, P?ivi Tynj?l?)對工作場所學習研究進行了回顧。研究認為工作場所學習和學校學習各有特點,它產生于不同的層面(個人、組織、整個區(qū)域),有不同的形式(正式和非正式的),工作場所也因其對學習的支持力度而異。隨著教育和工作聯系越來越緊密,正式和非正式學習已經成為職業(yè)生涯中的基本要素[25]。2001年,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教授史蒂芬·比利特(Griffith University, Stephen Billett)通過對5種不同工作場所中學習過程的考察,探討了影響工作場所學習的因素。研究發(fā)現,工作場所是否為個體參與活動提供機會以及個體在多大程度上享受其所提供的支持兩大因素會影響工作場所學習。因此,研究認為有針對性地改善工作場所環(huán)境、制定適應企業(yè)需求的學習課程、鼓勵學習者和指導者的參與以及選擇和準備合適的學習指南是促進工作場所學習的幾大要素[26]。2004年,英國瑟賽克斯大學教授邁克爾·艾勞特(University of Sussex, Michael Eraut)論述了工作場所中的非正式學習。研究在解構了非正式學習的核心概念及其學習內容和過程的基礎上發(fā)現影響非正式學習的因素有雇員的人際關系及其對工作的信心、責任心,工作本身的挑戰(zhàn)性、分配的合理性,企業(yè)的管理風格、工作氛圍、對雇員的支持等[27]。
另外5篇高被引文獻包含一篇早期奠基文獻——舍恩的《培養(yǎng)反思性實踐者》以及4篇2000年左右的文獻。在學習理論的探討中,2008年,英國利茲大學教授菲爾·霍德金森(University of Leeds, Phil Hodkinson)等人從目前研究中對學習理解的局限性入手,批判二元論的學習觀點,提倡把個人學習與社會學習相結合的文化學習理論(cultural theory of learning),認為有必要結合情境學習與杜威體驗學習的相關要素來理解學習[28]。2001年,恩格斯托姆的研究以芬蘭赫爾辛基兒童醫(yī)療中心多層組織結構為例,通過學習者、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四個方面,詳細地探討了社會-文化視角活動理論框架下的拓展性學習理論[29]。在工作場所學習中,2001年,史蒂芬·比利特(Stephen Billett)探討了個體需要的知識以及如何能高效地在工作場所學習這些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開發(fā)了一套可以在不同規(guī)模的企業(yè)中實施的工作場所學習課程[30]。2004年,艾力森·富勒(Alison Fuller)等基于個案研究,認為當企業(yè)能為個體參與實踐活動、獲得各種技能、學習課程知識和達到工作要求幾方面提供支持時,工作場所學習更有效[31]。
其他4篇高中心性文獻中,除了一篇探討統(tǒng)計中協方差分析方法的文獻以外,其他文獻都跟職業(yè)教育緊密相關。1994年,邁克爾·艾勞特(Michael Eraut)的專著《發(fā)展專業(yè)知識和能力》(Develop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分析了不同類型的知識及其在工作中的運用,以及這些知識是如何從不同書籍和個人經驗中習得的;該書還考察了知識和能力的區(qū)別,強調了職業(yè)生涯中終身學習的重要性[32]。英國教學研究促進會(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 Programme)“促進學習”系列叢書中的《促進工作場所學習》(Improving Workplace Learning)是卡倫·埃文斯(Karen Evans)等人于2006年編寫的。書中的研究基于多個工作場所情境,采用大量實證研究,展現了個人、企業(yè)及其管理框架三者之間如何促進工作場所學習,從個人和社會角度來解釋工作場所學習政策對學習者的影響,為從業(yè)者、政策制定者、學習者等提供了參考[33]。3P學習模型最初由約翰·比格斯(John B. Biggs)于1987年提出,該模型認為學習過程分三個階段,一是個人和環(huán)境特征等形成的影響因子(Presage),二是學習活動過程形成的加工因子(Process),三是學習結果形成的結果因子(Product)。2013年,該理論被認為為理解工作場所學習提供了新思路,是研究者們今后研究的新方向[34][35]。
四、結論與思考
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進展與知識基礎對我國職業(yè)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本研究以SSCI收錄的4種職業(yè)教育類核心期刊所刊載的1033篇文獻為數據來源,利用信息可視化計量研究方法,分析出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的熱點主題、前沿問題與知識基礎,得出如下結論:第一,通過繪制并解讀研究文獻高頻關鍵詞密度圖譜,得出國際職業(yè)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主題包括實踐導向職業(yè)教育課程與教學、職業(yè)教育學習理論、職業(yè)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公平等。第二,通過繪制并解讀突變詞及引用激增文獻圖譜,發(fā)現近十年來國際職業(yè)教育領域的研究前沿問題集中于拓展學習、情境學習、成人學習、生涯發(fā)展理論、工作場所學習、學習過程、統(tǒng)計方法等。第三,通過對研究文獻共被引時間線程圖的繪制,并對被引文獻進行內容分析,得出國際職業(yè)教育領域由8篇早期奠基性文獻及14篇關鍵節(jié)點文獻構成的知識基礎。
另外,近年來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呈現出以下幾種趨勢:第一,研究視域的拓展,既包括職業(yè)教育的基本理論及經典議題,也包括對某一實踐問題進行系統(tǒng)探索。比如,在情境學習理論的啟發(fā)下,工作場所學習一直是近年國際職業(yè)教育的熱點研究主題,該主題越來越關注工作場所中的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將現代學徒制的方式運用到教學中。而我國近年來職業(yè)教育研究圍繞國家改革主題,大規(guī)模跟隨改革動態(tài)和行政指向,研究范圍較為局限,缺乏對某一問題進行系統(tǒng)探索的成熟的理論成果,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化。第二,研究視角的延伸。職業(yè)技術教育學的基礎理論來自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及管理學等學科,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熱點主題及前沿問題反映出職業(yè)教育與社會經濟發(fā)展密切相關,體現了職業(yè)技術教育學綜合性的特點。因此,我國有必要建立職業(yè)技術教育學與相鄰學科開展跨學科研究的學術團隊,推進職業(yè)技術教育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使我國職業(yè)教育領域的研究進入國際前沿,促進我國職業(yè)技術教育學學科的發(fā)展。第三,研究方法的突破。國際職業(yè)教育研究無論是在方法論還是在具體研究方法的應用上都體現多元,比如近年涌現出的職業(yè)心理學實證研究。但我國職業(yè)教育研究更偏重于結構主義研究范式,開展歷史研究、國際比較、文獻綜述、政策分析以及概念分析等,傾向于借鑒移植和理論啟示。
參 考 文 獻
[1]蔣鑫,孫紅莉,何曉萍. 荷蘭職業(yè)技術教育學研究關注演變與熱點趨勢[J]. 職業(yè)技術教育,2016(7):31-36.
[2]肖鳳翔,陳瀟. 國際職業(yè)教育主流理論與研究熱點的可視化分析[J]. 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4(30):21-27.
[3]喬建生. 國際職業(yè)教育領域的可視化分析[J]. 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61-65.
[4]Persson O. The Intellectual Base and Research Fronts of JASIS 1986–1990 [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4,45(1):31-38.
[5]徐國慶. 職業(yè)教育課程的根本問題是學問化——徐國慶和他的《實踐導向職業(yè)教育課程模式:技術學范式》[J]. 職業(yè)技術教育,2006(9):49-51.
[6]楊潔. 職業(yè)教育與人的職業(yè)發(fā)展的關系初探[J]. 職教論壇,2004(19):15-18.
[7]陳仕吉. 科學研究前沿探測方法綜述[J].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9(9):28-33.
[8]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2009(3):359-377.
[9]趙蓉英,王菊. 圖書館學知識圖譜分析[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2):40-50.
[10]Dewey J.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 New York: Touchstone, 1938.
[11]Vygotsky L.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12]Sch?n D A.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13]Sch?n D A.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Toward a New 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87.
[14]Kolb D 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NJ: Prentice-Hall, 1984.
[15]吳剛,洪建中,李茂榮. 拓展性學習中的概念形成——基于“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的視角[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5):34-45.
[16]Engestr?m Y. Learning by Expanding: An Activity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al Resear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7]Brown J S, Duguid P. Situated Cognition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1):32-42.
[18]Super D E.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0(3):282-298.
[19]Super D E.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An 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 Development[M].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57.
[20]Super D E, Crites J O, Hummel R C, et al.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57.
[21]Cohen J.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M].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8.
[22]邱均平,呂紅. 近五年國際圖書情報學研究熱點、前沿及其知識基礎——基于17種外文期刊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J]. 圖書情報知識,2013(3):4-15.
[23]Lave J, Wenger E.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24]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5]Tynj?l? P. Perspective into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J].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008(2):130-154.
[26]Billett S. Workplace Affordances and Individual Engagement at Work[J].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 2001(5):209-214.
[27]Eraut M. Informal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J].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2004(2):247-273.
[28]Hodkinson P, Biesta G, James D. Understanding Learning Culturally: Overcoming the Dualism Between Social and Individual Views of Learning[J]. Vocations & Learning, 2008(1):27-47.
[29]Engestr?m Y. Expansive Learning at Work: Toward an activity theoretical reconceptualiz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 & Work, 2001(1):133-156.
[30]Billett S.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Practice[M]. NSW, Australia: Allen & Unwin, 2001.
[31]Fuller A, Unwin L. Expan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tegrating Organizational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J]. Workplace Learning in Context, 2004:126-144.
[32]Eraut M.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M].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1994.
[33]Evans K, Hodkinson P, Rainbird H, et al. Improving Workplace Learning[M]. London: Routledge, 2006.
[34]梁丹嬰,王才康.基于Biggs3P學習模型之大學生學習取向研究[J].廣東科技,2008(22):42-44.
[35]Tynj?l? P. Toward a 3-P Model of Workplace Learning: A Literature Review[J]. Vocations & Learning, 2013(1):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