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遠程教育進入高等教育主流了嗎?

    2018-11-10 10:20:30肖俊洪
    中國遠程教育 2018年8期
    關鍵詞:開放大學在線教育遠程教育

    【摘 要】 半個世紀以來,進入“主流”是遠程教育工作者縈繞于懷的夢想。本文從歷史的視角回顧遠程教育“主流化”歷程。文章首先歸納遠程教育與面授教育的三種融合形式,即雙軌模式、錦上添花模式和完全融合模式,并指出目前尚無完全融合的案例。文章接著簡要分析遠程教育與面授教育的相互影響,討論融合對開放大學和普通高校的啟示,認為開放大學要有自豪感但不能沒有危機感和自信,而普通高校則必須充分認識融合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遵循遠程教育規(guī)律,才能取得協(xié)同效應。文章最后指出,遠程教育憑借自身對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貢獻和在當今高等教育領域的地位已經進入高等教育主流。

    【關鍵詞】 遠程教育;在線教育;面授教育;開放大學;普通高校;融合;主流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8)8-0005-12

    引言

    自從20世紀70年代英國開放大學建校以來,遠程教育工作者一直希望能夠縮短遠程教育與“常規(guī)”教育的差距,夢想能夠在社會上獲得與后者同等的認可。因此,他們除了大膽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實踐以外(Guri-Rosenblit, 1990, 1999),還在諸多方面借鑒普通高校面授教學的經驗,尤其是在開放大學運動初期。以英國開放大學為例,他們在建校之初就建立了教學輔導(包括面授輔導和“書面教學輔導”[Rowntree, 1990, p. 82])、住校學習和家庭實驗包等機制,該校原副校長米爾斯(Mills, 1999)說這些都是為了彌補全日制教學的缺位,拉近與普通高校的距離。他還指出,英國開放大學的很多質量保證措施也是借鑒普通高校行之有效的做法而制訂出來的。南太平洋大學(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副校長、澳大利亞SSCI期刊《遠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主編奈杜(2017, p. 10)也指出,“很多旨在消除這種隔閡(即師生分離和學生與學校的分離——筆者)的舉措事實上卻導致遠程教育越來越像常規(guī)校園式教育”??v觀遠程教育發(fā)展史,可以說沒有技術的發(fā)展就沒有遠程教育的發(fā)展;技術的教育用途主要是為了彌補面授教師的缺位和面對面生生交互的缺位。比如,交互式學習技術的使用大大方便了師生交互和生生交互,彌補了以往遠程教育飽受詬病的人際交互的不足,而“學習管理系統(tǒng)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從中世紀以來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的教與學模式上”(安德森和德龍, 2016, p. 23)。換言之,使用這些技術的主要目的是給學生創(chuàng)設他們所熟悉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Shearer, 2015)。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牛津大學試水遠程教育的實踐,該校2016年啟動“牛津睡眠醫(yī)學在線專業(yè)”(Oxford Online Programme in Sleep Medicine),旨在使在線遠程學生能夠獲得牛津傳統(tǒng)面授教學的體驗(Fresen, 2018)。

    由此可見,長期以來遠程教育工作者以普通高?!榜R首是瞻”,普通高校教育也被認為是“常規(guī)”教育,于是自然而然成為全社會(包括遠程教育工作者)心目中的“主流”(Herman & Mandell, 1999; Irele, 2005; Jevons, 1984)。進入“主流”則是遠程教育工作者數十載夢寐以求的目標。早在三十多年前,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Dublin City University)已經開始提供遠程教育課程(Delaney & Brown, 2018),澳洲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也開始嘗試把遠程教育引入校園,有學者(Jevons, 1984, p. 25)因此認為這是“遠程教育的新時代”。隨后不久,又有學者(Smith & Kelly, 1987)推出了《遠程教育與主流:教育的融合(Distance educatien and the mainstream: convergence in education)》論文集,探索促成這兩種教育模式相融合的因素。穆爾(Moore, 1987)預言遠程教育終將為普通高校所接受。1990年,英國國家延伸學院(National Extension College)主辦了“開放學習:進入主流”大會,討論遠程教育所取得的進步和今后的發(fā)展(Temple, 1991)。20世紀90年代,英國的開放學習基金會(Open Learning Foundation)委托相關研究者開展了幾個案例研究,探討“把開放學習引入英國高?!钡膯栴}(Lewis, 1997, p. 13)。第七屆劍橋國際遠程開放學習大會也聚焦遠程教育與“常規(guī)”教育相融合這個主題(Tait, 1997a)。2002年,《國際遠程開放學習研究評論(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以“‘高等教育混合的全球現象”為主題出版了一期專刊(Cookson, 2002)。《遠程教育》期刊2018年第二期則是以“雙軌模式辦學”為主題的???。而早在20年前,有學者(Kearsley, 1998)甚至聲稱“遠程教育已經進入主流”。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遠程教育“主流化”似乎更是“瓜熟蒂落”、大勢所趨。

    在我國,10年前蔣國珍(2008)曾經有過“中國遠程教育何時進入主流”之問,但是這個問題似乎沒有引起學術界多大興趣。幾十年來,國內遠程教育工作者似乎比西方同行更有“自知之明”,未敢(至少是公開)提出要與普通高校教育“并駕齊驅”,普遍認為兩種教育模式存在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不能用以往常規(guī)大學的質量標準來衡量網院的學生”(安均富, 2002, p.6)——這是十多年前國內學術界“權威”的共識,隨后也成為遠程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從某種意義上講,國內遠程教育界似乎是“心甘情愿”安于邊緣化現狀。當然,隨著以慕課為代表的在線學習進入普通高校校園,中國遠程教育工作者似乎也看到了“主流化”的曙光。

    然而,“進入主流”似乎只是遠程教育工作者的一廂情愿,遠程教育被邊緣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雖然這是一個帶有偏見、罔顧事實的“事實”!2016年11月,奈杜應新西蘭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邀請出席紀念該校開展遠程教育30 周年的學術研討會,他在主旨演講中分享了自己對過去幾十年遠程教育發(fā)展歷程的真知灼見,并提出諸多引人深思的問題。他說,若未能回答這些問題,遠程教育就不可能在當代教育體系中發(fā)揮應有的充分作用。促使我撰寫此文的正是奈杜針對遠程教育進入主流的一連串發(fā)問:“遠程教育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難道現在還可以認為遠程教育不如常規(guī)教育穩(wěn)???還可以認為遠程教育工作者是邊緣人群?如果還有人這么認為,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生存在什么的邊緣?今天教與學的邊緣何在?中心又何在?更為重要的是,教與學的中心指的是什么?面授、校園式教育依然是黃金標準從而處于中心嗎?如果是這樣,面授、校園式教育何時、何處、因何原因成為中心?如果不是這樣,它又是何時、何處、因何原因不是中心?它有哪些局限?”(奈杜, 2017, p. 8)

    在進一步對這個問題展開闡述之前,我們先簡要說明本文的相關術語。第一,文獻中除了使用“主流”(mainstream)以外,還用到其他術語,如“混合”(hybridization)(比如:Cookson, 2002; Lewis, 2002)、“融入”(integration)(比如:Campion & Kelly, 1988)、“融合”(convergence)(比如:Oliver, 1993; Tait, 1997b)和“合并”(amalgamation)(比如:El-Annan, 2015)。為了避免“主流”所引起的錯誤聯想,本文采用“融合”這個術語,除非有某種特殊考慮或是原文照引。同樣,為了避免“常規(guī)”所引起的錯誤聯想,本文采用“面授教育”這個術語。第二,“遠程教育”在本文是一個統(tǒng)稱,涵蓋除業(yè)余面授學習(如我國的夜校、業(yè)余大學、職工大學等)以外的各種“另類”教育模式(如遠程、開放、靈活、在線等學習形式)。換言之,遠程教育不一定是存在地理意義上的距離,更多的是指師生不在同一時間、不同處一室的學習形式(Jevons, 1984),支持學生在學習上的自主性(Kappel, Lehmann,& Loeper, 2002)。第三,開放大學在本文中包括各種名稱的遠程教學大學(機構)。

    本文主要討論以下四個問題:

    · 什么是遠程教育與面授教育的融合?

    · 遠程教育與面授教育如何相互影響?

    · 融合對開放大學和普通高校有何啟示?

    · 高等教育的中心是什么?

    遠程教育與面授教育的融合

    伊蕾樂(Irele, 2005)認為融合指的是把遠程教育無縫融入“常規(guī)”教育,她在其博士論文中剖析了遠程教育融入“常規(guī)”教育的三個核心要素:①“利益相關者認可遠程學習”,即“遠程教育最終得到與常規(guī)教育同等的尊重”;②“遠程教育和傳統(tǒng)教育核心成分的融合”,即“教學手段、學生群體和機構類型的融合”;③“遠程教育作為一個系統(tǒng)完整融入歷史更悠久的傳統(tǒng)高等教育系統(tǒng)”,即“把遠程教育要素(它的延伸理念、技術運用和教學策略)納入(或融入)教育主系統(tǒng)……乃至機構現有政策框架之中”。她認為應該從這三個方面來衡量遠程教育在多大程度上與面授教育融合。伊蕾樂在前人研究成果(比如:Jevons, 1984; Kearsley, 1998; Thompson, 1997)的基礎上提出這三個要素。本文以此為理論框架,梳理了相關研究文獻,歸納為以下三種融合(必須指出,它們之間的界限并非總是涇渭分明):

    · 雙軌模式,即同時分別向全日制學生和遠程學生提供面授和遠程模式的課程和專業(yè)的教學(比如:Chen, 2002; Lewis, 1997; Lorenzetti, 2005);

    · 錦上添花/混合式模式(下稱“錦上添花模式”),即以基于技術的課程內容(活動)代替某些面授課程內容(活動),或是同時提供遠程學習內容(活動)供學生選擇,或是在某個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上提供少量在線課程(比如:Lewis, 1997; Oliver, 1993),其目的是“豐富教與學的過程”(Guri-Rosenblit, 2002);

    · 完全融合模式,即伊蕾樂所述的把遠程教育作為一個系統(tǒng)融入面授教育中,如楊伯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Waddoups & Howell, 2002)、南澳大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Nunan, Reid, & McCausland, 2002)和迪肯大學(Jevons, 1984)的改革都是以此為目標。

    從文獻看,迄今還沒有符合伊蕾樂(Irele, 2005)所說的“完全融合”的案例。相比之下,雙軌和錦上添花模式是目前最常見的兩種融合。30年前,泰特(Tight, 1987)指出高等教育領域已經出現面授教學與遠程教學成分在某種程度上或從某種意義上的混合(“錦上添花模式”),今天這種現象依然是融合的主流。至于雙軌模式的融合,毋庸諱言,很多普通高校之所以提供遠程教育課程(專業(yè)),原因之一是它們把遠程教育看作一塊“肥肉”(Bates, 2001),當作是收入的新增長點(Turoff, 1997)。以我國為例,截至2006年,除了當時的中央電大以外教育部只批準67所普通高校開展網絡教育(現代遠程教育)試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06)。但是從2014年1月開始,開展現代遠程教育不再是這些大學的“特權”,所有普通高校都可以自主決定是否開展現代遠程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14)。這一舉措無疑能促進我國(遠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普通高校積極開展遠程教育造福社會的良好初衷不容置疑,當然也不排除經濟利益的驅動作用。在我國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過程中所出現的一些亂象無不與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有關(丁興富, 2005)??陀^地講,某些遠程教育機構(包括雙軌模式的普通高校)已成為“文憑工廠”,這是一種全球現象,只是各國的程度不同而已。這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遠程教育進入“主流”的阻力。但是,難道面授教育就沒有“文憑工廠”嗎?

    遠程教育與面授教育的相互影響

    如前所述,在開放大學運動之初,遠程教育工作者就已經把縮短兩種教育模式的差距和獲得同等的社會認可度作為奮斗的目標。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盲目效仿普通高校的做法,相反,在學習借鑒普通高校經驗的同時遠程教育工作者把教學創(chuàng)新放在首要位置,而且在很多方面“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引領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潮流。對遠程教育與面授教育的融合素有研究的以色列學者古麗-羅森布利特(Guri-Rosenblit, 1990)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指出遠程教育對常規(guī)教育有七個方面的促進作用,包括提高學校自編教材的質量、更好地培養(yǎng)獨立學習能力、改進教學方法、鼓勵跨學科課程、促進校際協(xié)作、推動多媒體與學習(教學)系統(tǒng)的融合和加大對成人學習的研究。她在后來的一部專著中討論了開放大學和普通高校之間“微妙而又錯綜復雜的關系”,分析了它們的相互影響(Guri-Rosenblit, 1999, p. xix)。事實上,遠程教育對高等教育的貢獻并不局限于一般的普通高校。加里森和安德森(Garrison & Anderson, 1999, p. 53)的研究顯示,研究型大學同樣能受益于遠程教育,即既有面授教學又有傳統(tǒng)遠程教育特點但依托無處不在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的所謂“小遠程教育”(little distance education)模式。

    從文獻看,我們有理由認為遠程教育對面授教育的影響不僅僅在教學方法上,即“方法的融合”(Oliver, 1993, p. 1),而是延伸到管理和價值主張等其他方面(Jevons, 1984; Nunan et al., 2002; Shale, 2002)。比如,楊伯翰大學的案例(Waddoups & Howell, 2002)表明,遠程教育對該校的“行政服務、課程和課程計劃設計、機構目標和結構、資源分享和協(xié)作、考核、教職員工和學生的角色、學生服務以及學術政策”等方面產生影響。至于價值主張,不管普通高校開展遠程教育的真正意圖是什么,任何一種融合(錦上添花、雙軌或完全融合)的出現都足以說明這些大學在不同程度上認可了遠程教育的核心價值(比如開放性、教育的延伸、靈活性、學生的自我決定和以學生為中心等價值觀)。

    綜上所述,融合的影響是雙向的,以前是面授教育影響遠程教育,現在則是遠程教育影響面授教育,否則普通高校就不會融合遠程教育??陀^地講,遠程教育對面授教育的影響更大一些,涉及更多方面。但是,開放大學也應該吸取普通高校在融合遠程教育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畢竟兩者的界限現在越來越模糊了。

    融合的啟示

    在前文提到的英國國家延伸學院1990年大會上有學者呼吁與會者全面討論開放學習“主流化”的影響(Temple, 1991)。遠程教育嚴格意義上的“主流化”應該包含伊蕾樂(Irele, 2005)所說的三要素。如前所述,伊蕾樂的框架得益于前人的研究,而后人的研究(比如Kirkwood, 2014)也進一步證明這個框架的合理性。伊蕾樂研究了四所美國贈地大學的融合實踐,發(fā)現人們在用到“主流化”和“進入主流”這些表述的時候經常高估普通高校對遠程教育的接受程度,忽視把遠程教育作為一個系統(tǒng)整體融入面授教育的重大潛在風險。雖然迄今還未出現這種完全融合的情況,但學界經常引用美國在線學習聯盟(Online Learning Consortium)在線教育年度報告的數據作為遠程教育已經被普通高校認可的證據。比如,2003年秋季全美選修至少一門在線課程的學生人數是190萬(Allen & Seaman, 2004),而到2012年秋,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710萬(Allen & Seaman, 2014)。2003年的報告顯示,在參加調查的學校主管學術事務的領導中,57.2%的人認為在線學習的質量與面授教學不分伯仲,甚至優(yōu)于后者,2015年這個比例提高到71.4%,而且這些學術領導中有63.3%認為在線學習對他們學校的長期戰(zhàn)略至關重要(Allen & Seaman, 2016)。但是,這些數字只能說明遠程教育越來越普遍(雖然教師對它的認可度一直徘徊在低位,詳見下述),但不能證明遠程教育與面授教育已經實現完全融合(Irele, 2005)。暫且撇開其他方面的問題,教師對遠程教育的認可度低這一點就已經有違伊蕾樂的“利益相關者認可遠程學習”這個要素(Irele, 2005)。從2002年算起,連續(xù)六年,教師對遠程教育的認可度幾乎沒有出現明顯變化,年均只有30%左右(Allen & Seaman, 2010),后來的調查重新列入這一項內容,結果依舊:2012年是30.2%(Allen & Seaman, 2013),2013年是28%(Allen & Seaman, 2014),2015年是29.1%(Allen & Seaman, 2016)。

    1. 對開放大學的啟示

    開放大學不應該高估遠程教育與面授教育融合的程度,不應該對“同等尊重”過于樂觀。開放大學完全有理由為已經取得的進步(遠程教育在普通高校越來越常態(tài)化)感到驕傲。開放大學也不必為自己的存在辯護(Jevons, 1984),不必因為今天普通高校在遠程教育領域的“喧賓奪主”而對自己的“合法性”失去信心(普林斯路, 2018),因為如上所述,遠程教育在諸多方面促進了面授教育(甚至是整個教育領域)的發(fā)展(Guri-Rosenblit, 1990, 1999; Jevons, 1984; Mills, 1999; 奈杜, 2017),不再是一種陌生的另類教育模式(Kearsley, 1998)。實踐證明,遠程教育能克服面授教育的一些不足(奈杜, 2017)。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遠程教育市場良莠不齊,面授教育市場同樣良莠不齊。即使社會對遠程教育“毀譽參半”都不可怕,因為并非所有普通高校都享有好名聲。對遠程教育“殺傷力”最大的是“自毀長城”之舉。比如,如果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各種資源和支持服務卻跟不上,疏于管理,甚至放任自流,而且經常打出各種不負責任、誤導學習者的口號,這可能會給某些機構帶來短期的經濟效益,但必定加劇遠程教育的“污名化”,最終砸了自己的飯碗。

    開放大學應該有危機感,因為危機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不能沒有自信。這或許是《國際開放分布式學習研究評論(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原《國際遠程開放學習研究評論》)準備在2019年推出以“開放大學:過去、現在與未來”為主題的??某踔裕▋晌豢妥骶幘潜究皣H論壇”作者——羅斯·保羅[Ross Paul]和艾倫·泰特[Alan Tait])。比如,我認為國內開放大學是危機感有余但自信不足,尤其是在普通高校面前似乎不敢“抬起頭”,甚至經常尋求沒有遠程教育實踐經驗的“理論家”為自己的決策或改革創(chuàng)新“指點迷津”或“背書”。長期以來,控制國內遠程教育理論研究話語權的不是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開放大學學者,培養(yǎng)“教育技術”(遠程教育)專業(yè)人才的不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開放大學。凡此種種,耐人尋味,值得反思。

    今天,遠程教育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被融合到面授教育中,在這種情況下遠程教育能否繼續(xù)保持自身優(yōu)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這個問題。第一,顯而易見,從機構的風氣、文化、結構和行政管理等角度看,大多數普通高校還不具備大規(guī)模服務非傳統(tǒng)學生的基礎(Bernath, 1996; Chambers, 1997; Daniel, 2012; Guri-Rosenblit, 2002; Irele, 2005; Lewis, 1995; Nunan et al., 2002; Shale, 2002; Waddoups & Howell, 2002),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巴格利, 2017)。面授教育的經驗不會自動轉變?yōu)檫h程教育的經驗,雖然如上所述這兩種教育模式一直相互影響。即使頂尖大學的金字招牌也不能保證它們能做好遠程教育——這是貝茨給學生的忠告(Bates, 2001)。第二,很多開放大學已經建立穩(wěn)健的全國性、區(qū)域性乃至全球性辦學網絡,能夠取得規(guī)模經濟效益,這反過來又使得它們能夠加大投入,為遠程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在前文歸納的三種融合中,對開放大學構成最大潛在威脅的是“完全融合”(下面會進一步展開討論),這種融合會引發(fā)普通高校整個機構的劇變,迄今還沒有成功案例。雙軌模式大學一直在與開放大學競爭生源,但是縱觀世界各國情況,在建立了全國性開放大學辦學網絡的國家開放大學所占的市場份額是任何一所雙軌模式大學望塵莫及的。比如,英國開放大學的學生規(guī)模是英國任何一所大學難以望其項背的(http: //www.bbc.com/news/education-14216167)。再如,我國國家開放大學在校生是359萬,而全國網絡本專科生的規(guī)模是640萬(教育部, 2017),也就是說,國家開放大學辦學系統(tǒng)的學生規(guī)模比67所雙軌模式大學的遠程教育學生規(guī)模加起來還要大。第三,雖然一直有研究聲稱普通高校的錦上添花模式吸引了非傳統(tǒng)學生,但是迄今還沒有實證數據證明這個論斷,因此,可以說錦上添花模式對開放大學的影響微乎其微(詳見下面討論)。至于中國的情況,普通高校實行國家招生計劃,學生在校也要接受嚴格管理,難以想像“非傳統(tǒng)學生”如何進入大學校園,與通過高考統(tǒng)一錄取的學生同堂上課,取得普通高校文憑,也難以想像“傳統(tǒng)學生”如何像一些西方學者所聲稱的那樣“半工半讀”、自由靈活地安排自己的學習。

    2. 對普通高校的啟示

    博克(Boak, 1997)指出,遠程教育與面授教育的融合能否給學生和教育機構帶來靈活性,這受到很多層面因素的影響,融合也可能導致出現更多限制。很多研究者也認同這種觀點,伊蕾樂(Irele, 2005)的融合框架便是典型例子。這是因為遠程教育如同面授教育一樣是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的各成分相互聯系,一起在機構的運作中發(fā)揮作用(Moore & Kearsley, 1996),某一個方面的變化會導致其他方面出現適應性的(有時甚至是激進的)變化(Nunan et al., 2002)。此外,融合涉及的遠遠不只是采納和應用技術這么簡單(Kearsley, 1998)。因此,有學者指出,在融合遠程教育的過程中,普通高校要避免“削足適履”(Makoe, 2018)。

    首先,從“利益相關者認可遠程學習”(Irele, 2005)這個要素看,我們應該特別關注兩個主要利益相關者——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和態(tài)度(Kappel et al., 2002; Kirkpatrick & Jakupec, 1997;Lewis, 1995)。如前所述,美國在線學習聯盟的年度報告數據顯示,在過去15年中教師對在線學習的認可度一直只有30%左右,這點也得到其他研究的印證(比如:Bernath, 1996; Feenberg, 1999; Irele, 2005; Kappel et al., 2002; Kelly, 1987; Lorenzetti, 2005; Turoff, 1997)。在與遠程教育融合時,普通高校必須妥善改革自身根深蒂固的學術結構和傳統(tǒng),因為這些方面變革的阻力很大,較為“僵化”(Peters, 2002)。此外,普通高校還必須認識到這種變革是一個緩慢而且可能很痛苦的過程(Lewis, 1995; Lorenzetti, 2005; Shale, 2002)。我認為,如果從一開始就讓教師參與決策過程,傾聽他們的意見,會使他們有一種主人翁精神,從而更容易達成共識,有效化解矛盾和減少阻力。至于學生,很多研究者認為融合能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然而,柯克伍德(Kirkwood, 2014, p. 211)指出我們不能對此想當然,因為“這種觀點缺乏可信證據”??驴宋榈碌难芯拷Y論建立在其他實證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比較客觀可信。比如,路易斯(Lewis, 2002)的研究發(fā)現,“學生本身經常成為一股保守力量。他們經常希望接受傳統(tǒng)教學,即他們所熟悉的方法(比如講授式教學)和考核安排(比如書面考試)”(另見: Catchpole, 1993; Kappel et al., 2002; Kear, Jones, Holden, & Curcher, 2016; Kearsley, 1998; Lewis, 1995; Delaney & Brown, 2018; 辛普森, 2015)。因此,普通高校應該先弄清學生究竟有什么需求,而不是倉促推出融合之舉(Kirkpatrick & Jakupec, 1997; Lorenzetti, 2005)。

    其次,從“遠程教育和傳統(tǒng)教育核心成分的融合”(Irele, 2005)這個要素看,有幾個問題值得特別關注。研究者經常聲稱遠程教育和面授教育的各自典型學生群體目前正在發(fā)生變化,界限越來越模糊了(古麗-羅森布利特, 2016; Herman & Mandell, 1999; Lewis, 2002; Smith & Kelly, 1987; Tait, 1997b; Tight, 1987)。如果這些研究者指的是雙軌模式大學的學生成分,那么普通高校必須認識到優(yōu)質的遠程教育需要大手筆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如上所述,雙軌模式難以取得規(guī)模經濟效益,而且遠程教育還很可能會給它們的名聲帶來負面影響(Garrison & Anderson, 1999)。因此,普通高校在這方面的投入不一定能得到好回報。清華大學早在2005年就決定“暫?,F代遠程成人專升本學歷教育的招生工作”(http: //www.sce.tsinghua.edu.cn/aboutcollege/matter.jsp),這是明智之舉。而北京大學“決定自2018年起全面停止夜大學、網絡教育、自學考試等各類學歷繼續(xù)教育招生”(http: //www.sohu.com/a/123707203_479698),雖然此舉有點遲,但也值得點贊。如果兩種教育模式的各自典型學習群體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是指普通高校全日制學生中也有“非傳統(tǒng)學生”,那么,這同時也意味著開放大學在“傳統(tǒng)學生”市場成為普通高校的競爭對手。比如,由于英國普通高校學費大幅提高(每年學費介于8,000到9,000英鎊),而英國開放大學的學費僅為普通高校的60%左右(每年5,000英鎊),加上該校的辦學質量有很好的口碑,因此近年“傳統(tǒng)學生”的比例越來越大,如2011年比2010年增長30%以上(http: //www.bbc.com/news/education-14216167)。再如,馬來西亞宏愿開放大學(Wawasan Open University)2013年開始招收全日制學生,從開放大學轉型為雙軌模式大學(夏爾馬,2018)。中國香港公開大學更是向雙軌模式大學轉型的佼佼者,該校2001年“開辦首個全日制面授副學士課程,為青年學子提供更多升學機會”,2007年“首次通過大學聯合招生辦法招收學生入讀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目前遠程教育學生約為11,000名,而全日制學生則多達9,500名,“占全港大學本科生人數約六分之一”(http: //www.ouhk.edu.hk/wcsprd/Satellite?pagename=OUHK/tcSubWeb&c;=C_WCM2004&cid;=1385170188225?=sim&l;= C_PAU&lid;=1385172188417)。另一方面,普通高校還必須先考慮并解決相關問題才有可能達成這兩種教育模式優(yōu)勢互補的目標,否則必定弊大于利。泰特(Tight, 1987, p. 15)是一位有遠見的研究者,他在30年前就指出,“融合可能會給普通高校帶來好處,尤其是如果除了現有的主流面授模式外能夠以比較靈活的方式提供遠程教育模式……使學生能夠比較方便地選擇從一種學習模式轉移到另一種學習模式,或者以混合式學習方法完成學業(yè)(如果他們希望如此)”。我認為,泰特提出的普通高校同時給全日制學生提供遠程教育和面授教育兩種模式是最理想的融合。第一,如上所述,在很多情況下所謂學生對遠程教育的需求或偏愛其實是教育機構想當然的結果。有些學生可能喜歡遠程教育,也肯定有一部分學生不喜歡遠程教育,因此同時提供兩種模式供學生自主選擇實為上策。第二,目前普通高校面授教育學生中“非傳統(tǒng)學生”(愿意支付全日制教育的學費然后選擇遠程學習的學生)究竟占多大比例——這其實也是一個沒有任何實證數據支撐的臆斷,且不說在有些國家(比如中國)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不大。很多研究認為全日制學生選擇遠程學習以便能夠去打工或兼職,幫助減輕高昂學費的負擔(Lewis, 2002; Shearer, 2015)。如果是這樣,他們?yōu)楹尾贿x擇低學費的純遠程教育模式而是選擇學費高昂的面授教育模式?在過去幾年里,英國開放大學學生成分的變化充分證明上述相關研究者的觀點值得質疑。第三,融合遠程教育之后,教育對普通高校學生而言更加昂貴了,因為遠程學習可能意味著他們必須為自己添置新的學習工具或承擔其他費用(比如上網)(Chambers, 1997),且不說學生的學習風格不可能“整齊歸一”,遠程學習不一定適合所有學生。一言以蔽之,在做出是否融合之前,普通高校要盡最大努力防止融合導致部分“傳統(tǒng)學生”反而被邊緣化的窘況。所以說,泰特的“兩種模式并存、學生自主選擇”的框架最理想。遺憾的是,這個框架對普通高校不會有吸引力,因為這與融合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相悖,即機構實現節(jié)支增收。也許正是由于上述諸多方面的原因,錦上添花型融合是目前普通高校的“新常態(tài)”(布朗, 2013),這種融合在更多情況下是教師個人行為,因而也不會顯得過于激進,容易被學生所接受。除了泰特的框架外,還有一個選項值得考慮,即融合是為了能夠把一些課堂講授的時間騰出來組織小組討論、專題研討和動手操作活動(Waddoups & Howell, 2002),然而對于教育機構而言這個選項同樣無成本效益可言,因此可行性依然是一個未知數。

    最后,如上所述,如果要達成完全融合,那么除了具備“利益相關者認可在線學習”和“遠程教育和傳統(tǒng)教育核心成分的融合”這兩個要素外,“遠程教育作為一個系統(tǒng)完整融入歷史更悠久的傳統(tǒng)高等教育系統(tǒng)”這個要素更是不可或缺(Irele, 2005)。研究文獻表明,目前尚未出現完全融合的案例。完全融合的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機構必須做出全面承諾。計劃實施完全融合的普通高校必須認真考慮以下問題:機構的使命和目標、學術文化、學術結構、課程計劃和學習資源、教學手段、考核的方式方法、教師角色、教師薪酬結構、知識產權、學生角色、基礎設施、財政/資源分配、行政管理等是否能適應融合的要求(Bernath, 1996; Chambers, 1997; Irele, 2005; Lewis, 1995; Nunan et al., 2002; Shale, 2002; Waddoups & Howell, 2002)。值得一提的是,楊伯翰大學的案例顯示,在這方面領導的堅定支持至關重要,當時該校的改革正是在校長的大力推動下開展的(Waddoups & Howell, 2002)。強有力的領導是融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保證(Bernath, 1996)。另一方面,融合也可能給機構其他方面工作帶來負面影響(Chambers, 1997),是一個“緩慢、困難和復雜的過程”(Johnston, 1997, p. 85),現實與理想之間經常是有差距的(Irele, 2005)。如前所述,楊伯翰大學、南澳大利亞大學和迪肯大學當時以完全融合為目標進行改革,但未見關于它們發(fā)展情況的后續(xù)研究。新近的例子則是南太平洋大學的改革。2017年該校設立一個專門負責全校靈活學習發(fā)展的副校長崗位,聘請澳大利亞遠程開放學習協(xié)會時任主席、《遠程教育》期刊主編奈杜擔任此職。奈杜到任不久便制訂并推動學校相關委員會通過了靈活學習政策和開放教育資源政策,為全校各部門以及各利益相關者提供開展遠程教育與面授教育融合的指導方針和行動準則(The University of South Pacific, 2017)。毋庸諱言,南太平洋大學的融合之舉能否取得成功,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但是該校的改革起點之高是迄今比較少見的,即從一開始就聘任具有豐富遠程教育實踐經驗、深厚遠程教育理論功底和寬闊國際視野的行家里手進行頂層設計并負責具體實施,而且聘期長達4年,這足以看出該校的決心。

    相對于許多國家來講,我國普通高校開展或融合遠程教育歷史較短,還有許多需要進一步加強、提高和完善之處。我認為我國普通高校在這方面有后發(fā)優(yōu)勢,可以充分吸取國外同行的經驗教訓,少走彎路,避免重蹈覆轍,在更高的起點推動遠程教育與面授教育的融合。換言之,普通高校同仁切忌以為這個領域是白紙一張!

    高等教育的主流是什么?

    本節(jié)回到奈杜(2017)在新西蘭奧塔哥大學學術研討會上主旨演講中所提出的“何謂高等教育主流”這個問題。有學者(Lewis, 1997)認為“常規(guī)高等教育”是一個錯誤標簽,因為在高等教育主流話語中“常規(guī)”等同于“主流”或“中心”?!俺R?guī)高等教育”被默認為是“校園式高等教育”,“常規(guī)大學”則指校園式大學(中國語境的“普通高?!保?。這種聯想抬高了面授教育的重要性,但卻貶低了遠程教育的地位。顯然,這既不公平,也缺乏理據。

    第一,“常規(guī)”或“主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取決于教育的對象。對某些人而言是常規(guī)或主流的東西,對另外一些人來講則可能是非常規(guī)或邊緣化的東西。比如,對于沒有機會接受傳統(tǒng)面授教育或雖然有機會但由于各種原因自己選擇遠程學習的人而言,遠程教育是常規(guī)教育,也是主流教育,相比之下面授教育則是非常規(guī)、邊緣化的教育。然而,面授教育總是被當成“規(guī)范和享有最高地位”(Lewis, 2002),是用以評判遠程教育的“黃金標準”(奈杜, 2017, p. 8; 另見Sewart, Keegan, & Holmberg, 1983)。我完全贊同奈杜對此提出的質疑。

    第二,毫無疑問,面授教育歷史更加悠久,有更加深厚的積淀。然而,教育并非“越陳越香”。如前所述,開放大學早期在很多方面向普通高校取經,但這不是普通高校成為高等教育主流的理由。如果這個理由成立的話,那么遠程教育早就應該取代面授教育成為高等教育主流,因為今天是普通高校在向開放大學取經。

    第三,高等教育全日制學生的規(guī)模大于遠程教育學生的規(guī)模,但是后者的絕對數如此之龐大,足以使遠程教育同樣處于高等教育的中心。如果僅因為其數量比全日制學生少而把遠程教育置于高等教育邊緣,這當然是無稽之談。比如,2015年秋季,美國至少選修一門遠程教育課程的學生是600萬(其中約一半是純遠程學生),占全美高等教育學生總數的29.7%(Allen & Seaman, 2017)。再如,中國國家開放大學從1979年到2012年的33年間共培養(yǎng)了950萬畢業(yè)生(國家開放大學, 2012),目前高等學歷教育在校生359萬。2016年,中國有760萬普通高校畢業(yè)生,而遠程教育(包括普通高校網絡教育)畢業(yè)生是190萬,即4∶1;普通高校在校生是2,890萬,而遠程教育(包括普通高校網絡教育)在校生則是640萬,即4.5∶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7)。必須指出,如果我們也采用美國在線學習聯盟的統(tǒng)計標準,那么在中國遠程教育在校生和畢業(yè)生所占的比例會更高。

    毫無疑問,在世界很多國家,如同面授教育一樣,遠程教育已經是高等教育的主流,處于高等教育的中心。遠程教育進入高等教育主流靠的不是與面授教育的融合,而是其自身優(yōu)勢和對高等教育的貢獻,因此,“遠程教育已經從處于教育政策和實踐的邊緣發(fā)展成為一種與全日制和業(yè)余學習并存且受人尊重、影響廣泛的教育模式”(Tait & Mills, 1999, p. 2)。如果說二十年前得出這個結論還為時尚早,那么遠程教育工作者可以自豪地說這個在當時為時尚早的結論已經經過實踐的檢驗,在今天成為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

    結束語

    遠程教育已經不再是魏德邁(Wedemeyer, 1981)的《在后門學習:反思人生非傳統(tǒng)學習(Learning at the back door: Reflections on non-traditional learning in the lifespan)》一書的書名所指的“在后門學習”;遠程教育現在是通過高等教育前門的學習。歷史上“精英”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乃至全社會都瞧不起遠程教育,原因不在于遠程教育本身,不是說遠程教育本質上是邊緣化的教育,而是因為它以服務“被邊緣化的群體”為己任!遠程教育也因此被視為是“下里巴人”,不能與普通高?!瓣柎喊籽钡木⒔逃嗵岵⒄?。但是,面對這些偏見和由此導致的“逆境”,一代又一代遠程教育工作者在履行使命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大膽創(chuàng)新,在高等教育的很多領域引領潮流,很多經驗也已經為普通高校所借鑒和采納。面授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主流;如果一定要用到“主流”這個概念的話,遠程教育和面授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主流,它們是高等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核心組成部分,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由此產生的協(xié)同效應使高等教育能夠更好地適應變革中的社會。所謂遠程教育“進入主流”或“主流化”,并不是意味著它成為面授教育的一部分,而是說它憑借自身的優(yōu)勢進入高等教育的中心。我這個觀點比丹尼爾(Daniel, 1996, p. 59)的觀點更符合今天高等教育領域的現狀。20年前,丹尼爾認為遠程教育是“教育和培訓這個大領域的組成部分”。

    對于開放大學和遠程教育工作者來講,今天應該“舉杯慶賀”,但更重要的是要進行反思!遠程教育工作者應該認真謀劃下一步的發(fā)展。比如,21世紀的開放大學需要調整自己的使命和目標嗎?需要重塑遠程教育運作模式嗎?面對普通高校的“搶灘”而造成的“非傳統(tǒng)學生”流失,其他開放大學能否像我國香港公開大學等一樣在“傳統(tǒng)學生”市場分一杯羹?開放大學的主要目標群體依然是“弱勢/被邊緣化的學生”嗎?越來越依賴教育技術的遠程教育會使遠程教育學生在21世紀再次被邊緣化嗎(Butcher & Rose-Adams, 2015; Thompson, 2007)?開放大學能從遠程教育與面授教育的融合中得到什么經驗教訓?開放大學如何才能既繼續(xù)保持在傳統(tǒng)市場的優(yōu)勢又能夠拓展新市場以應對普通高校的競爭(古麗-羅森布利特, 2016)?是否應該嘗試與普通高校聯手推動遠程教育與面授教育的融合?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需要反思的問題還有很多,重要的是遠程教育工作者應該繼續(xù)發(fā)揚“敢為人先”的精神,繼續(xù)引領教育創(chuàng)新,這是過去一百年一代又一代遠程教育工作者給新一代教育工作者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至于普通高校及其工作者,在融合遠程教育之前必須首先審視自身已經在多大程度上為開展或融合遠程教育做好準備,遠程教育不是他們所在行的領域,不是他們的強項,因此切忌“喧賓奪主”,以遠程教育理論與實踐引領者自居(巴格利, 2017;奈杜, 2017)。具體地講,他們希望遠程教育在他們的大學中扮演什么角色?他們想要什么樣的融合?普通高校只有弄清諸如此類的問題,才能進行必要的改革,使自身能夠適應遠程教育的要求。換言之,決策者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把一種“外來的”教育模式融入本校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和實踐中會牽涉很多層面的復雜問題。遠程教育不是“技術主導的課程”(Oliver, 1993, p. 6);技術是必要的,但遠程教育不僅僅關乎技術。從目前情況看,技術決定論在普通高校同行中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毋庸置疑,技術有促進教育的潛能,但是技術能在教育中發(fā)揮哪些作用和多大作用?這些問題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內部因素(比如機構的使命和目標、學術文化、利益相關者的認可、行政管理體系、基礎設施和財政預算等)和外部因素(比如社會訴求、政治主張和經濟壓力等)。因此,普通高校必須了解遠程教育的歷史,虛心學習開放大學的成功經驗,吸取其失敗教訓(穆爾, 2014),明確融合遠程教育的具體目的,并全面分析這種融合的機會成本??梢哉f,在充分發(fā)揮遠程教育優(yōu)勢方面,普通高校依然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安均富. 2002. 專家訪談:如何看待遠程教育的教學質量問題[J]. 中國遠程教育(04):6-9.

    保羅·普林斯路. 2018. 反思2017年多倫多在線學習世界大會:我聽到的和沒有聽到的[J]. 中國遠程教育(02):5-11.

    丁興富. 2005. 論圍繞我國高校網絡教育質量的爭論及質量保證舉措——“遠程教育質量保證及質量評估與認證國際比較研究”成果(2)[J]. 中國遠程教育(03):19-24,33-78.

    國家開放大學. 2012. 從廣播電視大學到國家開放大學[EB/OL]. Retrieved from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208/t2012

    0801_140113.html

    蔣國珍. 2008. 中國遠程高等教育:何時進入主流[J]. 中國遠程教育 (3):18-20.

    拉梅什·C·夏爾馬. 2018. 數字創(chuàng)新,遠程開放學習準備好了嗎?[J]. 中國遠程教育(8).

    馬克·布朗. 2013. 在線、混合和遠程學習新常態(tài):梅西大學經驗[J]. 中國遠程教育(11):27-35,95.

    邁克爾·格雷厄姆·穆爾. 2014. 從無線電廣播到虛擬大學:美國遠程教育歷史親歷者的反思[J]. 中國遠程教育(01):24-34,58,95.

    奧蒙德·辛普森. 2015. 遠程教育的面授教學——文獻及案例述評[J]. 中國遠程教育(09):14-24,79.

    喬恩·巴格利. 2017. 在線教育癥結何在?[J]. 中國遠程教育(04):5-14,79

    莎拉·古麗-羅森布利特. 2016. 數字化時代的遠程高等教育:挑戰(zhàn)與前景[J]. 中國遠程教育(06):16-25,79.

    索姆·奈杜. 2017. 融入主流的開放、靈活和遠程學習[J]. 中國遠程教育(03):5-15,79.

    特里·安德森和喬恩·德龍. 2016. 社交網絡與學習管理系統(tǒng)的融合[J]. 中國遠程教育(01):21-31,79-8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14. 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國發(fā)〔2014〕5號)[EB/OL]. Retrieved from http://www. gov. cn/zwgk/2014-02/15/content_2602146.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06. 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學校名單[EB/OL]. Retrieved fromhttp://www.moe.edu.cn/jyb_sjzl/moe_166/moe_343/moe_230/tnull_257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7. 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學生情況[EB/OL].

    Retrieved from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6/2016_qg/201708/t20170823_311668.html

    Allen, I. E. , & Seaman, J. (2004). Entering the mainstream: The quality and extent of 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3 and 2004. Needham, MA: Sloan Consortium. Retrieved from https://secure. onlinelearningconsortium.org/publications/survey/entering_the_mainstream2004

    Allen, I. E. , & Seaman, J. (2010). Learning on demand: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9. Oakland, CA: 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 Retrieved from http://www.onlinelearningsurvey.com/reports/learning-on-demand.pdf

    Allen, I. E., & Seaman, J. (2013). Changing course:Ten years of tracking 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 & Quahog Research Group. Retrieved from http://www.onlinelearningsurvey.com/reports/changingcourse.pdf

    Allen, I. E., & Seaman, J. (2014). Grade change: Tracking 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 & Quahog Research Group. Retrieved from http://www.onlinelearningsurvey. com/reports/gradechange.pdf

    Allen, I. E., & Seaman, J. (2016). Online report card: Tracking 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 & Quahog Research Group. Retrieved from https://onlinelearningconsortium.org/survey_report/2015-online-report-card-tracking-online-education- united-states/

    Allen, I. E., & Seaman, J. (2017). Digital learning compass: Distance education enrollment Report 2017. 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 e-Literate, & WCET. Retrieved from https://onlinelearningsurvey. com/reports/digtiallearningcompassenrollment2017.pdf

    Bates, T. (2001). International distance education: Cultural and ethical issues. Distance Education, 22, 122-136.

    Bernath, U. (1996). Distance education in mainstream higher education: Strategic issues at conventional universities. In M. M. Thompson (Ed.), Internationalism in distance education: A vis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ACSDE Research Monograph No 10) (pp. 45-51).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Boak, C. (1997). Convergence: Patterns of flexibility and rigidity. In A. Tait (Ed.), The convergence of distance and conventional education: Patterns of flex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learner: Collected conference papers (pp. 1-8). Cambridge: Open University.

    Butcher, J., & Rose-Adams, J. (2015). Part-time learners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Revisiting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choice, flexibility and employability. Open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30, 127-137.

    Campion, M., & Kelly, M. (1988). Integration of external studies and campus-based education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The myth and the promise. Distance Education, 9, 171-201.

    Catchpole, M. (1993). Interactive media: The bridge between distance and classroom education. In T. Nunan (Ed.), Distance education futures (pp. 37-56). Adelaide: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Chambers, M. (1997). Thoughts on the efficacy and ethics of using digital multimedia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In A. Tait (Ed.), The convergence of distance and conventional education: Patterns of flex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learner: Collected conference papers(pp. 9-19). Cambridge: Open University.

    Chen, Y. (2002). The development of cyberlearning in dual-mod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2). Retrieved from http://www.irrodl.org/index. php/irrodl/index

    Cookson, P. (2002). Editorial: The hybrid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s.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2). Retrieved from http://www.irrodl.org/index.php/irrodl/index

    Daniel, J. (1996). Mega-universities and knowledge media: Technology strateg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Daniel, J. (2012). Dual-mode univers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way station or final destination? Open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27(1), 89-95.

    Delaney, L., & Brown, M. (2018). To walk invisible: Distance students in a dual mode university. Distance Education, 39 (2).

    El-Annan, S. H. (2015). The amalgamation of conventional universities and open/distance learning and their effects on students performa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10, 112-125.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jlter.org/index. php/ijlter/index

    Feenberg, A. (1999). Distance learning: Promise or threa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fu.ca/~andrewf/books/Distance_Learning_Promise_Threat.pdf

    Fresen, J. W. (2018). Embracing distance education in a blended learning model: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Distance Education, 39(2).

    Garrison, D. R., & Anderson, D. (1999). Avoid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Big and little distance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3, 48-63.

    Guri-Rosenblit, S. (1990).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distance teaching universities to improving the learning/teaching practices in conventional universities. High Education, 19, 73-80.

    Guri-Rosenblit, S. (1999). The agendas of distance teaching universities: Moving from the margins to the center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37, 281-293.

    Guri-Rosenblit, S. (2002). A top down strategy to enha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to Israeli higher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2). Retrieved from http://www.irrodl.org/index.php/irrodl/index

    Herman, L., & Mandell, A. (1999). On access: Towards opening the lifeworld within adult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In A. Tait & R. Mills (Eds.), The convergence of distance and conventional education: Patterns of flexibility for the individual learner (pp. 17-38). New York, NY: Routledge.

    Irele, M. E. (2005). Can distance education be mainstreamed?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Learning Administration, 8(2). Retrieved from http://www.westga.edu/~distance/ojdla/

    Jevons, J. (1984). Distance education in mixed institutions: Working towards parity. Distance Education, 5, 24-37.

    Johnston, S. (1997). Introducing and supporting change towards more flexible teaching approaches. In A. Tait (Ed.), The convergence of distance and conventional education: Patterns of flex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learner: Collected conference papers (pp. 85-91). Cambridge: Open University.

    Kappel, H., Lehmann, B., & Loeper, J. (2002). Distance education at conventional universities in Germany.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2). Retrieved from http://www. irrodl.org/index.php/irrodl/index

    Kear, K., Jones, A., Holden, G., & Curcher, M. (2016). Social technologies for online learning: theoretical and contextual issues. Open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31, 42-53.

    Kearsley, G. (1998). Distance education goes mainstream. THE Journal, 25(10). Retrieved from https://thejournal.com/Home.aspx

    Kelly, M. (1987). Barriers to convergence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In P. Smith & M. Kelly (Eds.), Distance education and the mainstream (pp. 175-200). Beckenham:Croom Helm.

    Kirkpatrick, D., & Jakupec, V. (1997). Becoming flexible: What does it mean? In A. Tait (Ed.), The convergence of distance and conventional education: Patterns of flex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learner: Collected conference papers (pp. 92-99). Cambridge: Open University.

    Kirkwood, A. (2014).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Blended and distance education needs ‘joined-up thinkingrather than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Open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29, 206-221.

    Lewis, L. (2002). The hybridisation of conventional higher education: UK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2(2). Retrieved from http://www.irrodl.org/index.php/irrodl/index

    Lewis, R. (1995).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in Europe: Add-on or mainstream? Open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10, 52-56.

    Lewis, R. (1997). Open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Open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12, 3-13.

    Lorenzetti, J. P. (2005, April 1). Bringing distance education into the mainstream. Distance Education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 magnapubs.com/newsletter/distance-education-report/

    Makoe, M. (2018). Avoiding to fit a square peg into a round hole: A policy framework for operationalising distance education in conventional universities. Distance Education, 39(2).

    Miller, G. E. (2001). General education and distance education: Two channels in the new mainstream.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0, 314-322.d

    Mills, R. (1999). Diversity, convergence and the evolution of student support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K. In A. Tait & R. Mills (Eds.), The convergence of distance and conventional education: Patterns of flexibility for the individual learner (pp. 71-85). New York, NY: Routledge.

    Moore, M. G. (1987). Distance lear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near future. Distance Education, 8, 38-46.

    Moore, M. G., & Kearsley, G. (1996). Distance education: A systems view. Belmont, MA: Wadsworth Publishing.

    Nunan, T., Reid, I., & McCausland, H. (2002). Global perspectives: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UniSA) case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2). Retrieved fromhttp://www.irrodl.org/index.php/irrodl/index

    Oliver, R. (1993). Convergence of distance education and on-campus educational strategies and methodolog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ARE Annual Conference, Fremantle, Australi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are.edu.au/data/publications/1993/olivr93166.pdf

    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2). From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to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Retrieved from http://www.moe.gov. cn/jyb_xwfb/s5147/201208/t20120801_140113.html

    Peters, O. (2002). Distance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New trends and challenges (2nd ed.). Oldenburg: Bibliotheks-und Informationssytems der Universitat Oldenburg.

    Rowntree, D. (1990). Teaching through self-instruction: How to develop open learning materials. London:Kogan Page.

    Sewart, D., Keegan, D., & Holmberg, B. (1983). Dista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London: Croom Helm.

    Shale, D. (2002). The hybrid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anad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2(2). Retrieved from http://www.irrodl.org/index.php/irrodl/index

    Shearer, R. L. (2015). From the margins to the mainstream: The shift in distance education over the past thirty years. In D. W. Shannon & R. Wiltenburg (Eds.), Centennial conversations: Essential essays in professional, continuing, and online education (pp. 79-86).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Association.

    Smith, P., & Kelly, M. (1987). Distance education and the mainstream: Convergence in education. London: Croom Helm.

    Tait, A. (1997a). The convergence of distance and conventional education: Patterns of flex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learner: Collected conference papers. Cambridge: Open University.

    Tait, A. (1997b). The convergence of distance and conventional education: Some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policy. In A. Tait (Ed.), The convergence of distance and conventional education: Patterns of flex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learner: Collected conference papers (pp. 182-190). Cambridge: Open University.

    Tait, A., & Mills, R. (1999). The convergence of distance and conventional education. In A. Tait & R. Mills (Eds.), The convergence of distance and conventional education: patterns of flexibility for the individual learner (pp. 1-4). New York, NY: Routledge.

    Temple, H. (1991). Conference Report. Open learning: Moving into the mainstream. National Extension College/CRAC. 27-29 June 1990, Cambridge, UK. Open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6, 50-51.

    Thompson, D. J. (1997). From marginal to mainstream: Critical issues in the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T) for terti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Tait (Ed.), The convergence of distance and conventional education: Patterns of flex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learner: Collected conference papers (pp. 190-198). Cambridge: Open University.

    Thompson, M. M. (2007). Are we re-marginalizing distance education students and teachers?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11(1),97-106. Retrieved from https://www. learntechlib. org/p/104062/

    Tight, M. (1987). Mixing distance and face-to-face higher education. Open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2, 14-18.

    Turoff, M. (1997). Alternative futures for distance learning: The force and the darkside. Retrieved from http://www.westga.edu/~distance/ojdla/ spring11/turoff11.pdf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Pacific. (2017, September 27). “Future proofing”learning and teaching at USP.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sp.ac.fj/index.php?id=19346&no;_cache=1&tx;_ttnews[tt_news]=4301&cHash;=c5216982dec4f0b5acd53330bc515cef

    Waddoups, G., & Howell, S. (2002). Bringing online learning to campus: The hybridiz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2). Retrieved fromhttp://www.irrodl.org/index.php/irrodl/index

    Wedemeyer, C. A. (1981). Learning at the back door: Reflections on non-traditional learning in the lifespan.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收稿日期:2018-04-01

    定稿日期:2018-04-26

    作者簡介:肖俊洪,汕頭廣播電視大學教授,Distance Education (Taylor & Francis)期刊副主編,Syste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Elsevier)期刊編委。 https://orcid. org/0000-0002- 5316-2957

    責任編輯 郝 丹

    猜你喜歡
    開放大學在線教育遠程教育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開放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亞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20:39:55
    教育信息處理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
    提高機械原理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
    價值工程(2016年30期)2016-11-24 16:42:50
    從《遠程教育》35年載文看遠程教育研究趨勢
    慕課中美應用差異的四大原因分析
    網絡遠程教育學習行為及效果的分析研究
    臺北市社區(qū)大學的辦學特色與啟示
    職教論壇(2016年24期)2016-11-14 08:55:38
    開放大學教師教學學術評估框架研究
    職教論壇(2016年24期)2016-11-14 08:53:25
    基于IPoverDVB—S單向傳輸模式的遠程終端系統(tǒng)與數據維護技術
    新媒體時代開放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思考
    欧美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小说| 亚洲成人久久性| 国产精品国产av在线观看| 露出奶头的视频| 国产精品 国内视频|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二区 | 亚洲中文字幕日韩| 国产精品久久久人人做人人爽| 久久人妻熟女aⅴ| 欧美日韩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免费无遮挡视频| 欧美激情久久久久久爽电影 | av有码第一页| 国产国语露脸激情在线看| 精品第一国产精品| 手机成人av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无卡精品|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 老熟妇乱子伦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在线不人妻| а√天堂www在线а√下载| 日本vs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1区2区3区精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母亲3免费完整高清在线观看| 可以免费在线观看a视频的电影网站| 午夜91福利影院| 亚洲 国产 在线| 久久精品影院6| 久久天躁狠狠躁夜夜2o2o| 人妻久久中文字幕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成人av| 国产精品影院久久| 欧美日韩乱码在线| 高清av免费在线| 日韩免费高清中文字幕av| 国产熟女xx|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 99在线人妻在线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亚洲av国产电影网| 国产激情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俄罗斯特黄特色一大片|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一区| 视频区欧美日本亚洲|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 熟女少妇亚洲综合色aaa.| www日本在线高清视频| 乱人伦中国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电影 | 成人三级黄色视频| av超薄肉色丝袜交足视频| 欧美中文综合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66精品国产|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免费午夜 |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日本a在线网址| 欧美日韩一级在线毛片|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超碰成人久久| 日本欧美视频一区| 交换朋友夫妻互换小说| 久久午夜综合久久蜜桃| ponron亚洲| www.999成人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综合在线| 国产高清videossex| 侵犯人妻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精品一品国产午夜福利视频|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网站| 脱女人内裤的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不卡|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下载| 最新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专区字幕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第35| 国产精品 国内视频| 成人影院久久| 色哟哟哟哟哟哟|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在线观看| 午夜老司机福利片| 色婷婷久久久亚洲欧美|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在线看| 欧美激情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aⅴ院| 亚洲国产看品久久| 男人操女人黄网站| 日日爽夜夜爽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日韩国内少妇激情av| 巨乳人妻的诱惑在线观看| 亚洲七黄色美女视频| 中文字幕色久视频| 麻豆成人av在线观看| 午夜免费观看网址| 久久精品亚洲av国产电影网| 窝窝影院91人妻| 纯流量卡能插随身wifi吗| 欧美激情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性少妇av在线| www日本在线高清视频|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激情| 又大又爽又粗|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高清视频 | 亚洲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一级片免费观看大全|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9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av网站| 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乱码| 中文字幕高清在线视频|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中文在| 两个人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欧美激情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制服诱惑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视频 | 男人的好看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 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区一区二久久|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在线看| 如日韩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夜夜操网爽|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全| 国产精品av久久久久免费| 婷婷丁香在线五月| 麻豆成人av在线观看| 久久伊人香网站| 在线观看免费高清a一片| 国产av在哪里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一级|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了| 女性生殖器流出的白浆| 欧美一级毛片孕妇| 亚洲 欧美 日韩 在线 免费| 动漫黄色视频在线观看| 女生性感内裤真人,穿戴方法视频| 黄色片一级片一级黄色片| 在线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成人免费av在线播放|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免费视频| 我的亚洲天堂| 新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 露出奶头的视频| 欧美中文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爽|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电影免费在线| 老司机亚洲免费影院| av在线播放免费不卡| 中国美女看黄片| 国产单亲对白刺激| 国产亚洲av高清不卡| 欧美日本中文国产一区发布| 人妻久久中文字幕网| 亚洲熟女毛片儿|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久不卡| 亚洲免费av在线视频| a级毛片黄视频|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在线看| 在线观看免费日韩欧美大片| 黑人操中国人逼视频| 巨乳人妻的诱惑在线观看| 日韩大码丰满熟妇| 日日爽夜夜爽网站| 一a级毛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吃奶| 国产成人免费无遮挡视频| 色在线成人网| 青草久久国产| netflix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国产毛片av蜜桃av| 18美女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情色 制服丝袜|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av久久久久免费| 亚洲第一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91麻豆av在线| 悠悠久久av| 国内毛片毛片毛片毛片毛片| 正在播放国产对白刺激| 天堂俺去俺来也www色官网| 美女高潮到喷水免费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涩受| 亚洲av五月六月丁香网| 亚洲精品一二三| 嫁个100分男人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欧美久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噜噜 | 丰满迷人的少妇在线观看| 三上悠亚av全集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男人| 婷婷丁香在线五月| 嫩草影视91久久| 久久久久久大精品| 级片在线观看| 搡老岳熟女国产| 久久精品亚洲av国产电影网| 欧美日韩瑟瑟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现黄频在线看| 成人三级做爰电影| 黄网站色视频无遮挡免费观看| 亚洲成av片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国产无遮挡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av在线天堂中文字幕 | 日韩成人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色视频一区免费|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嫩草影院精品99| 伦理电影免费视频| 丁香欧美五月| 99香蕉大伊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网址| 叶爱在线成人免费视频播放|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高清视频 |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小说|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成人av| 一二三四社区在线视频社区8| 欧美中文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精品青青久久久久久| 最近最新免费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精品亚洲熟妇少妇任你|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在线观看|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乱人伦中国视频| 18禁裸乳无遮挡免费网站照片 | 国产区一区二久久| 超碰97精品在线观看| 高清黄色对白视频在线免费看| 久久 成人 亚洲| 男女做爰动态图高潮gif福利片 | 最新美女视频免费是黄的| 欧美av亚洲av综合av国产av| 精品熟女少妇八av免费久了|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 激情视频va一区二区三区| 91av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1区2区3区精品| 久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老司机福利观看| 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91国产中文字幕| 老司机亚洲免费影院| 成人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成人影院久久| 80岁老熟妇乱子伦牲交| 亚洲免费av在线视频| 女人被躁到高潮嗷嗷叫费观| 超色免费av| 在线十欧美十亚洲十日本专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18美女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 av电影中文网址| 久久精品影院6| 男女高潮啪啪啪动态图| 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的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777| 国产乱人伦免费视频| 五月开心婷婷网|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电影3 | 757午夜福利合集在线观看| 五月开心婷婷网|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不卡| 免费看a级黄色片| 久久香蕉激情|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麻豆| 免费搜索国产男女视频| 超碰成人久久|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55亚洲| 日日夜夜操网爽| 欧美老熟妇乱子伦牲交| 天堂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日本 av在线| e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999精品在线视频| 免费看十八禁软件| 老司机在亚洲福利影院| 日韩欧美免费精品| av电影中文网址|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情色 制服丝袜| 男女做爰动态图高潮gif福利片 | 一级毛片精品| 亚洲av成人av| 一级毛片女人18水好多| 深夜精品福利|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不卡| 亚洲成人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人伦9x9x在线观看| 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两人在一起打扑克的视频| 悠悠久久av| 大香蕉久久成人网|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在线观看| 丝袜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亚洲自偷自拍图片 自拍| 淫秽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 国产精品美女特级片免费视频播放器 |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一区二区| 午夜视频精品福利| 久9热在线精品视频| 免费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99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福利国产在线| 国产av在哪里看| 91成年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性长视频在线观看| 老司机在亚洲福利影院|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第35| a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av一区麻豆|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软件| 97人妻天天添夜夜摸| 欧美黑人精品巨大| 两性夫妻黄色片| 精品国产国语对白av| 欧美av亚洲av综合av国产av| 国产黄色免费在线视频| 精品国内亚洲2022精品成人| 亚洲美女黄片视频| 国产精品 国内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高清视频 | 不卡一级毛片| 欧美日韩乱码在线| 亚洲情色 制服丝袜|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全|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免费无遮挡视频| 日本 av在线| 日本wwww免费看| 一边摸一边做爽爽视频免费|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下载| 黄色丝袜av网址大全| 美女大奶头视频| 很黄的视频免费| 精品电影一区二区在线| 99香蕉大伊视频| 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影院久久| 免费不卡黄色视频|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av| 精品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乱人伦中国视频|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女人高潮潮喷娇喘18禁视频|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 美女大奶头视频| 老司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毛片av蜜桃av| 高清av免费在线|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不卡|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天堂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91老司机精品| 亚洲中文av在线| 一级毛片精品| 极品教师在线免费播放| 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一级| 免费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中文字幕亚洲| 日日干狠狠操夜夜爽| 女性被躁到高潮视频| 在线看a的网站| 色老头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十分钟在线观看高清视频www|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 青草久久国产| 91字幕亚洲| 国产精品秋霞免费鲁丝片| 成人国产一区最新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的视频| 色综合欧美亚洲国产小说|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秒播|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吧| 精品第一国产精品| 搡老岳熟女国产|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观看了| 看黄色毛片网站| 日韩 欧美 亚洲 中文字幕| 国产av又大|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亚洲av|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久久99|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 国产成人精品无人区|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真人做人爱边吃奶动态| 国产在线观看jvid| 一级作爱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三区的特点 |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66热6| 丝袜美腿诱惑在线| 国产成人av激情在线播放| 国产真人三级小视频在线观看| bbb黄色大片| 精品国产超薄肉色丝袜足j| 日韩av在线大香蕉| 亚洲中文日韩欧美视频| 另类亚洲欧美激情| 国产亚洲欧美98| 黄色 视频免费看| 一级片免费观看大全| 欧美乱色亚洲激情| 久久久水蜜桃国产精品网| 天堂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av免费看| 日本wwww免费看| 午夜视频精品福利| 久久性视频一级片| 亚洲专区国产一区二区| 男女之事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男女视频| 亚洲av第一区精品v没综合|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高清视频 | 青草久久国产|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入口| 老司机福利观看| 丰满的人妻完整版| 中文字幕av电影在线播放| 午夜福利在线免费观看网站| 色老头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丝袜人妻中文字幕| 大型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性欧美人与动物交配| 99re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爽| 国产黄色免费在线视频| ponron亚洲|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蜜桃av| 男女做爰动态图高潮gif福利片 | 老司机亚洲免费影院| 一级,二级,三级黄色视频| 天堂俺去俺来也www色官网|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6| 91成人精品电影| 大香蕉久久成人网|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国产精品 欧美亚洲| 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激情欧美一区二区| 性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2|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 51午夜福利影视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66精品国产| 久久久国产成人免费| 午夜影院日韩av| svipshipincom国产片| 午夜福利,免费看| 在线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av网站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黄网站色视频无遮挡免费观看| 一进一出抽搐动态| 久久人人97超碰香蕉20202| 国产亚洲欧美98| 美女大奶头视频|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好男人电影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单亲对白刺激| 午夜福利,免费看| 精品卡一卡二卡四卡免费| 交换朋友夫妻互换小说| 黄色 视频免费看| 在线av久久热| 国产精品久久久人人做人人爽| 窝窝影院91人妻| 男女之事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亚洲在线| 老司机午夜十八禁免费视频| 男女做爰动态图高潮gif福利片 | 欧美 亚洲 国产 日韩一| 在线看a的网站| 亚洲熟女毛片儿|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2020|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在线观看日本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5区| 女同久久另类99精品国产91| 很黄的视频免费|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99| 亚洲精品av麻豆狂野|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妹子高潮喷水视频| 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99| 黄色毛片三级朝国网站| 欧美成人性av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欧美|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 在线免费观看的www视频| 亚洲中文日韩欧美视频| 久久精品91无色码中文字幕|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 在线十欧美十亚洲十日本专区| 久久精品亚洲av国产电影网| 久久久国产欧美日韩av| 9色porny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a在线|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欧美日韩| 性少妇av在线| a级片在线免费高清观看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乱码| 最近最新免费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精品青青久久久久久| 欧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视频区欧美日本亚洲| 国产精品98久久久久久宅男小说| 国产国语露脸激情在线看| 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高清视频 | 国产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av| 国产精品美女特级片免费视频播放器 | 免费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中文字幕亚洲| 嫩草影院精品99| 日日爽夜夜爽网站| 91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久久午夜乱码| 99国产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精品国内亚洲2022精品成人| 国产精品九九99| 精品国产国语对白av| 少妇裸体淫交视频免费看高清 | av电影中文网址| 亚洲七黄色美女视频| 成年版毛片免费区| 又大又爽又粗| 亚洲精品国产区一区二| 18禁黄网站禁片午夜丰满| 成人国产一区最新在线观看| 桃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丁香欧美五月| 多毛熟女@视频| 岛国视频午夜一区免费看| 国产99久久九九免费精品|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天堂俺去俺来也www色官网| 少妇的丰满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日本黄色录像| 欧美激情久久久久久爽电影 |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高清视频 | xxx96com|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一级| 久久久久久人人人人人| 男女高潮啪啪啪动态图| 亚洲九九香蕉|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午夜成年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黑丝袜美女国产一区| 精品国产超薄肉色丝袜足j| 91麻豆av在线| 视频区欧美日本亚洲| 午夜两性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毛片孕妇|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密| 亚洲精品成人av观看孕妇| 十分钟在线观看高清视频www|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蜜臀| 欧美日韩av久久|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久久精品亚洲熟妇少妇任你| 国产极品粉嫩免费观看在线| 一进一出好大好爽视频| 超碰成人久久| 一进一出抽搐动态| 黄片小视频在线播放| 高清欧美精品videossex|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5卡精品中文| avwww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 tocl精华| 黄色女人牲交|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成人av| 国产精品美女特级片免费视频播放器 | 一二三四社区在线视频社区8| 成年版毛片免费区| 国产亚洲欧美98| 19禁男女啪啪无遮挡网站| 亚洲专区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二区 | 曰老女人黄片|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老汉色av国产亚洲站长工具| 9热在线视频观看99| 国产亚洲欧美98| 亚洲精品粉嫩美女一区|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在线观看| av网站在线播放免费| 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每晚都被弄得嗷嗷叫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