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言判斷變形推理是通過改變一個假言判斷的形式而推出一個新的假言判斷的推理。它包括三種推理形式:假言換質(zhì)推理、假言易位推理、假言換質(zhì)位推理。假言判斷變形推理在法律工作中多有適用,但應避免犯邏輯錯誤。
【關(guān)鍵詞】假言判斷 變形 法律適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027-02
在普通邏輯中,假言易位推理作為一種重要的推理形式屢屢提及,但對假言判斷變形推理則鮮有介紹或雖有介紹卻語焉不詳。筆者根據(jù)假言易位推理的原理,對假言判斷變形推理的種類、邏輯公式、邏輯依據(jù)和邏輯特征加以分析并簡單介紹了這種推理在法律工作中的適用。
一、假言易位推理
假言易位推理是通過改變一個假言判斷前、后件的位置而推出一個新的假言判斷的推理。
1.假言易位推理的邏輯公式:充分條件假言易位推理:(p→q)←→(q←p);必要條件假言易位推理:(p←q)←→(q→p);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易位推理:(p←→q)←→(q←→p)。
2.假言易位推理的邏輯依據(jù)——“假言判斷前、后件互為條件”,具體來講,如果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條件,那么后件就是前件的必要條件;反之,如果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條件,那么后件就是前件的充分條件;同時,如果前件是后件的充分必要條件,那么后件也是前件的充分必要條件。
3.假言易位推理的邏輯規(guī)則:改變假言前提前、后件的位置;結(jié)論的條件與前提的條件相反,即充分條件改變?yōu)楸匾獥l件,必要條件改變?yōu)槌浞謼l件;不改變判斷前、后件的真值。
4.實際上,很多教材往往將以上公式擴充,邏輯公式為:充分條件假言易位推理:(p→q)←→(q←p)←→(?劭q→?劭p)(邏輯依據(jù)為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必要條件假言易位推理:(p←q)←→(q→p)←→(?劭p→?劭q)(邏輯依據(jù)為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易位推理:(p←→q)←→(q←→p)←→(?劭q→?劭p)←→(?劭p→?劭q)(同上)。
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擴充是違反了以上三個規(guī)則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以上擴充后的推理形式加以進一步分析,即需要從假言判斷變形推理的角度來分析。
二、假言判斷變形推理
任何判斷均可變形。假言判斷也不例外。那么何為假言判斷變形推理?假言判斷變形推理是通過改變一個假言判斷的形式而推出一個新的假言判斷的推理。它包括三種推理形式:假言換質(zhì)推理、假言易位推理、假言換質(zhì)位推理。假言易位推理的正確式前面已有介紹,故不再贅述。
1.假言換質(zhì)推理——通過改變一個假言判斷前、后件的真值而推出一個新的假言判斷的推理。邏輯公式:充分條件假言換質(zhì)推理:(p→q)←→(?劭p←?劭q);必要條件假言換質(zhì)推理:(p←q)←→(?劭p→?劭q);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換質(zhì)推理:(p←→q)←→(?劭p←→?劭q)。邏輯規(guī)則:結(jié)論的前、后件與前提的前、后件具有矛盾關(guān)系,即改變假言前提前、后件的真值;結(jié)論的條件與前提的條件相反(充分必要條件不變),即充分條件改變?yōu)楸匾獥l件,必要條件改變?yōu)槌浞謼l件;不改變判斷前、后件的位置。
2.假言換質(zhì)位推理——通過改變一個假言判斷前、后件的真值和位置而推出一個新的假言判斷的推理。邏輯公式:充分條件假言換質(zhì)位推理:(p→q)←→(?劭q→?劭p);必要條件假言換質(zhì)位推理:(p←q)←→(?劭q←?劭p);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換質(zhì)位推理:(p←→q)←→(?劭q←→?劭p)。邏輯規(guī)則:結(jié)論的前、后件與前提的前后件具有矛盾關(guān)系,即改變假言前提前、后件的真值;改變假言前提前、后件的位置;不改變判斷的條件。
3.綜合以上諸推理,我們可以得出假言判斷變形推理的完全邏輯公式:充分條件假言判斷變形推理:(p→q)←→(q←p)←→(?劭p←?劭q)←→(?劭q→?劭p);必要條件假言判斷變形推理:(p←q)←→(q→p)←→(?劭p→?劭q)←→(?劭q←?劭p);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變形推理:(p←→q)←→(q←→p)←→(?劭p←→?劭q)←→(?劭q←→?劭p)。
4.假言判斷變形推理的邏輯特征:假言判斷變形推理是一種等值推理;假言判斷變形推理的“變形”實質(zhì)上是在質(zhì)、位置、條件三因素中任意改變其中兩項。
三、假言判斷變形推理的法律適用
假言判斷變形推理可以從不同角度深入揭示事物之間的條件聯(lián)系,從而有助于人們對同一假言判斷的準確表達。以充分條件假言判斷變形推理為例:前提;“如果某甲是直接作案人,必定到過作案現(xiàn)場”;換質(zhì):“只有某甲不是直接作案人,他才沒到過作案現(xiàn)場”;易位:“只有某甲到過現(xiàn)場,他才是直接作案人”;換質(zhì)位:“如果某甲沒到過作案現(xiàn)場,必定不是直接作案人”。
(一)在法律實踐中,運用假言判斷變形推理可以論證思想、揭露詭辯
案例1:法院在審理一起盜竊案時,審判長出示從被告人家中搜獲的照相機,問被告人:“這架照相機是誰的?”被告人撒謊說是他五年前買來的。于是審判長要求被告人把這架照相機打開。被告人說:“審判長,假如我把它打開,那就證明照相機是我的!是嗎?”審判長立即駁道:“不對!打開了,并不證明它一定是你的;而不能打開,那就證明一定不是你的!”
本案當中被告人的邏輯推理是錯誤的,審判長的邏輯推理是正確的。為什么呢?因為能打開照相機,只是確認照相機主人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審判長的前提是:“只有被告人能打開照相機,才能證明照相機是被告人的”,由該判斷可以推出:“如果被告人不能打開照相機,那么照相機不是被告人的”,不能推出“如果被告人能打開照相機,那么照相機是被告人的”。審判長的推理形式:(p←q)←→(?劭p→?劭q),這是正確的推理;被告人的推理形式:(p←q)→(p→q),很顯然,這是錯誤的推理。
(二)在法律實踐中,我們運用假言判斷變形推理應注意避免犯如下兩種邏輯錯誤:
1.前提不真實。
案例2:2012年,一架由新疆和田飛往烏魯木齊的GS7554航班上有6名歹徒試圖暴力劫持飛機。飛機上,暴徒持有拆卸后的金屬拐杖、火柴、打火機和一些爆燃物。機組人員、乘客與暴徒英勇搏斗,最終將這些暴徒制服。獲悉這一消息后,有些網(wǎng)友開始懷疑地面的機場安檢人員有失職行為。后來網(wǎng)上出現(xiàn)標題為“民航局:新疆劫機事件機上無爆炸物,安檢員未失職”的新聞報道。
民航局:“新疆劫機事件機上無爆炸物,安檢員未失職”這一新聞標題的意思是:因為新疆劫機事件機上沒有發(fā)現(xiàn)爆炸物,所以安檢員沒有失職。其背后假定了“新疆劫機事件機上沒有發(fā)現(xiàn)爆炸物”是“安檢員沒有失職”的充分條件這樣的邏輯關(guān)系。也就是說,“只要新疆劫機事件機上沒有發(fā)現(xiàn)爆炸物,安檢員就沒有失職?!倍@一判斷等價于:“只有新疆劫機事件機上發(fā)現(xiàn)爆炸物,安檢員才失職?!币驳葍r于說:“如果安檢員失職了,那么就會在新疆劫機事件機上發(fā)現(xiàn)爆炸物?!憋@然,這樣的條件關(guān)系是不成立的。民航局的斷言不成立的原因在于“只要新疆劫機事件機上沒有發(fā)現(xiàn)爆炸物,安檢員就沒有失職”這個前提不真實,因為根據(jù)該前提,運用假言判斷變形推理,我們可以推出兩個錯誤的結(jié)論:“只有新疆劫機事件機上發(fā)現(xiàn)爆炸物,安檢員才失職”、“如果安檢員失職了,那么就會在新疆劫機事件機上發(fā)現(xiàn)爆炸物”,其推理過程:(p→q)←→(?劭p←?劭q)←→(?劭q→?劭p)。真實的前提應是:“只要新疆劫機事件機上發(fā)現(xiàn)爆炸物,安檢員就失職”,根據(jù)該前提,運用以上假言判斷變形推理, 我們可以推出兩個正確的結(jié)論:“只有新疆劫機事件機上沒有發(fā)現(xiàn)爆炸物,安檢員才沒有失職了”、“如果安檢員沒有失職,那么新疆劫機事件機上就不會發(fā)現(xiàn)爆炸物”。同時我們也可以推出“只要新疆劫機事件機上沒有發(fā)現(xiàn)爆炸物,安檢員就沒有失職”這個結(jié)論是錯誤的,也就是說“新疆劫機事件機上沒有發(fā)現(xiàn)爆炸物,安檢員未必沒有失職”,因為當前提(p→q)為真,結(jié)論(?劭p→?劭q)真假不定。
2.推理形式錯誤。
案例3:媒體報道聶樹斌案“一案兩兇”后,河北省政法委表示調(diào)查“聶樹斌案”。此后多年的全國兩會,聶案始終是媒體關(guān)注焦點,河北方面也幾乎年年回復核查正在進行。2013年9月27日,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庭公開宣判王書金強奸、故意殺人一案,法院依法裁定駁回上訴人王書金上訴,維持一審判處王書金死刑、剝奪政治權(quán)利終身的判決。后有一些法律界人士希望啟動聶樹斌案重審程序。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河北省高院某負責人表示:要先等王書金案死刑復核程序的結(jié)果,如果最終確定不是王書金做的案,就沒有必要核查聶樹斌案。我們不難看出,該負責人的潛臺詞是“如果1994年玉米地奸殺案是王書金所為,聶樹斌案就需要核查”,但該判斷并不能必然推出“如果該案不是王書金所為,聶樹斌案就不需要核查了”這一結(jié)論,更不能推出“如果該案不是王書金所為,就必然是聶樹斌所為”這一結(jié)論,因為(p→q)←→(?劭p→?劭q)這個推理形式是錯誤的。
四、結(jié)語
既然假言判斷變形推理是以“假言易位推理”為基礎(chǔ),同時又是對這種推理的補充,那么其內(nèi)涵比后者更豐富,作用比后者更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在編撰《普通邏輯學》教材時,在內(nèi)容上應舍棄“假言易位推理”而增加“假言判斷變形推理”;在教學中,應將假言判斷變形推理作為假言推理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他形式的假言推理一起講授;鑒于假言判斷變形推理在法律工作中被廣泛運用,學術(shù)界有必要對其開展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夏塘,崔志光.形式邏輯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
[2]吳誠,史曉斌.法律邏輯應用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