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偉 張愛芝 李建建
【摘 要】
藥膳是在中醫(yī)學理論指導下,采用天然藥物與日用食物,尤其是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按一定配伍規(guī)則合理配制,經(jīng)飲食烹調(diào)技術加工烹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既美味可口,又有一定療效和養(yǎng)生作用的特殊膳食。藥膳、中藥湯劑、中成藥都是中醫(yī)治病的常用方法,而以湯劑應用范圍最廣。本文就胃脘痛的病因病機及藥膳在胃脘痛中的應用進行闡述。
【關鍵詞】 藥膳;胃脘痛
【中圖分類號】R181.3+2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4-104-01
藥膳是在中醫(yī)學理論指導下,采用天然藥物與日用食物,尤其是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按一定配伍規(guī)則合理配制,經(jīng)飲食烹調(diào)技術加工烹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既美味可口,又有一定療效和養(yǎng)生作用的特殊膳食。根據(jù)“藥食同源”的理論,結(jié)合臨床實際情況,采用“以食代藥”的藥膳就能很好地解決患者的依從問題,從而提高臨床療效。以下本文就胃脘痛的病因病機及藥膳在胃脘痛中的應用進行闡述。
1 胃脘痛的病因病機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的病癥,胃脘痛的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痞悶或腹?jié)M、食欲不振,噯氣吞酸,燒灼感、嘈雜、惡心嘔吐、大便異常等癥狀。胃脘痛的原因盡管錯綜復雜,但可概括為邪氣所犯和臟腑失調(diào)兩種。病邪侵犯脾胃,臨床上主要有寒、熱、濕、食傷之不同;臟腑失調(diào)有他臟所犯,本臟自病之別。他臟所犯可分肝氣犯胃、肝火乘胃、肝郁胃病,即肝木犯胃所致;本臟自病,常見的有胃陰不足、脾胃陽虛,不管病邪犯胃或臟腑失調(diào),都能影響脾胃氣機,升降失調(diào),脾胃失和,導致胃脘痛;胃陰不足,脾胃陽虛,乃是陰虧或陽虛,胃絡失溫失養(yǎng),皆令胃絡失去柔和,脈絡拘急而致胃脘痛。故胃脘痛之病機不外乎因虛而痛和因?qū)嵍磧煞N,即所謂“不通則痛”,“不榮則痛”。
2 臨床表現(xiàn)及藥膳治療
2.1 寒邪犯胃
2.1.1 臨床表現(xiàn) 胃脘冷痛暴作,疼痛如絞,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痛甚,伴有嘔吐清水、四肢厥冷、面色青白、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多有受寒或過食生冷病史。
2.1.2 病機 寒凝胃脘,氣機壅滯。
2.1.3 治則 溫胃散寒,行氣止痛。
2.1.4 藥膳 干姜棗芪羊肉 取羊肉100克(切塊)、黃芪6克、小茴香5g、大棗l0枚(去核)、干姜5克。將上藥起加水燉熟,調(diào)味后食用[5] 。
2.2 飲食傷胃
2.2.1 臨床表現(xiàn) 胃脘脹痛,甚則疼痛、脹滿拒按,得噯氣或矢氣則舒,噯氣吞酸,甚則嘔吐不消化的酸腐食物,吐后脹痛得減,不思飲食,大便不爽,瀉下物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
2.2.2 病機 食滯胃脘,阻塞胃氣。
2.2.3 治則 食導滯,和胃止痛。
2.2.4 藥膳 益脾餅,白術30g,干姜6g,紅棗250g,炒雞內(nèi)金15g,面粉500g,菜油、食鹽適量。將白術、干姜用紗布包成藥包扎放入鍋內(nèi),下紅棗,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熬煮1小時左右,除去藥包棗核,把棗肉搗拌成棗泥備用;將雞內(nèi)金粉碎成細末,與面粉混合均勻,再將棗到入,加鹽、水適量,和成面團;面團分成小團,做成薄餅,在鍋內(nèi)放入菜油,用文烙熟即成[2]
2.3 胃熱熾盛
2.3.1 臨床表現(xiàn) 胃脘灼熱疼痛,痛勢急迫,嘈雜吞酸,口干口苦,或口氣穢臭、渴喜冷飲,便秘,尿黃赤,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滑或滑數(shù)。
2.3.2 病機 嗜食辛辣,郁而化熱。
2.3.3 治則 清熱泄火,和胃止痛。
2.3.4 藥膳 石膏豆腐湯,豆腐200g,生石膏50g,白菜15g,將以上3品放瓦罐內(nèi),加適量清水,武火燒開,然后文火煲湯,加入適量調(diào)味品食用[3]。
2.4 肝氣犯胃
2.4.1 臨床表現(xiàn) 胃脘腹痛,痛連兩脅,按之不適,排氣后暫舒,兼有噯氣吞酸,或攻竄不定,每因情志不遂而誘發(fā)或加重,喜太息,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弦
2.4.2 病機 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胃。
2.4.3 治則 疏肝和胃,行氣止痛。
2.4.4 藥膳 炒木耳肉片,將黑木耳干品15g用溫水發(fā)好、洗凈,豬瘦肉60g切片放入油鍋中炒2min后,加入發(fā)好的黑木耳同炒,再加食鹽適量,清湯少許,燜燒5min即可服食。
2.5 胃陰虧耗
2.5.1 臨床表現(xiàn) 胃脘隱痛或隱隱灼痛,嘈雜似饑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煩熱,大便干結(jié)或脘痞不舒,或干嘔呃逆。舌紅少津,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
2.5.2 病機 胃陰虧虛,胃失濡養(yǎng)。
2.5.3 治則 養(yǎng)陰益胃,和絡止痛。
2.5.4 藥膳 二參豬肚湯,太子參20克,沙參12克,陳皮4克,豬肚500克,生姜3片。將豬肚洗凈,切片先煮,余藥布包后納入,煮至熟爛后,調(diào)味服食。
2.6 脾胃虛寒
2.6.1 臨床表現(xiàn)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腹空痛甚,得食痛減,喜溫喜按,遇寒痛劇,勞累或受涼后發(fā)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面色無華,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食少便溏,舌淡紅,苔白,脈沉遲或虛緩。
2.6.2 病機 胃病日久,虛寒內(nèi)生。
2.6.3 治則 溫陽健脾,和胃止痛。
2.6.3 藥膳 大棗生姜湯,取大棗1O余枚,生姜1~2片,將生姜洗凈、切片,加適量紅糖,與大棗同煮至熟,煎湯代茶飲,每日服3次,飯前、飯后均可飲用。
3 展望
王士雄所著的《隨息居飲食譜》是清代著名食療名著,書的前序中謂:“人以食為養(yǎng),而飲食失宜或以害身命”。食療在上古時代與醫(yī)藥同時萌芽和發(fā)生,至商周已具雛型,經(jīng)周、秦、漢、晉逐漸充實,至唐而集大成,達繁榮昌盛之境。宋、金、元、明、清各代皆有發(fā)展,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食療食養(yǎng)理論學說,積累了非常豐富的、運用日常飲食物來進行保健和治病的經(jīng)驗。當今國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在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時代背景下,中醫(yī)藥膳一定可以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為國家的健康事業(yè)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解除胃痛的食療方[J].求醫(yī)問藥-2010(3).41-41
[2] 韋公遠家庭滋補藥膳[J].藥膳食療-2003(3).31-31
[3] 黃業(yè)芳. 清熱消滯治口臭.醫(yī)學文選-1992(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