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飛
【摘 要】倡導探究性學習,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已成為新一輪理科課程改革中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個突破點。新一輪理科課程改革中倡導探究性學習,其核心是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地獲取知識,獲得成就感,培養(yǎng)能力。經(jīng)過近十年的教學實踐,探索出“引導-發(fā)現(xiàn)”教學模式,并在生物學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
【關鍵詞】高中生物;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
生物學中的探究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學知識、領悟科學的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會遇到各種困惑的問題,教師引導他們想辦法尋找問題的答案,在活動中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對問題進行推理、分析、解釋,得出結論,并通過師生間的討論、交流澄清事實、發(fā)現(xiàn)新問題,進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大部分學生可以在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面得到較快發(fā)展。經(jīng)過十年來的教學實踐,課堂教學中嘗試進行學生探究性學習方面的研究,構建了“引導——發(fā)現(xiàn)”教學模式。
“引導——發(fā)現(xiàn)”教學模式的程序是: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引導分析,開拓思維——獲取資料,引導驗證——表達交流,歸納提升?,F(xiàn)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節(jié)“免疫調節(jié)”中體液免疫部分為例,簡要介紹這一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苯o學生創(chuàng)設好的問題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是具有衍生性的,也就是通過這個“情境”又能夠產(chǎn)生一連串、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的“情境”。各種“情境”的協(xié)同交互作用,就能讓整個課堂成為“教學情境”,從而真正活化課堂,有效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1.1設置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幾個菌落樣本,提出問題:
(1)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處在病原體的包圍之中,吃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氣都含有大量的病原體,但一般情況下我們并不得病,為什么?(2)討論問題:讓學生聯(lián)系初中知識,討論人體通過哪些途徑來抵御病原體的攻擊。要求學生回憶這些途徑,分析其特點,最后對人體的三道防線進行歸納。(3)提出新問題:由于學生在初中已學習過并且通過多種信息來源知道抗體,可直接給出抗原和抗體的概念,并以抗體為突破口探討體液免疫。提出新問題:第三道防線是如何產(chǎn)生抗體的?抗體又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
1.2自學引導
學生閱讀課本并思考:
(1)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漿細胞、記憶細胞與抗體形成的關系是怎樣的?(2)如果缺少T細胞,抗體的產(chǎn)生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3)抗體如何與抗原起作用?(4)在有記憶細胞存在的情況下,如有相同抗原入侵,機體產(chǎn)生抗體的速度有無變化?
2引導分析,開拓思維
基于學生運用因果聯(lián)系的理論來分析問題的能力還不強,因此可以由師生共同討論,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分析問題要密臺階、小坡度、環(huán)環(huán)相扣,要通過問題鏈形成思維鏈,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抗體的產(chǎn)生過程及與抗原結合,最后消滅抗原,可緊緊圍繞這一過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贵w是一種蛋白質,它的合成離不開細胞,通過學生閱讀教材可知是漿細胞,漿細胞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它是B淋巴細胞或記憶細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分化形成的。進一步引導,是不是B淋巴細胞直接接受抗原的刺激呢?實際上B淋巴細胞接受的主要是T淋巴細胞呈遞的信息,只有很少部分B淋巴細胞直接接受抗原的刺激。同時學生明白了T淋巴細胞的作用。分析過程層層遞進,使學生享受了探究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另外,還可以啟發(fā)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想象在血液中抗體與抗原是如何展開“搏斗”,最終消滅抗原的。可以讓學生進行形象的描述。這樣,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助于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養(yǎng)成。
3獲取資料,引導驗證
通過現(xiàn)有的資料印證,或理論指導下的課外閱讀和觀察,或調查獲取所要解決問題的資料信息,然后對獲取的資料、結果、實驗現(xiàn)象或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討論,集思廣益,相互啟發(fā),取長補短,激發(fā)學習熱情。在學生發(fā)表見解的同時,教師可以把教學組織成有序的研究、探究,甚至是辯論的形式。在這一過程中應該是“導師”或“導演”。學生模擬科學家的工作過程去“探索”,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產(chǎn)生高昂的學習積極性。
4表達交流,歸納提升
在驗證、討論的基礎上,師生之間進行交流,教師要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新舊知識間的契合點,引導學生揭示事實的因果關系,得出科學的結論,使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得到以下知識:
(1)對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進行歸類。(2)描述體液免疫的過程。最后提出學生進一步探討的問題:進入細胞內的抗原怎樣進行清除呢?自身的一些物質是不是也能成為抗原呢?免疫系統(tǒng)是通過什么功能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呢?
“引導——發(fā)現(xiàn)”教學模式中,教師的關鍵作用是“引導”。在運用“引導——發(fā)現(xiàn)”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性學習。那么,如何進行引導呢?我覺得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1)要進行探究性學習概念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探究性學習是指通過類似于科學家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得科學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和科學精神。
(2)要通過探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探究性學習與以往學習方式的不同之處,初步感受到這一新的學習方式的活力。
(3)教師要自始至終參與學生的首次探究學習活動,師生共同針對面臨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并在尋找方案的過程中,通過觀察現(xiàn)象、分析討論等方法獲得有效資料,最終通過歸納、比較、分析,對問題進行解釋,從而使學生對探究性學習的學習思路有一定的了解。
參考文獻:
[1]袁振國. 教育研究方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01).
[2]朱慕菊.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3]周勇. 新課程與教學改革[M].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