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秋梅
摘要: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問題又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有問題才會產生解答問題的興趣,才會想方設法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提問作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賦予了提問更豐富的內涵。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0-0165-01
課堂提問是一種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不僅能啟發(fā)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該如何有效的設計問題,搞好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呢?以下是我的幾點膚淺看法:
1.提問要有針對性
首先,課堂的提問要有針對性,教師不能隨意地想什么時候提就什么時候提,也不能在一節(jié)課上提幾十個問題,而很多問題看似是問題,實質上無法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類似口頭禪一樣的提問“是不是?”“對不對?”學生只是習慣地回答“是”或者“對”,根本沒有在頭腦里進行相應的思考。這樣的提問是無效的、多余的。
例如在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運算律”一章中,在學習加法交換律時,讓學生觀察書上的例子后,先問學生:“跳繩的有多少人?”接著問:“28+17和17+28的結果一樣嗎?”隨后寫出等式,“你能不能再寫幾個這樣的等式?”請幾名學生回答后,讓學生猜想一下:“你有什么發(fā)現?”很明顯這樣的等式是寫不完的,那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表示出來呢?告訴學生在數學上可以用字母a和b來表示兩個加數,“你現在會表示了嗎?”學到這,學生就能明白書上的加法交換律“a+b=b+a”的含義了。教師對問題的安排要有梯度,每個問題之間不僅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還要明確提問的目的是什么,以推動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
2.提問要聯系生活
我們知道小學生在10~11歲是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小學生對于一些概念的理解是比較模糊的,很多人習慣于死記硬背,對于公式是怎么得出來的一無所知,這樣是學不好數學的,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維果斯基有一個著名的理論“最近發(fā)展區(qū)”,即教師要知道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又要關注學生的潛能發(fā)展水平,通過適當的引導,使學生順利過渡到“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有效的。
3.提問要靈活多變
小學生屬于好動、愛玩的兒童,喜歡接觸新鮮事物,一節(jié)課40分鐘,如何保證孩子的聽課效率,教師要在問題設計的有趣性、靈活性上面下工夫。在教學計算多邊形的內角和時,可以采取小組競賽的方式:“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計算出多邊形的內角和,你們組就是計算小能手?”然后問最快的小組:“你們?yōu)槭裁茨茉谧疃痰臅r間內算出來,有什么秘訣嗎?”原來是只要看多邊形能分成幾個三角形,2個就是2個180度,3個就是3個180度,以此類推,得出結論.如果教師老是一成不變地問著多年前的問題,不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的話,很容易造成課堂死氣沉沉、乏味的景象.師生間會出現低效互動,嚴重影響教學質量.比如在讓學生體會兩點之間線段的距離最短時,可以出示一個問題情境:“小明從家里走到學校哪條路最近?方案1:先從家里走到電影院,再從電影院走到學校;方案2:從家里走到學校;方案3:從家里走到超市,再從超市走到學校?!蓖ㄟ^這樣的提問引起學生的熱烈討論,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熱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4.提問后要耐心等待
很多老師容易犯的錯誤是提出一個問題后,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立馬請學生來回答.很多老師都習慣于把問題交給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完成,不愿意把時間浪費在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身上.久而久之,課堂就成了學優(yōu)生的課堂,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得不到教師的重視,只會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惡性循環(huán),成績越來越差。新課標認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既然如此,教師應該把一些基礎性的問題留給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適時地鼓勵他們,放慢教學的節(jié)奏,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如“什么樣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樣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這類基礎的問題完全可以讓學習較差的學生回答。而一些探索性的、拓展性的、有些難度的問題則留給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生來回答,帶動全班的討論氛圍。
5.提問要明確,不要出現歧義
數學的教學與語文不同,數學講求的是嚴謹性、科學性,甚至是結果的唯一性。無論是什么階段的數學教學,都必須講求教學的嚴謹。因此,教師在提問時,不可以出現帶有歧義的問題,必須非常明確的提出自己的問題,讓學生來進行回答,這樣學生在回答時,范圍就受到了限制,不容易出現錯誤的思維,假如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并不明確,并且比較寬泛,這就會導致學生在進行思考的時候,抓不住要領,沒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從而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總之,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標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我們必須更好地完善我們的教學,作為教師,在課堂提問階段要更加注重對于學生能力以及對于知識重點的切入,在提問的時候更加注重實效,更加具有針對性,從而更好的保障學生在最初接觸數學的時候就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及正確的思維模式。
參考文獻:
[1] 王建.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
[2] 何裙裙.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
[3] 徐娟.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