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寬
日月穿梭,斗轉(zhuǎn)星移,《鹿鳴》文學月刊已經(jīng)出刊500期。作為一個本土老作者,對《鹿鳴》有著深厚的感情,衷心祝愿她興旺發(fā)達,越辦越好,遠景輝煌!
在《鹿鳴》文學創(chuàng)刊500期之際,我想起了我來包頭讀到的第一本詩集——《春到包頭》。《春到包頭》伴我走過歲月,走過滄桑,如今已經(jīng)58載。
上個世紀60年代第一個春天,我離開故鄉(xiāng)魯西平原,來到大建設(shè)中的包頭參加了工作。一個星期天,我在新華書店購買了一本新出版的詩歌集《春到包頭》。這本詩集,是包頭市文聯(lián)從剛創(chuàng)刊一年多的文學雜志《包頭文藝》(《鋼城火花》)上選編、由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那綠色的封面上,有 4只小鹿昂首遠眺,似乎在觀看包頭的新綠,展望包頭的遠景和未來。詩集只有薄薄的56個頁碼,共選編了34位詩作者的57首詩。這本書是包頭地區(qū)較早的一本公開出版發(fā)行的多人詩歌集,也是我收藏的第一本書,曾為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起步助過一臂之力。
那時,我由于愛好詩歌,便從書店里購買了這本剛出版的《春到包頭》。詩集中的作者,有在包鋼掛職深入生活的著名詩人阮章競、田間的詩,有包頭市副市長孟琦、市委宣傳部部長張佩青的詩,更多的是風華正茂的內(nèi)蒙古青年詩人的詩,如:安謐、賈漫、周雨明、戈非、紀征民、孟河、周恩廣等,還有戰(zhàn)斗在包鋼建設(shè)工地上的工人作者的詩歌。其實,詩集《春到包頭》也就是從《鹿鳴》文學月刊的前身——《包頭文藝》——《鋼城火花》雜志上選編的詩作,印數(shù)5,000冊。
1959年,正是包鋼大建設(shè)時期,建設(shè)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包頭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此刻,文學雜志《鋼城火花》在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等人的努力下創(chuàng)刊了!她是包頭第一本文學雜志?!颁摮腔鸹ā钡拿滞τ性娨?,又適合“草原鋼城”的含義,不知何故,1960年又改為《包頭文藝》?!洞旱桨^》書中的詩歌,雖然帶有大躍進的詩風,但仍然是我喜歡的詩集。它格調(diào)明快,鏗鏘有力,易讀易懂,弘揚了包鋼建設(shè)的主旋律,記錄了包鋼建設(shè)的歷程。如戈非的組詩《早啊,建設(shè)包鋼的人們》、紀征民的《歡呼草原第一爐鋼》、孟琦的《成長吧包鋼》、張佩青的《春風吹遍鋼鐵城》、安謐的《爐火通紅》等詩,歌頌了建設(shè)時期的包鋼,歌頌了建設(shè)工人的英雄氣概,歌頌了民族團結(jié)的先進事跡,描繪了工地上、爐臺上、廠房中火熱的場面。讀后讓人受到鼓舞,受到激勵,尤其是作為一個包鋼人,更感到親切。阮章競在《獻祖國》一詩中寫道:“九月二十六日/古陰山,吐旭日/溶金四溢,紅光四射/包鋼第一號大高爐/唱起第一支歌/迎接第十個光輝十月/鋼鐵黃河第一口噴泉/沖紅烏拉山綠野……”
詩集中周雨明的一首《新走西口》,很吸引人,他在回憶昔日走西口的苦難之后,筆鋒一轉(zhuǎn),重點描寫“今日走西口/是去建設(shè)包頭/走不完,望不盡/陰山黃水間都是高樓/這地方多好/鋼都把你挽留/這地方多紅火/全國各省人都有……”。有些短詩構(gòu)思巧妙,詩味甚濃,如魯莽的《小歇》一詩,只有短短的幾行,卻勾勒出了一個爐前畫面:“依著高爐/摸著焊槍/柳條帽扣在臉上/胸脯朝著太陽/小伙子五晝夜沒離開工地了/你看他在儲蓄力量!”詩人寒星風塵仆仆地來到包頭,便寫下了組詩《包頭行》,他在詩中贊美包鋼:“要說我們包鋼/那是平地起家的天堂/楊柳成行結(jié)對/野花托著廠房/鋼鐵大街勝過黃河/日夜?jié)L著車和人的浪/高樓一幢連一幢/比烏拉山還雄壯……”詩集中選編了工人詩作者開山的5首短詩,詩雖短但卻很有力量:“叮叮當當,詩韻鏗鏘/鐵錘打成詩句/熔爐煉出太陽/汗汗雨雨,渾身力量/要叫一號高爐/在我們手里成長?!边€有一些詩作從各個方面贊揚包鋼工人克服種種困難,創(chuàng)造出了驚人的奇跡。
那時,我剛來到包頭參加包鋼工作,無朋無友,想學習寫詩不知該向誰請教。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春到包頭》詩集上。我曾長時間地捧讀,從中學習寫詩的技巧,從中尋找詩歌的真諦。坦率地說,我早期的詩歌,很大程度上受到《春到包頭》詩集的影響,也就是受到《包頭文藝》的影響,甚至有些模仿。我喜歡《春到包頭》的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寫包鋼自己的事兒,而且是寫包鋼建設(shè)的,有一種親切感和自豪感。后來多少年里,我還是不忘這本書,小心翼翼地翻看,之后輕輕地放回書架上。在那個年代,我住單身宿舍,每天下班回來,常去的地方就是包鋼職工閱覽室,在那里閱讀文學雜志和報紙,而《包頭文藝》又是我必讀的刊物,從中學習,汲取營養(yǎng),在詩歌的寫作上不斷成長,令我欣慰的是就在1960年,我寫的小詩便在《包鋼報》《包頭日報》上發(fā)表了。
在《鹿鳴》創(chuàng)刊500期的時候,我又把《春到包頭》這本詩歌集從書架上小心翼翼地取下來,捧在手里翻看,感到依然那么親切。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當時內(nèi)蒙古和包頭地區(qū)詩歌創(chuàng)作的情況,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隊伍,可以重溫包鋼大規(guī)模建設(shè)時期的火熱生活,可以看到春天確實來到了包頭。
現(xiàn)在這本詩集《春到包頭》已經(jīng)發(fā)黃,而且破損,但我仍然喜愛有加,因他畢竟伴我度過了初學寫作的那個年代,伴我走過了58年的人生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