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亭
摘 要:本文筆者通過近期發(fā)生的一個事件談教育,從小事反映出來的問題,值得大家反思,教育這條路充滿著荊棘,老師是小溪,那么學生就是遠航的小船。身為人梯的教師,要永不停歇地流動,帶著小船流進大海,最終駛向金色彼岸。
關鍵詞:教育 思考 共情
事情過去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想起來不應該是落淚,而是更堅定的信念。也許還會有辛酸和委屈,但更多的是教育這條路的任重而道遠。[1]
記得,那天是我們學校舉行少先隊入隊儀式。由于匆忙,我沒有佩戴紅領巾。于是,我讓我們班長陳同學到熊老師那里領取一條紅領巾。此時,她問我:“老師,有同學沒有帶紅領巾,可不可以幫她也拿一條?”我明確回答,不可以。過了一會兒,她拿著一條紅領巾,哭著跑過來對我說,熊老師打她。我很詫異,拿條紅領巾而已,不至于被打吧!我詢問原因,她一直哽咽,說不出完整的話。我讓她先冷靜一下。等活動結束后,我詢問熊老師。熊老師主動跟我說,她拍了陳同學一下。因為陳同學一會說幫老師拿,一會說幫同學拿,讓她懷疑陳同學撒謊,一時沒有控制住情緒。聽完后,我想只是拍一下,不是很重,于是我沒有找孩子進一步了解。
第二天,我本想問問陳同學怎么樣了,可是一直沒有看見人。碰巧那天我要出去學習,電話一直在催。出校門前恰遇陳同學進班門,也沒時間細問。在去學習的路上,家長給我打了一個電話,問我孩子在學校是不是被老師打了一巴掌?我答到:是哪位老師?我沒有聽說。當家長說是熊老師的時候,我突然反應過來。心里在嘀咕,拍了一下不會是打了一巴掌吧?!我急忙聯(lián)系熊老師。確定拍的部位是臉的時候,我知道問題嚴重了,馬上給家長打電話,立即處理這件事。當時的想法是一定要盡快讓孩子從傷害中恢復過來。于是我打了電話給當時正在上課的老師,讓孩子出來接聽我的電話。我在電話里向陳同學道歉,希望她可以原諒熊老師和我。孩子是善良的,她原諒了我和熊老師。聽著孩子能正常地和我交流,我確定孩子應該沒有多大問題。我把處理的過程告知家長,認為這件事處理完了??墒?,沒過多久,孩子的父親給我打電話,說我處理的方式不對,孩子需要冷處理,怎么能把學生叫到外面接電話,這樣全班不都知道她被打了嗎?我解釋我是單獨叫孩子出來的。家長情緒很激動,說學校怎么能有這樣的老師,怎么可以打人呢?他要告到教育局,無論我怎么解釋都無濟于事,我只好把這件事報告學校領導,請求幫助。領導帶著熊老師私下向陳同學道歉。家長還是不滿意。堅持說我們把事情弄大了,說要找心理咨詢師給孩子做一個診斷,怕孩子有心理陰影。于是我決定今晚去他們家看看孩子的情況。孩子的父親常年不在家,一直由媽媽照顧。交談很順利,我本想事情可以結束。但沒想到,孩子的父親晚上十點給我打電話,問他是不是得罪了我,為什么要去他家?我不理解,去之前得到了孩子母親的允許。更何況,我身為班主任去家訪不是很正常的嗎?一肚子的委屈、一肚子的難受、一整天的奔波,終于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我在電話里哭了出來,我聲音顫抖地問:“到底要我怎么做,才能讓您滿意?能不能把您的具體要求說清楚?”也許孩子的父親聽到我的哭泣,態(tài)度緩和了些說:“我要你去找一個專業(yè)心理咨詢師,不需要見我的女兒,然后你把事情敘述給他聽,請他給我寫點建議,這段時間我要注意些什么。你要把這個咨詢師的證件拍給我看,我怕不是真的咨詢師?!蔽覀兪寝r村學校,要想找心理咨詢師沒有那么容易。還好我有認識的朋友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于是,朋友連夜寫好建議,我轉發(fā)給了孩子的父親。
那一夜,我失眠了。我在反復思考我到底該如何處理這類事件才對?在我近兩年來的班主任生涯中,我是第一次遇見這樣的事情。打孩子的老師不是我,我知道自己沒有及時處理確實有很大的過錯,但是當我意識到后,我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回,為什么家長還是不理解?我是一名教師,但是我也是一個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孩子犯錯,我們可以寬容、理解。我們呢?是家長讓老師變得如此卑微?還是迫于社會的各種壓力讓我們一度委曲求全?教師的尊嚴在哪里?
這個事情發(fā)生后,在學校每月一期的讀書分享會上,針對我這個案例大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各抒己見。在聽取了一些前輩們的建議后,我頓悟自己太狹隘,委屈只看見了自己,沒有看到孩子,沒有看到家長。這件事,我們先不說誰對誰錯,既然發(fā)生了,孩子一開始哭著跑過來也許只是需要我的擁抱和安慰,而我沒有及時給,她委屈。家長打電話對我沖,是因為他覺得孩子委屈。我們讀的書多,理應比他們懂得更多。我沒有及時處理才造成了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事后,我翻閱一些相關案例和書籍,總結了一些方法:首先我們要注意處理的第一時間,這會直接影響解決的成效。因為當事人會有一個應急反應,情緒就在一瞬間,我還比較幸運,沒出大事,要不然就追悔莫及了。其次,共情為第一要義,什么是共情?我們要先理解當事人的情感(悲傷,憤怒,激動等),在處理所有問題的大前提便是共情。當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情感上的認同,才能有效地進行下一步的工作。共情不是表面上說“老師理解你了”“老師知道你受委屈”,而是真正地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她此時此刻的感受。對這種感受的表達不僅限于語言,肢體語言甚至更為有效。最后,在處理這些問題時,與家長的溝通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家長的文化層次各異。不管面對怎樣的家長,都要做到細心、耐心和愛心。愛是教育的根本和靈魂。
這只是我教育生涯中的小插曲,也許對于很多老師來說已經司空見慣。我把它記錄下來,時刻提醒著自己,委屈或者無助都是可以跨過去的。每位老師都流過淚水和汗水。教育這條路充滿著荊棘。老師是小溪,那么學生就是遠航的小船。身為人梯的教師,要永不停歇地流動,帶著小船流進大海,最終駛向金色彼岸。
參考文獻
[1]陳新燕.共情教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9):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