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
【關鍵詞】 小學語文;讀說寫;以讀促說;以說促寫;指導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8—0104—01
《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提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蹦敲?,如何在學生讀書與寫作之間搭建一座橋梁,使讀、說、寫三者有機結合,筆者在語文課堂實踐中發(fā)現以讀促說、以說促寫、三者結合是一條有效的訓練渠道,有助于實現學生閱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的提升。
一、讀是基礎,以讀促說
如今的語文課堂不善說、不會說、不愿說的學生越來越多,這樣的問題越到高年級越突出。學生課堂上不愿說、不會說的原因還是讀得不夠。這里的不夠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教師對學生朗讀訓練不夠,二是學生的閱讀量不夠。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方法,其實質是通過朗讀者對自己聲音的自我欣賞,培養(yǎng)縝密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說話的自信心。筆者在語文教學中不斷通過教師的范讀、領讀、導讀和學生的指名讀、自由讀、齊讀、輪讀等方式,強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同時,教師要通過以文帶文等方式,在教每一篇課文時,都要拓展閱讀一至三篇文章。例如,教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時,筆者在課堂上為學生拓展閱讀了《漓江游》《巫峽賞霧》等文章。通過拓展閱讀,擴大閱讀量,為學生增加大量的語言儲備,從而提高學生說話的能力。
二、說是橋梁,以說促寫
語文,原本是口頭為“語”,書面為“文”?!罢Z”即“說”,“文”即“寫”?!罢Z”是“文”的基礎,“文”是“語”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說話的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fā)展。如何做到以說促寫?首先,“說”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當話題與學生的體驗產生了共鳴,學生就更容易講真話,更容易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當學生說出能夠打動聽眾的話語,這個“橋梁”建立起來之后,變成文字、形成習作時同樣能夠打動讀者。其次,教師要把“說”的過程,作為學生規(guī)范訓練語言的過程。說話過程經常會出現病句,有的甚至是東扯西拉,前言不搭后語。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注意引導學生規(guī)范地表達。一方面說給別人聽,一方面聽別人說,大家在一起相互傾聽,相互學習,圍繞話題把自己要表達的意思講述清楚,表達得體,具有感染力。在這個過程中,語言得到了訓練,在此基礎上,進行寫作,有利于實現《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作文教學總目標。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明白文章的主要意思,教師再讓學生說一說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小興安嶺的美麗,學生各抒己見。之后再進一步讓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說說美麗的家鄉(xiāng)或者美麗的校園。由于表達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把美麗的家鄉(xiāng)、美麗的校園說得形象生動,并且有條理。
三、寫是歸宿,重視指導
要提高學生習作能力,教師在語文課堂要特別加強寫的指導和訓練。尤其加強片段寫作訓練,在指導學生把文章寫詳細寫生動上下足功夫。怎樣在語文課堂進行片段訓練?關鍵是尋找最佳的切入點,筆者總結為五個“巧”:一是巧借文本關鍵詞處,通過“補白”進行語言訓練,如教學《荷花》一文時,可以抓住“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個句子中的“冒”字巧設練筆;二是巧挖文本“留白”處,引導學生對這些“空白”“跳躍”之處進行適當的填補,如《檢閱》《可貴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等文本可以運用此手段;三是巧用文本插圖處,引導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如《燕子專列》《媽媽的賬單》《麻雀》等可以用此手法;四是巧想文本標點處,讓學生揣摩標點隱含的內容,品味其中韻味,如《盤古開天地》《荷花》《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等文本就可以用這種方法;五是巧續(xù)文本結尾處,抓住文意進行延伸,對課文情景進行合理想象,如《小攝影師》《凡卡》等這些課文適合這一種方法。教師指導寫要做到導寫、書寫、展寫和評寫。導寫就是教師提出寫的內容、形式與要求;書寫就是學生動筆練習書寫;展寫就是學生之間展示分享書寫的成果;評寫就是師生共同評價寫的優(yōu)點與不足。
縱觀我國語文教學傳統(tǒng),讀寫結合在我國有著優(yōu)良的歷史傳統(tǒng),但只有將“讀說寫”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