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敦煌八大怪,好吃又奇怪,香水梨要放黑賣,驢肉黃面拽門外……驢肉黃面在八怪中位列第二,是敦煌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風(fēng)味名小吃,被譽為中華一絕,許多政要和名人都曾親口品嘗,并給予了極高的贊譽。
走在敦煌的大街小巷,我們隨處可以看見驢肉黃面的招牌,不僅口味純正,而且價格也不算貴。有人說,沒嘗過驢肉黃面,就等于沒來過敦煌。可見其影響之廣,名氣之大。驢肉黃面在敦煌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從莫高窟156窟壁畫制作黃面的生動場景來看,其起源于至少應(yīng)該在宋朝時期或更早。
前不久去敦煌旅行,有幸品嘗了這一佳肴。在敦煌,最著名的驢肉黃面館,當(dāng)數(shù)順張驢肉黃面館。從清代末年,馬順張開創(chuàng)這家面館以來,以其精湛的拉面技藝和風(fēng)味獨特的驢肉,贏得了八方來客,成為全國最著名的一家驢肉黃面館,也成為敦煌飲食文化的瑰寶。
這家百年老店生意果然紅火,門前車水馬龍,食客絡(luò)繹不絕,大家排著隊等著吃面。遠遠地,我們就看到了門前揮舞著雙臂的拉面師傅。這兒的黃面采用的是全手工制作,每一個步驟都像是一場精彩的表演。只見拉面的師傅手法嫻熟,像一位神奇的魔術(shù)師一般,將一塊重達約2 000 g的面團握在手里,時而將面團拉成長長的條狀,時而將面團擰成一股股的麻花,如此反反復(fù)復(fù),最后拉出像鋼絲一樣細長的面條投入湯鍋中。食客們無不看得目瞪口呆,拍案叫絕。這樣的技藝不要說吃,光是瞧就讓人大開眼界,有一種說不出的滿足感和愉悅感。
過了半個來小時,一碗熱氣騰騰的驢肉黃面端上桌來。只見面條淡黃晶亮,細若龍須,長如金線,渾圓如柱。從頭至尾,每一根面條皆粗細均勻,如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吃在嘴里,唇齒溢香,口舌生津,軟綿爽滑,筋道十足,火候拿捏得恰到好處。加上香菇、肉末和水豆腐做成的湯汁,使黃面更加美味,吃起來令人心情舒暢,食欲大增。
吃黃面,當(dāng)然得配驢肉,不然就少了一種情趣。俗話說: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長期以來,人們對驢肉有一種誤解,認為登不了大雅之堂。而事實上,較之牛肉,驢肉的口感更好,營養(yǎng)也更豐富,尤其是驢肉中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亞麻酸的含量都遠遠高于其它肉類,是肉中的上品。不僅如此,驢肉還具有補氣養(yǎng)血、滋陰壯陽、安神去煩等功效,真是美味又健康。吃一口黃面,再嚼一塊驢肉,那感覺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