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功
摘 要: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弊端,僅依靠教師教學方法的改變不能從根本上發(fā)揮學生自主性,還需要從“接收端”即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放松對學生的約束,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辟蹊徑,從“為學生創(chuàng)造開放性學習環(huán)境”和“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性”的角度出發(fā),簡單論述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降低約束;發(fā)揮自主性
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大多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學方式死板,課堂氣氛沉悶。教師教完下課,學生學完放學,大家都是在“完成任務”,教師不一定教得高興,學生也不一定學得開心。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已被大眾廣泛認識,亟待改善。新課改提出的創(chuàng)新理念,就是為了革除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式的弊端,鼓勵教師不斷摸索能夠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主體身份的有效教學方法。身為語文教師,也要結合新課改的要求,積極探索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
很多教師注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變,如情境教學法、多媒體教學等,對語文教學確實能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但我認為,講方法是單方面從教師角度出發(fā),依然偏重于“如何教”,而沒有考慮讓學生“主動學”,如果學生對這門學科存在回避和抵觸心理,縱使方法再好,學生不接受也難以發(fā)揮作用。下面我結合上文提到的思路,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幾點個人見解:
一、換位思考,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環(huán)境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上學時語文老師非常嚴厲,屬于“學究派”,雖然教學水平很高,但對課堂紀律的要求幾近苛刻。學生回答問題錯誤會受到批評,交頭接耳更會受到嚴厲批評,導致每次語文課的課堂氣氛都非常緊張壓抑,被老師點名的學生都會噤若寒蟬,更不用說討論問題了。即使像我這樣對語文課感興趣的學生,也不敢輕易接近老師,但老師卻不自知。因為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我在上課時對學生非常注重人文關懷。五年級的學生在自律性方面已經(jīng)較強,因此我不會特意強調(diào)課堂紀律,在上課時我還允許學生有問題或有想法的時候可以隨時舉手提問,允許學生相互交流,在同學回答問題后都會用語言或微笑進行鼓勵等等。目的是為了營造一種輕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能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來,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看教師的“臉色”上。
二、轉(zhuǎn)變模式化教學思路,不過分拘泥于“框架”和“標準答案”
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完成授課內(nèi)容,在課上完全按照教學大綱來授課,考試時嚴格按照“標準答案”來評判對錯,不敢給學生過多自主性,生怕學生“偏離既定軌道”,一切按既定模式進行。有一個例子,考試卷中的一個題目問“雪化了以后是什么?”有學生答為“雪化了以后是美麗的春天”卻被老師判了一個紅紅的“×”。因為標準答案是“水”。這樣的教學模式已被證明弊端明顯——即遏制學生自我意識,禁錮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讓學生成為只會用固定思路思考的“學習機器”,這與新課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是背道而馳的。教師必須認識到這一點,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多發(fā)揮一些自我意識,減少“標準答案”對學生的約束,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性。
三、避免過度解讀,允許學生從自身感受出發(fā)進行思考
網(wǎng)絡上有一個段子:在語文課上,原文寫的是:“窗簾是藍色的。”這時語文老師為學生解讀:“‘藍顏色的窗簾象征作者強烈的被壓迫和被束縛的抑郁的思想感情?!毕旅嬗袑W生模仿作者的口吻說“我其實只是想告訴大家窗簾是藍色的?!币饘W生哄堂大笑。
在心理學上,藍色可能會給人以壓迫感,但也會讓具有樂觀態(tài)度的人產(chǎn)生放松的心情。這個段子包含諷刺意味,也許作者在這里并沒有什么深意,只是簡單的描述。“一千個觀眾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些本應該是發(fā)散思維的內(nèi)容,卻偏偏要用定勢思維來解讀。段子來源于生活,令人發(fā)笑之余也應引起思考。教師的本意是好的,希望學生能夠通過事物產(chǎn)生聯(lián)想,但強加給學生的意識并不能表達學生的真實情感,學生獲得的只是機械性的引導——“藍窗簾代表壓抑和憂郁”,這就屬于“灌輸”的范疇,何談發(fā)散思維。過度解讀其實是執(zhí)著于“標準答案”的另一種模式,本質(zhì)也是一種思維約束,應當逐漸弱化。
四、不拘泥于標準答案,不代表不能有標準答案
這里并非前后矛盾,由于我國小學教育短期內(nèi)仍難以有效脫離“應試”范疇,現(xiàn)階段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還是通過考試來完成,既然是考試,評判時就依然要遵循“標準答案”原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在保留學生自主意識、避免思維僵化的同時,也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標準答案”,會用“標準答案”來面對考試,以更好地適應當前教育形勢,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靈活思維”的體現(xiàn)。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當把握好“發(fā)揮學生自主性”和“引導學生”的尺度,一方面要積極營造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學生的多元化思維,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學會適應當前教育模式,才能充分保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吳萬松.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小作家選刊,2015(31).
[2]羅峰峰,羅小梅.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