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玉
摘 要:近年來高等職業(yè)院校的教學實踐中經常提到理論與實踐的整體教學。同時,科學與實踐的整合教學在基礎學科的教學中也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科學和實踐的綜合教學研究中,論述了一體化教學模式在中國高校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理論與實踐的綜合教學是近年來高等職業(yè)院校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生的實用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的綜合教學,即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整合,具有以下的基本內涵: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整合理論、實驗、實踐培訓和其它教學內容;教學、聽、實驗、操作等形式的教學集成實施;統(tǒng)一分配教室、實驗室和培訓場所等教學條件;對知識、技能、素質等的綜合訓練,交替地進行理論與實踐,形象、抽象思維交替出現(xiàn),形成了整合知識傳遞、能力培養(yǎng)與教育的課程模型。
一、高職院校漢語課程的現(xiàn)狀與教學反思
為了加強對母語的認識和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大學語文課程,在教育部提出高等職業(yè)學院向所有的學生提供大學語文課程后,許多高校相繼對該呼吁作出了反應,并開設了大學語文課程。然而,高等職業(yè)學院的高等學校課程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因素
當前,在人們的觀念中,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就應該是培養(yǎng)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時,受到功利主義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嚴峻的就業(yè)形勢的影響,大部分大學在課程設置的時候,技能課程的設置備受關注,大學語文課往往處在可有可無的地位;還有一些并不開放的中國的大學課程設置體系中,砍掉所有語文課,只開設商業(yè)寫作課,以此來替代大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樣的課程,關于大學生語文素養(yǎng)、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根本無從談起。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使得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在很大程度上處于非常尷尬的局面。
(二)學校因素
受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高職院校對中國大學的語言課程幾乎沒有重視。此外,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都是由原來的中等職業(yè)院校轉型而來,對校園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不甚重視。首先,在大學語言課程安排中反映的具體表現(xiàn)是更隨意的,往往是隨意開設或取消課程安排?;蛘呒词褂姓Z文課程的安排,也是以就業(yè)為導向的。如果就業(yè)需要文字表達能力,則只安排與就業(yè)相關的寫作課程。如果就業(yè)需要雄辯能力,則安排演講和雄辯課程,但是這樣的安排缺乏全面和系統(tǒng)地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意識,結果造成碎片化學習和分段學習現(xiàn)象,學生知識、能力的獲得也不令人滿意。其次,它也反映在課程進度表的專業(yè)課程的制作方式中,往往只有相對少的課堂時間或集中教學的一個學期。但是,在短期的強化訓練中,很難全面地改善人文精神。
(三)教師因素
基于環(huán)境的忽視,邊緣化的主題,教師在教學中,還必須應付各種事情的情況,高職院校大部分大學語文的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延伸,只是專注于聲音、形式和意義,教學單一,缺少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引不起學生的興趣,不能更深入地觸動學生的思想和靈魂,無法實現(xiàn)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此外,在教學中,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也相對單一,缺乏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缺乏對學生解決能力實際問題的培養(yǎng)。
(四)學生因素
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成績差,未能認識到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以及在學習不太活躍。同時,存在某種功利主義心理學,認為中國課程不像專業(yè)知識那樣可行,而忽視中國的課程是普遍的。
二、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效果分析
科學與實踐綜合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良好的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在學習效果和課堂效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課堂學習轉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充分討論,并根據(jù)設定的任務完全融入課堂。這樣,學生在課堂上變得越來越活躍。由于增加了興趣,上課睡覺,玩手機的現(xiàn)象大大減少,越來越多的人積極參與收集數(shù)據(jù)、討論問題和參與活動之中。教學內容符合學習興趣,貼近學生生活,使得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不斷提高,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也使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這樣,學生既可以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同時也實現(xiàn)了寫作水平、語言表達的提高。
科學與實踐的一體化教學模式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首先,在教學中,教師應放棄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自己變成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指導者。其次,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教師認真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相適應的內容,增強對學習的興趣。此外,科學的綜合教學和實踐對教師自身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教師不僅應教授理論知識,還應具有實踐能力,在講述知識和引導學生實踐中發(fā)揮更重要作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綜合教學方法符合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也就是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進而指導實踐。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結合也符合“知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在教學效果中發(fā)揮了良好的作用。
三、建立高職學院的語言課程整合教學模式
(一)閱讀評價——實驗教學模式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首先是通過教師的指導,將學生的先驗知識、生活經驗、情感經驗調動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意識,建立起學生活動的基礎,從而讓學生在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建立起聯(lián)想和想象等活動,并能夠進行深入思考。接下來,基于一個清晰的對文本意義的理解提出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并得出結論。之后, 學生總結,教師總結,滲透人文精神。最后,結合相關文章,擴展閱讀,從而擴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二)實際寫作——實訓教學模式
在寫作單元的教學中,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建立寫作框架,并對寫作風格具有感性的認識。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要點的介紹、經典示例的分析和實踐操作等教學步驟,實現(xiàn)學生對寫作風格的掌握。
(三)口語交際——實踐教學模式
口語交際應該以學生未來就業(yè)所需為前提進行教材、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同時注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例如,當學習《大學語文》之口語交際模塊時,教學應該側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突出溝通技巧和表達方式等相關知識的學習和訓練,同時注重禮儀、職業(yè)素養(yǎng)等內容的滲透。為此,在本部分的教學,應該有更多的任務情境的設置,這樣學生可以在實踐中提高他們的實際口語表達能力,而非紙上談兵。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對人才全面發(fā)展的需求越來越突出。大學語文作為我國高職院校每個專業(yè)都必須開設的公共課程必須改革,教師在教學中藥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從理論到實踐,從認知知識到實際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轉變,最終培養(yǎng)出具有高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張靜文.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建設探索[J] .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 (1): 86-88.
[2]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論著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周治南.高教提速與廣義語文課程設計[J] .武漢船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4):75-78.
[4]吳秀明.轉型時期的中國當代文學思潮[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5]吳宓.文學與人生[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
[6]孔慶東.高職語文的教學改革方向[J] .中國大學教學,2006(7):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