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
南京市中醫(yī)院,江蘇南京 210001
胃脘痛是一種以胃脘近心窩部位常發(fā)生疼痛為主的疾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胃脘部脹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納呆以及疲乏無力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以往,臨床對此疾病主要采取常規(guī)治療另輔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但效果并不理想,而中醫(yī)對此疾病主要從患者的飲食起居、情志調理以及穴位護理著手[2]?;诖耍撗芯窟x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該院收治的32例胃脘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了中醫(yī)護理方案在胃脘痛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32例胃脘痛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每組16例。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全面;②符合《中醫(yī)內科學》中關于胃脘痛的診斷標準;③護理依從性佳。排除標準:①妊娠期婦女;②合并嚴重心、腦、腎疾病。實驗組男6例,女10例;年齡18~78歲,平均(45.23±7.20)歲;病程 2~25 d,平均(13.35±4.26)d。對照組男 10例,女 6例;年齡 20~75歲,平均(44.10±7.68)歲;病程 3~28 d,平均(12.64±5.80)d,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書,同時該研究已經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用藥指導、飲食指導以及囑咐患者臥床休息等。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中醫(yī)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癥候護理:采用和胃止痛(刺激中脘、足三里)與溫中健脾法(刺激神闕穴)護理患者所表現(xiàn)出的胃痛、納呆與四肢不溫等癥候。(2)特色中醫(yī)護理:①耳穴按壓:取患者耳部主穴:胃、脾、膽、神門及十二指腸,配穴:肝、三焦、內分泌及天樞,使用75%酒精對耳部進行局部消毒后,使用王不留行粒貼在患者所選耳穴上并用0.3 cm膠布固定,以手按壓,2 min/次,如果胃脘痛發(fā)作,應隨時反復強力按壓,直至疼痛緩解;②穴位按摩:對胃脘脹滿患者按摩其腹部;對胃脘疼痛患者按摩其中脘、梁丘、胃俞以及足三里穴;對噯氣、胃內反酸患者按摩其中脘、天突、內關、合谷以及足三里;對納呆患者按摩其中脘、內關、合谷、豐隆、陽陵泉以及足三里,采用點揉法按摩,10 min/次,2次/d;③中藥穴位敷貼:對胃脘脹滿患者取其脾俞、胃俞、腎俞、天樞、中脘以及神闕等穴位進行敷貼;對胃脘疼痛患者取其梁丘、中脘、胃俞以及足三里等穴位進行敷貼,中藥敷貼方中組成為白芷、白芥子、肉桂、干姜及吳茱萸等,6~8 h/次,1 次/d。 (3)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少食多餐,進食一些質軟、易消化的食物,同時忌食肥甘厚味與煎炸熱性之品。(4)情志調理:中醫(yī)中的“七情致病”理論認為“脾在志在思”“肝在志為怒”“脾胃在表里”,而“七情”異常均可引發(fā)胃病,所以中醫(yī)認為調節(jié)“七情”可治病。因此,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陶冶情操,保持情緒穩(wěn)定,平時多與人聊天,說出心里話,同時護理人員多給予心理疏導,緩解患者內心負性情緒。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主要癥狀積分、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①臨床療效:相關體征完全消失,且癥狀改善超過95%為治愈;相關體征與癥狀改善率為70%~95%之間為顯效;相關體征與癥狀改善率為60%~69%之間為有效;相關體征與癥狀改善率低于60%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治愈率、顯效率及有效率之和。②主要癥狀積分:包括胃脘脹滿、胃脘疼痛、噯氣、反酸以及納呆等癥狀,癥狀積分越低代表癥狀越輕。③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進行評定,評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④護理滿意度:采用自擬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護理滿意度評定,90~100分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滿意,80分以下為不滿意,護理總滿意率為非常滿意率與滿意率之和。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干預后,兩組主要癥狀積分低于干預前,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干預后,兩組SF-36評分高于干預前,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實驗組護理總滿意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表2 兩組主要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主要癥狀積分比較[(±s),分]
注:與干預前相比,①P<0.05
組別 胃脘脹滿干預前 干預后胃脘疼痛干預前 干預后噯氣、反酸干預前 干預后納呆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16)實驗組(n=16)t值P值7.62±1.52 7.79±1.68 0.300 0.766(4.25±1.20)①(2.85±1.16)①3.355 0.002 7.52±2.05 7.83±1.77 0.458 0.650(3.86±1.58)①(2.56±1.37)①2.487 0.019 7.20±1.58 7.47±1.75 0.458 0.650(4.04±1.37)①(2.68±1.12)①3.074 0.005 7.18±2.10 7.43±1.86 0.357 0.724(3.84±1.68)①(2.32±1.03)①3.085 0.004
表 3 兩組 SF-36 評分比較[(±s),分]
表 3 兩組 SF-36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干預前相比,①P<0.05。
組別 生理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心理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社會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總體健康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16)實驗組(n=16)t值P值65.23±7.15 63.18±6.80 0.831 0.413(72.30±7.34)①(78.40±7.35)①2.349 0.026 62.10±8.32 60.58±7.72 0.536 0.596(69.42±7.65)①(79.27±8.24)①3.504 0.002 67.22±7.72 65.30±8.15 0.684 0.499(73.26±7.78)①(80.12±7.15)①2.597 0.014 66.32±7.08 64.28±7.35 0.800 0.430(71.68±7.85)①(78.38±7.30)①2.500 0.018
胃脘痛即為西醫(yī)學中的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潰瘍等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之一,引發(fā)此疾病的因素有很多,為臨床上極為多見的消化系統(tǒng)類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近年來,臨床對胃脘痛在治療的同時常輔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但效果不太理想,同時長期服藥不但會給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還易引發(fā)各種不良反應,損傷機體[4]。因此,對胃脘痛采取何種更安全、有效的方法已成為近年來臨床面臨的嚴峻問題。
中醫(yī)學將胃脘痛歸屬于“胃痛”“胃氣痛”及“肝胃氣痛”等范疇[5],中醫(yī)認為胃脘痛是因外邪侵襲,惱怒過勞,飲食不節(jié),起居失宜而致氣機阻滯、胃失和降[5]。該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有效率、護理滿意度、主要癥狀積分、SF-36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其中治療有效率、SF-36評分均與李曉琴[6]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中醫(yī)護理方案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同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護理滿意度。該研究結果中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為100.00%,分析其原因為:中醫(yī)護理方案通過刺激患者中脘、足三里、神闕穴等進行有效癥候護理可改善患者相關臨床癥狀;耳穴按壓法可通過按壓耳穴刺激經絡,促使經絡通暢,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穴位按摩法屬于中醫(yī)學中的一種傳統(tǒng)療法,通過對穴位進行按摩而疏通經絡,進而通達氣血而平衡人體陰陽[7];穴位敷貼療法通過對穴位進行刺激,同時應用藥物散發(fā)出的辛熱進而發(fā)揮出溫胃散寒的作用[8];通過飲食指導可減少不合理飲食加劇病情的發(fā)生;通過情志調理改善患者“七情”,緩解其負性情緒,從而改善患者胃部相關癥狀。
綜上所述,對胃脘痛患者實施中醫(yī)護理方案不僅可提高臨床療效,還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與生活質量,同時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