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摘 要:“生死”作為人生必須經歷的一部分,應該成為每個人的必修課。受到諸多因素影響,人類一直以來忌死談生,對死的研究還只限于起步階段。中西哲學中最初將生與死看作同等重要的典型代表是莊子與海德格爾,他們從不同角度闡釋了“生死”。揭示了“死”的本身是確定無疑的,死是過程性的,生就是向著死的過程。同時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人類是一個復雜的集合體,既具有物質本體又具有精神意識。人類無法確定自己何時死怎么死,但是卻可以決定在從生到死這個過程中如何生存。生命的本體是有限的,生命的內涵卻是可以無限延展的,利用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無限的價值才是生存本身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莊子;海德格爾;善生善死;向死而在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7-0070-03
從人類產生那天起,“生死”就始終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大部分人選擇避死談生,談及死亡甚至聲色俱變。人類為何會在面對死亡時心生恐懼或者因死生悲而產生多種負面情緒呢?究其根源在于對死亡認識的匱乏。莊子與海德格爾認為生與死本就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可只談生,也不可只談死,生與死是相通的。
一、“生死氣化”與“此在”的終了:莊子與海德格爾死亡范疇的意涵
在莊子哲學中,“生死”是一個重要問題,“道”是其生死哲學的理論基礎。在天地萬物沒有產生以前就已經有“道”了,而且“道”是以己為本,以己為根存在著的。一方面“道”既是萬物產生的源泉,又是萬物產生的依據;另一方面認識了“道”就認識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達到了認識的最高境界。天地萬物皆出于“道”,其發(fā)展變化也遵循“道”。宇宙間的一切變化都是“氣”遵循“道”物化的結果。
人的生死乃是“氣”的離散聚合,“氣”從形體變?yōu)樯?,最后再從生命走向死亡變?yōu)椤皻狻?。隨著“氣”的聚散,人的生死也在不斷交替變化,沒有終結、無限循環(huán),“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與死源于自然又復歸自然。莊子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薄暗馈必炌ㄒ磺惺挛锒挂磺惺挛飿嫵烧w,整體又根據“道”氣化變成了萬物,而生成的任何東西都是必然毀滅,毀滅就意味著復歸于“道”?!啊朗且环N虛無的東西,以‘道為根本來考察生死,就是說生與死都是‘道的變化,都是‘道的外在形式,那么‘道就變成一種自然存在的東西、自然回旋的東西?!盵1]以“道”為尺度來衡量生死,也就是將生與死都看成是“道”不同外在形式的自然變化過程,是一種必然規(guī)律。莊子從宇宙論角度出發(fā)將“生死”融于“大道”,把人的生和死歸于天地,歸于“氣”,揭示了生死乃自然現(xiàn)象,這就使得死亡本身變得就不再神秘可怕了。
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受萊布尼茨的影響將死亡描述為“此在”的終了。在他的巨著《存在與時間》一書中“Dasein”是貫穿其哲學思想的主線,“Dasein”無法直接轉換為中文術語,“Da”可譯為“此時此地”,“sein”可譯為“存在、是”。海德格爾將其用來“稱呼會發(fā)問的‘存在者即向來所是的存在者‘我們”[2]——人?!按嗽凇辈煌谄渌铮捎谌祟惸軌蜃晕腋兄渥陨泶嬖诘臓顟B(tài),那么他就是一個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載體。顯然物質和精神本身又存在于空間和時間兩個不同的維度中,人類是否能夠完全感知自己的存在就變得無法確定了。恰恰是這種不確定性為生命價值的延展提供了可能。由此可見,“此在”是具有生命活動的不斷“在世中”認識和超越自己并探求生存價值的正在“生成”中的人。
海德格爾從“此在”出發(fā)追問“存在”的意義,把時間看成是“此在”存在的境遇。人類從一出生就在時間的維度里逐漸地走向死亡,人類的一生就是探尋和感知其存在和價值的過程性體現(xiàn)。這個過程的結束以“此在”的終結作為標志,只要“此在”還“此在”著,就不得不面對死亡這一必然的存在方式。死是“此在”的終了,是每一個個體生命都必須面對不可逾越的。本己的死對每一個“此在”始終秘而不宣,何時死,如何死都是極其偶然的事情,是人生無法預測的;同時死亡既無法從他人那獲得經驗到又無法由他人替代,因此人類面對死亡時就會焦慮和恐懼。海德格爾通過理性的論證說明了死亡的必然性以及生命的有限性,從而明確了死亡作為人生的終結,始終存在著向著它的存在之中即“向死而在”。
二、莊子與海德格爾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善生善死”與“向死而在”
在莊子看來,既然生與死是“道”的轉化,是自然而然的過程,那么生與死就是相通的,生之不能拒,死亦不能止?!吧鸀樾误w則辛苦勞作,然衰老死亡則為閑適休息?!盵3]這個觀點從本質上區(qū)別于宗教佛學中的“厭生樂死”即生是沒有意義的,死是極樂世界。莊子認為人類應該像對待生一樣對待死,既不追求生,也不追求死,生死順其自然。喜歡生也應該喜歡死,應以“善生善死”“善始善終”的態(tài)度對待生死。而莊子所謂“善生善死”,意在表達的是“道”“自然”對人的巧妙安排,既妥善的安排了生也妥善的安排了死。
莊子提倡人應該尊重生命的本性,摒棄功名利祿及一切身外之物,順其自然地保持生命的本真。任何將“人道”“仁義”等置于生命之上的行為都是“喪己于物”“失性于俗”的表現(xiàn)?!暗馈笔侨f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源,當生命本體與精神合歸為“道”時,人就回歸到了“真我”即幸??鞓?。這種返璞歸真、不入世俗,追求恬靜和精神自由的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莊子哲學中對生命本身的敬畏。只有釋放精神自我,放松心態(tài)才能達到身心愉悅。
海德格爾則從存在主義角度說明了死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就是“向死而在”。“向死”就是人生旅途的全部,生存就是死亡的過程。依據人類面對死亡時的不同態(tài)度海德格爾又將“向死而在”劃分為“本真的向死而在”和“非本真的向死而在”。
沒有自由和目標的隨波逐流的存在被稱為“非本真的向死而在”。“非本真的向死而在”并不是說“此在”不存在了,而是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存在,從他人的共在中存在。由于面對死亡的恐懼,人們努力把自己消失在共在之中,忙碌于日?,嵤?,以減弱死亡對生存產生的威懾力,希望能依賴于與世界共在的“此在”來回避死亡,從而構成一種特別的“在世”的在。這顯然是一種較為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而“本真的向死而在”則是“先行于自己”的在與“先行到死”的在,即建立在理解生存的過程即死亡的基礎上,預先謀劃認識自己最極端的可能性后完成本真的生存。這就為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三、評述莊子與海德格爾的生死觀
無論是莊子的“氣化生死”,順其“道”依其自然,還是海德格爾的“此在”的“向死而在”,都從生與死本相通的角度理解了死的同時又反觀了生。首先,死亡是確定無疑的,是不可避免也無法逾越的,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普通百姓無一例外都將遵循自然規(guī)律而死去。其次,死亡是本己的不可替代的,人類永遠無法體驗到自己的死亡也無法經歷他人的死亡。再次,人類的死亡是過程性的,從出生到死亡既是生存的過程又是死亡的過程。此外,人類是生命本體有限性和生命內涵無限延展性的結合體。面對人這一有限生命的物質實體,如何把握本體的有限性和內涵的無限性就成為一個關鍵的點。
海德格爾將“此在”置于“時間”這一維度中揭示了其過程性、唯一性、有限性和不可重復性。如果人類無法面對這種注定死亡的存在方式,就會產生恐懼、憂慮,從內心表現(xiàn)出“煩”“畏”的情緒。當死亡真正來臨時,就會瞬間從恐懼中驚醒,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對諸多事情遺憾后悔卻又無能為力。只有“先行到死中去”才能召喚本真的自我,自己選擇自己,自己獲得自己;才能使個體生命把握自己的命運,且作為一個獨立的人開拓自己生命的道路,尋求生存的全部價值。
人類生命的本體是物質的,從一出生身體的每個部位就如同一臺機器都有它的使用壽命,當任何一個部位出現(xiàn)問題時,它的生命隨時可能走向盡頭。但是人類本又是一個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物質實體,具有生命的同時它還是具有意識、思維、情感的精神實體。一個具有獨立思想活著的人應該意識到生命的有限,應該將自己看作是一個“必死者”來籌劃生活。要有活的渴望,要時時刻刻面對死亡、熟悉死亡,不逃避、不退縮。才會利用有限的時間去做一生最想做的事,去做最重要的事。
莊子“以道觀死”的逍遙自在與海德格爾的“本真的向死而在”都對如何去面對死亡給出了一個答案——“向死而生”??v然生命是一個有限的物質實體,但是人類卻可以從這個物質實體存在的空間實體中無限延展,使生命變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生命不僅是物質的,同時也可以是有質量的,有密度的,有目標的。不要執(zhí)拗于死的外在,要清醒地把握住死的真正意義,按人的存在的本來面目去領會它,體驗它。這樣才能體會到此時此地的生存才是最真實、最有意義的;才能體會都只有一次的生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才能體會到生命中的無限可能性是可以被創(chuàng)造的。
四、莊子與海德格爾生死觀的當代意義
探析莊子與海德格爾的生死觀對現(xiàn)代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是具有一定積極指導意義的。
首先,人類生命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應該珍視自己的生命,無論在何時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生命,更不應主動傷害自己的生命。正如莊子所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鄙牧魇攀寝D瞬間的,可能還沒有等你察覺到它就結束了。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短暫而又不可重復。人類面對必死的結局是否應該珍視生命呢?答案是肯定的。現(xiàn)代人類生活節(jié)奏比較緊張,壓力的增大伴隨著而來的是健康問題,不僅表現(xiàn)在身體還有一部分表現(xiàn)在心理疾病的產生。慢性疾病、癌癥、失眠、抑郁等疾病變得極為常見。究其原因,不乏一些飲食習慣的因素和環(huán)境的影響,但主要的還是人類對生命的認知程度欠缺。如果人類能夠及早地對“生命”“生死”加以重視,就會提早關心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定期做常規(guī)檢查、適時調節(jié)心情,而不是等到真的出現(xiàn)問題了再加以補救,那樣未免為時已晚。
其次,人類應該追求本真的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激烈的競爭中難免會有人迷失方向,或是表現(xiàn)出對物欲的貪婪、或是表現(xiàn)出對人生的迷茫。然而莊子和海德格爾卻使人類明白了該如何解決這類問題——追求“本真”的生活。莊子的“本真”生活主要表現(xiàn)為“無為”,他提倡放棄對名利的追逐、修身養(yǎng)性,遵從自己的內心。海德格爾的“本真”則是將自己先行到死中去,做好由生到死的籌劃,獨立的、自由的,不為外界所動而能動地把自己實現(xiàn)出來。“本真”的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中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不只是追求有計劃、有目標、克制物欲私欲、順其自然的生活,更為重要的是追求對生命價值的拓展。生命雖然是有限的,但是生命可以創(chuàng)造的價值卻是無限的。人類不僅要生存,還要追尋生存的意義本身。只有在有限的生命中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價值造福子孫后代才能使生命的高度得以拓展。
再次,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有益于人類自身的發(fā)展。隨著社會迅猛發(fā)展,當人類的精神承受能力與自身心理預期達不到統(tǒng)一時就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恰好能起到有效的調節(jié)作用。莊子的處世哲學是人生在世要樂觀豁達,其逍遙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不僅基于自然直面死亡,同時也是對精神自由的追求。這種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人類面對巨大壓力的時候能夠引導人類聽從內心追求“本真”的生活。而海德格爾的“向死而在”看似凝重,但實際上同樣是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將隱藏在死背后的生展現(xiàn)在人類面前,只有清楚地認識了“死”才能更好地去計劃如何生存。人類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我們必須珍愛生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
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都帶有儀式感,嬰兒的啼哭中充斥著幸福。然而,每一個生命隕落都會令人悲傷到難以釋懷。面對死,每個個體都有著出于本能的畏懼焦慮和對永生的渴望,而生的意義往往是通過死彰顯出來的。生存就是死亡的全過程,死亡是莊嚴人生的一部分,人類應該以生之名與死同行,讓每一個邁向死亡的生命都綻放靈魂熱烈地生長。
參考文獻:
[1]王德友.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
[2]陳嘉映.《存在與時間》讀本[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5.
[3]陳怡.《莊子內篇》精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