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 王玉
摘 要:美國華裔作者譚恩美因處女作《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而一舉成名,成為美國的暢銷書作者?!断哺访枋龅氖撬奈灰泼竦娜A人婦女和她們各自在美國從小長大的兒女間的故事。母親們是解放前夕移居美國的中國女性,她們中國式的價值觀,中國式的行為,中國式的思維已在腦中根深蒂固。女兒們在美國長大,她們已經(jīng)接受了美國的種種。在母親與女兒的相處中,到處充滿著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的碰撞。本文就從文化出發(fā)探討了中西文化的差異。
關(guān)鍵詞:喜福會;中西文化;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1--01
一、引言
《喜福會》是美國著名作者華裔女作者譚恩美的成名作?!断哺愤@部小說的題目原是指移民華人母親們打麻將的娛樂的聚會。雖然這些中國婦女移居美國居住已有幾十年,但她們卻仍然難以忘記她們從小受過的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因此她們按照中國傳統(tǒng)教育方式嚴格教育自己子女的方式遭到子女的強烈的反抗。在這一過程中,體現(xiàn)了中美兩種截然相反的教育觀念和價值觀。
二、美國的個人主義色彩
眾所周知,美國人最重視的價值觀之一就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在美國社會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而故事中的主人翁之一的女兒們恰好出生并成長在這樣一個社會中,她們的思想和行為潛移默化的受到美國這種價值觀的影響。女兒們認為她們同其他美國人一樣是一個獨立的不可侵犯,不可控制的客觀存在的個體。她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行為準則,而自己的所做所為不應(yīng)受到他人約束和指責(zé),即使這人是她們的父母。因而,我們就看到了電影中的這一幕:精美由于自己的母親督促她練琴以期望她成為像秀蘭鄧波一樣的名人時和母親發(fā)生了嚴重的矛盾和沖突。女兒認為母親不尊重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干涉了自己的生活,是不尊重她的一種表現(xiàn)。而作為母親,在面對不聽話的女兒時,仍是堅持自己的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理念。因而,母女在所受到的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下,各種矛盾不斷衍生,愈演愈烈,不斷升級。
在美國的個人主義中,人是價值的主體,崇尚每個人的價值,個人的價值得了高度的重視,因而個人的自我支配,個人的自我控制和個人的自我發(fā)展都得到最大范圍和程度的重視和推廣。第一,個人隱私。中國人見面時習(xí)慣性地問一些在美國人眼里純屬隱私的問題,如:你多大了?結(jié)婚了嗎?你現(xiàn)在是干什么的?一個月能掙多少?等等。當然,這些問題雖對中國人無關(guān)緊要,但對美國人而言確是萬萬不能問的,這就涉及到了美國人的隱私問題。第二,個人主義。美國孩子長到法定年齡,就要搬離父母的住所獨立居住。同樣,老人即使生活無法自理也要獨自生活,不愿意與自己的子女同住。父母與子女進餐館,吃罷飯后,各自付飯錢。
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德標準
(一)孝道
中國的道德標準是以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礎(chǔ)的。父母作為家里的長輩具有毋庸置疑的決定權(quán)。故事中的母親們雖已生活在美國數(shù)年,但是思想和行為卻往往受到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她們在思想上認為孩子們應(yīng)該隨時隨刻表現(xiàn)出對父母的順從,且在行為上往往對女兒們的生活和學(xué)習(xí)進行干涉,表現(xiàn)出了中國父母的控制欲。然而,在這一過程中,父母忽視了孩子成長過程中該與之進行的思想和感情的交流,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子女時,讓這些生在美國長在美國的二代和三代華人孩子是難以接受的。正因為如此,兩代人之間經(jīng)常為了不同的價值觀而發(fā)生爭吵。出生在美國女兒一代是早已耳濡目染的獨立自主的思想和個人主義。因而和還在堅守非孔孟之道的母親們產(chǎn)生分歧,對母親們的想法和行為難以理解和接受。
(二)自我犧牲
儒家思想的另一特點就是自我犧牲精神,中國崇尚的是“犧牲小我,為大我”。除“孝”以外,如自我犧牲和勤奮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被故事中的母親們傳承著。傳統(tǒng)的中國父母無疑是偉大的,為了子女,中國父母是愿意犧牲一切的。在故事中,在抗日戰(zhàn)爭中,Suyuan在與丈夫團聚的路途中身染重病,自認為將會病不久矣,將身上所有財務(wù)放在不得不拋棄的剛出生不久的雙胞胎女兒身上,她不顧自己安慰卻只期望女兒們能平安生存下去,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我犧牲的偉大精神。
(三)順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順從,也在這一故事中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出來了。故事中的女兒露絲和麗娜都是順從丈夫的妻子,她們的生活始終以丈夫為首,丈夫位于第一位。
“你來決定”是露絲對丈夫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在她長期的夫妻生活中養(yǎng)成的習(xí)慣,順從丈夫是理所應(yīng)當?shù)?,沒有不妥的。然而這種言聽計從也受到了丈夫的厭倦。雖然之后她幫助丈夫成立公司并提出自己很有創(chuàng)新的設(shè)讓,一定程度上不在對丈夫說“你來決定”,但仍然對丈夫體現(xiàn)出了謙虛,順從和自我犧牲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雖然生長在美國,受到美國教育和價值觀的影響,但是傳統(tǒng)的中國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傳身教讓她們的思想和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化”,深深地影響著她們。
四、結(jié)論
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第二代華裔移民無不選擇地生存于“兩個世界”之中,被截然不同的文化困擾。母親和女兒之間的由于不同文化產(chǎn)生的誤解和矛盾始終貫穿于整部小說,誠然她們之間并不遙遠,母女之情無法割舍,她們也深愛著彼此,但是她們卻彼此無法理解。這種思想上的隔閡和感情上的沖突是由于中美兩國不同的文化沖突造成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跨國交往越來越多。每個國家都有區(qū)別于其他國家的文化,為了更好的交往,在交往之前必須把文化區(qū)別弄清楚。
參考文獻:
[1]程愛民,張瑞華.中美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對《喜福會》的文化解讀[J].國外文學(xué),2001(03):88-89.
[2]程乃珊,嚴映薇,譯.譚恩美.喜福會[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3]宋占春.論譚恩美《喜福會》中母女之間的文化沖突[J].科技信息(學(xué)術(shù)版),2007(32).